高中三年级读后感范文5篇1700字

文教艺术2023-02-06 11:33:48百科知识库

高中三年级读后感范文5篇1700字

文章包括大国崛起(1718字)、影响力读书心得分享(1750字)、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1674字)、心的指南针读后感(1749字)、风流去读后感(1675字)等1700字左右的高中三年级读后感范文5篇,供您参阅。

大国崛起_1700字

大国崛起世界上曾经出现过九个大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大国兴衰更替,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葡萄牙,西班牙,15一16世纪,公园1500年前后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世界史,在此之前人类生活相互隔绝,而又独立自主的几块陆地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知道地球是方的还是图的,每一块土地上的人都觉得自己生活于世界的中心,中国的郑和曾七下西洋,但不是为了扩大贸易而是宣布皇帝,郑和死后,大海上消失了中国人的身影。

500年前两个不大的国家开起了人类这一历史大幕的不是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是编居在欧洲大陆西南角上分别是葡萄牙,西班牙,500年前他们相继成为称雄全球的霸主,势力范围遍及欧洲,亚洲,非洲,美洲。那么究竟什么力量使一个小小的国家征服海洋,征服世界了,征服是从被征服开始的葡萄牙一个不到10万平方公里的地方曾被罗马人,日尔曼人,摩尔人征服。正如一个个奋不顾身的斗牛士,生活在这块上的人们一刻也没有停止同入侵略者的抗争,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种仿佛根植于基因中追求刺激,喜欢冒险的豪情。漫长的两千多年,眼泪,创痛和牺牲终于换来了宝贵的自由。1143年在光复领图中应用而生,也是欧洲第一个统一的国家,他们资源匮乏,东面近邻的绵绵战火,又不断侵扰着这块贫瘠的土地,独立之后的葡萄牙王国在经历了两个世纪之后,也依然是危机四伏,风雨飘摇。他们不得不将目光投向被称为死亡绿海的大西洋,恩里克王子带领国家开始了探索海洋的道路开始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变故又把葡萄牙推向了历史的前台,撬动历史的主角就是这些今天看起来毫不起眼的胡椒粒。胡椒粒在现代看起来很普通,但在过去它却是食品保存的主要香料,但是利润丰厚的香料,先是被阿拉伯商人垄断,后又被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欧洲急于摆脱困境,无论是神圣的宗教,还是世俗的商业,都希望能找到强有力的措施来扭转这种局面,在陆地上的军事突围失败之后,焦躁不安的欧洲人开始到海洋中寻找希望,经历了21年,1443年,恩里克王子的指挥下从罗马角出发穿越了西非海洋的博哈多尔角,在此之前这里是已知世界的尽头,奋斗了21年和郑和的混和舰队相比葡萄牙人的两三艘帆船微不足道,但是凭着爱冒险的天性,对财富的渴望,以及强大宗教热情,葡萄牙人冲破了欧洲人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极限他们的探索创造了现在的大洋,源源不断的黄金,象牙,涌入了国库,在1460年非洲海岸探索中被绘制在地图上的海洋达到4000公里这一年恩里克逝去他创造了人类探索海洋的启点,1487年七月若昂二世国王的带领下占据了香料市场,但遭遇了一个强大对手,刚刚统一的邻国西班牙,伊莎贝尔女王统一国家,他召见了克里斯托人。歌伦布三次,第三次在人力,物力,财力的匮乏下让歌伦布去探索东方,8月30号开始了探索大西洋,1492年10月12日发现了新大陆将世界连在一起,西班牙的成功震惊了欧洲,葡萄牙与西班牙两个世界海洋大国开始了对海洋的争夺,1498年5月葡萄牙达。伽马率领的船队到达卬度卡利卡特港,西班牙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开始了环绕地球,世界上在葡萄牙的坚船利炮下一个个海上交通战略要点成为了囊中之物,在50多个据点垄断了半个地球的商业通道在16世纪初的前五年中香料成交量从22万英磅上升230万英磅,西班牙在美洲掠夺从1502年到1660年掠夺了18600吨白银,200吨黄金,16世纪末在世界上有83%的黄金所占有,葡萄牙:在强大的王权和狂热的宗教信的支撑仰下,伊比利亚半岛征服了海洋,获得了世界。但是,像潮水一样涌入的财富。几乎都用来支撑宗教信仰,为殖民扩张而进行的战争,而没有用来发展真正能够让国家富强起来的工商业。势力强大的王公贵族不愿意看到工商业的发展导致新兴势力的崛起,他们甚至荒唐地把数以万计的从事工商业的外国人,从自己的国土上赶走了。16世纪末曾经拥有难以计数的金银和无比强大的国家机器的伊比利亚半岛,在世界性的演出中开始谢幕。像流水一般涌入的财富又像水一样流走了,除了奢侈的社会风气,没有留下像样的产业,老百姓甚至没有获得像样的衣,食,住,行。

成语危机四伏:到处隐藏着危险的祸根。如:茅盾《子夜》九:“不要太乐观。上海此时也是危机四伏。”又如:他没有一点私心,甚至在红卫兵上了街,危机四伏,杀气腾腾的时候。——巴金《探索集·怀念老舍同志》

成语突如其来:突如:突然。出乎意料地突然发生。如:《易·离》:“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又如:其在前曰:真为素昧平生,突如其来,难怪妾之得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

影响力读书心得分享_1700字

《影响力》被某位我不曾听说过的著名营销专家推荐为从事营销、销售工作的人必读的五本书之首,读完之后,确实有一种茅塞顿开、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被别人算计了,而是被自己的思维局限或者是来自社会的强大影响力操作而做出了违背内心真实想法的决定。

一直对心理学和社会学感兴趣,这本书用一种简单平实的语言和生动又有说明力的故事或者实验向我们证明了这些被我们所忽略的或者压根儿没意识到的原理在生活中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力。

顺从原理——机械反应与固定思维模式:当我们请别人帮忙时,如果能够讲出一个理由,那我们得到别人帮助的可能性就更大。

对比原理——经常看呕吐剧的人总是觉得生活中的人长得都难看。当你买下一大件昂贵的东西时,总觉得原本比较贵的配件显得不那么贵了,有时候冲动消费就是这样产生的。

互惠——给别人一点好处,别人也会帮你。社会中的人大多在仁义道德、正人君子的束缚中会不知不觉的做些自己原本不想做的事。互惠是一把双刃剑,被好心的人用了是福祉,被心黑的人利用则会让很多人成为冤大头。我向来属于被人骗了还不觉察的那种人,只有用吃亏是福这种阿q精神来平衡自己了。这个原理可以很好的运用于买东西跟人砍价的情况,尤其是金五星那种漫天乱要价的地方。先使劲儿砍,再适当让步,买东西的人一定算不过卖东西的,但至少不会损失太多。

承诺和一致原理——一旦我们做出了某个决定,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就会面对来自个人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和社会认同原理一样,我们常常会由此做一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这个原理让我最为之一惊,回想过去和现在的一些选择,我明白了命运的推手其实是自己不理性的大脑和有限的阅历和知识。高中老师曾说应该改命运为运命,但多少人又有如此的能力和资源呢?一旦我们在内心不坚定的情况下选择了某种东西,就会形成一套自我的支持系统,每个人都免不了有社会称许性,于是总是执着的要自己相信,我的选择是对的,哪怕我自己也不确定。真正可怕的可能不是外部的压力,而是来自自我内心的支持系统,自己欺骗自己的人是最无可救药的。看完这一章之后,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很多选择和想法了,不知道这是一种收获还是一种干扰,总之,认清内心的想法是最重要的。

社会认同原理的两个前提:不确定性和相似性。对自己的不自信或是对情况的不了解总是让我们盲从那些和自己有着相似禀赋、处境或经历的人。其实,大多数人也是都处在一种没有安全感的状态之中,随着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五花八门的信息和诱惑充斥着我们的双眼。而这些信息抑或是选择在我们的内心里不停的盘旋,从一开始,也许我们所闻所见就让一切变得混乱而不够明朗,所以除非我们在庞杂的信息中保持一颗纯粹的心或是清醒而足够理性的头脑,否则我们的判断要么是社会认同效应的产物,要么就是一个荒谬的决定。但是没办法,有时候,听不见自己的心声时,最好的选择就是盲从。只是,希望在我们某一刻猛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我们还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挽回。

作者在最后阐述避免受社会认同影响的两种方法:环顾左右之后,别急着往前冲,向前看;抬头跑。这让我想起了不知道出自谁的一句话:在埋头苦干的同时,别忘了抬头看看方向是否是正确的,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我相信很多时候,从众是人们所避免不了的情况,但偶尔,在决定自己命运的选择面前,一定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喜好——人们总是愿意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提出的要求。喜好来自于外表的吸引力、相似性、接触与合作、称赞、关联性。当我们做出任何一个顺从他人的决定时,都应该把我们对请求者的感情与他提出的要求分开。

权威——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面对权威,问问自己:这个权威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专家?我们要对这个权威相信到什么程度?实质重于形式,内涵重于内容。

短缺——机会越少,价值越高。人面对收益时总是风险偏好型的,面对损失时总是风险规避型的。作者说,每当我们面临某种东西短缺的压力时,一定要问自己:我想从它身上得到什么?明确自己的需要,再去争取。

读完《影响力》,我的脑海中只浮现出两个字:理性。掌握足够的信息,明确真实的想法,做事情还是要有战略才行。

成语脚踏实地:脚踏实地[jiǎo tà shí dì],意指比喻做事切实稳健。语出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一八》。[源]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一八》康节有〈安乐窝中诗〉云:“半记不记梦觉後,似愁无愁情倦时。拥衾侧卧未欲起,帘外落花撩乱飞。”公爱之,请书纸帘上,字画奇古,某家世宝之。公与康节唱酬甚多,具载《击壤集》。公尝问康节曰:“某何如人?”曰:“君实脚踏实地人也。”公深以为知言。至康节捐馆,公作挽诗二章,其一曰:“慕德闻风久,论交倾盖新。何须半面旧,不待一言亲。讲道切磋直,忘怀笑语真。重言蒙跖实,佩服敢书绅。”记康节之言也。康节又曰:“君实九分人也。”其重之如此。後公以康节之故,遇其孤伯温甚厚。[典故]司马光是宋朝重要的史学家。宋英宗时,他与范祖禹、刘攽、刘恕等人奉命编撰《资治通监》,由他主编。编写这部史书时,司马光每天凌晨就开始工作,直到半夜才休息,丝毫不敢懈怠。为了怕睡得太久,耽误了工作,还特地制作了一个“警枕”,好让自己睡得不安稳而警醒。而司马光对於书稿的要求更是严格,他先广泛的收集资料,然後串连、剪裁,加以润色,反覆修改,直到满意为止。例如其中唐代部分的稿子,原有六百多卷,等到最後定稿时只剩下八十卷,可见其要求之精简。等到编成後,全书共有二百九十四卷,全都用正楷工整地写好,一笔不苟。这种认真踏实的治学态度,受到了当时人们的赞赏。宋神宗更为这本史书取名为《资治通监》,表示这部史书能作为历代治乱兴亡的借镜。司马光做事认真勤恳的态度,可以从这儿看出。所以有一次司马光问他的好友邵雍,说:“你认为我是一个怎麽样的人?”邵雍便回答:“你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正是对於司马光最贴切的赞美。後来“脚踏实地”被用来比喻做事切实稳健。

成语茅塞顿开:茅塞顿开[máo sè dùn kāi],意指被茅草阻塞的山路,豁然开通了。比喻闭塞的心思,顿时豁然了悟。语本《孟子·尽心下》。[源]《孟子·尽心下》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典故]“茅塞”是指山径少人走,丛生的茅草塞住了山径,语出《孟子·尽心下》。在这章中,孟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为学不能专心有恒,那就会像山间的小路一样,常常走动,就会变成一条大路。但如果隔一些时间没有人走,茅草就会阻塞山路。意思是说,圣人之道,要学而时习,不可舍而不修,否则就像茅草塞路一样。勉励高子要恒心向学,德业才可精进。“茅塞子之心”是指高子的心已经被茅草塞住了,後来“茅塞”一语就用来比喻“闭塞的心思”,也可以指的是疑惑。“顿开”的意思就是“豁然了悟”的意思。往往是因为受了指点,突然间想通了。所以“茅塞顿开”一语就可以用来比喻闭塞的心思,顿时豁然了悟。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_1700字

我读《数学家的眼光》有很多感受:数学家是向前看的。数学家的眼光,能看出淤泥中的种子的生命力,能透过浓雾看出光明的前方。他们没有因为逻辑上的困难和人们的非议而抛弃新的方法,而是积极地挖掘新方法带来的宝藏,在不稳固的地基上设计并着手建设辉煌的大厦。《数学家的眼光》讲的不是解某一类数学题的技巧,它告诉读者的是思考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重在帮助读者全面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家的眼光和普通人的眼光不同:在常人看来十分繁难的问题,数学家可能觉得很简单;常人觉得相当简单的问题,数学家可能认为非常复杂。张景中院士从中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通俗生动地介绍了数学家是如何从这些简单的问题中,发现并得出不同凡响的结论的。《数学家的眼光》讲的不是解某一类数学题的技巧,它告诉读者的是思考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重在帮助读者全面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家的眼光》被中外专家誉为是一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普佳作。它也很有启发性,很有教益。书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并没有超出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范围,然而一经用“数学家的眼光”来看,视野宽广了,理解深入了,思路也打开了、活跃了,真可谓别开生面。当代数学泰斗陈省身先生在致张景中院士的信中,对该书表示“甚为欣赏”,并建议“似当译成英文”。陈省身的信影印在书的扉页里。

教中学生用“数学家的眼光”看所学的知识,等于是提倡和教他学会用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方法来学习数学。例如书中有一节“定位的奥妙”,讲两个数(整数或小数)相乘,要求在运算之前,先判断出得数的位数和小数点的位置,这几乎是小学数学的内容;但张院士引领读者完整地走了一遭研究的途程,等于让读者亲身从事了一项微型的研究课题,从中得到的乐趣和收获,是那种仅仅依靠记忆规则,然后应用于具体数据的机械的学习方法,绝对不可比拟的。这一节的末尾,作者总结说:“在弄清定位规律的过程中,要提出问题,试验特例,形成猜想,约定表达方式,建立概念,证明结论,然后进一步提出更一般的问题。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问题是小问题,但思考的过程,却正反映了学习和研究数学的一般的方法。”

现在,“创新”的宣言震天价响,还有人鼓吹在中学另外开设“研究性”课程。但一打宣言不如一步行动,如能在教学实践中照张景中院士提倡和演示的方法,脚踏实地地去做,让学生亲历一番现成知识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创新”自然已在不言之中。否则,“创新”云者终不免是空话,雨过地皮湿,风过地皮干,痕迹都无。

如今多数的中学生,学数学学得太苦,掩埋在满坑满谷抄袭雷同的教辅书中,沉浮于死气沉沉茫无涯际的题目苦海,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就学好数学的本真目的来说,实在是得不偿失。聪明可造的学生,也多半止于在考试竞赛中胜出就满足了,依经济不经济的标准,至少是成本和收益太不相称。张景中院士一定是有感于斯,所以不辞辛劳,披荆斩棘,另辟蹊径,写书给中学生看,要把他们引上学数学的正途。张院士既是苦口婆心,又是绣口锦心,他的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生动的情景,明晰的理路,在他浅显优美的文字里融为一体。他常常从生活中平凡的事物起讲,跟着他一步一步走走,不知不觉你就登上了不平凡的境界。他屡屡说:“从平凡的事实出发,有时能得到不平凡的结论”,“抓住平凡的事实,思考、探索、发掘,常能开拓出一个广阔的天地”。数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往往就是从平凡切入;规范化的数学论文,则总是一开头就莫测高深。张景中院士的文章,可以说细致入微地体贴到了数学思维的精髓,又把它直白地显露出来了。

我敢向青少年朋友们进言,拨出时间来,认真读一读张景中院士为你们写的书,即使你是应对考试解题,也肯定有好处。题目仍须多做,题型仍须熟练,张景中的书会给你们的多做和熟练吹进一口灵气,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考试取分当然是利益所在,不可马虎。英文里“利益”与“兴趣”是同一个词——interest,“学习”与“研究”也是同一个词——study;在张景中的书里体会到用研究的态度来学习是怎么回事,自然就能提高你的学习兴趣,也就符合你考试取分的利益。

成语融为一体:融合为整体。比喻几种事物关系密切,配合自然,如同一个整体。如:先秦·管仲《管子·七法》:“有一体之治,故能出号令,明宪法矣。”又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23章:“尽管她仍然保持着自己的个性,但基本上和新的环境融为一体。”

成语披荆斩棘:劈开丛生多刺的野生植物。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或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如:《后汉书·冯异传》:“为吾披荆棘,定关中。”又如:这却正见出他是在开辟着一条新的道路;而那披荆斩棘,也正是一个斗士的工作。——朱自清《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

心的指南针读后感_1700字

近日,通过读书月活动,我有机会接触到这本爱德华肯尼迪的回忆录《心的指南针》。我常常对大部头的政治论着望而却步,历史的厚重与深邃,利益、复杂、幕后的交易和人性的异化,使政治往往和阴谋论缠绕在一起,构成一副诡秘而不堪的昏暗油彩,使人急于翻阅却又不忍猝读。但当我读到肯尼迪家族,却感受到了一种不同的震撼,约束、担当、不弃与梦想不时都透过纸背,给人留下无尽的思考及对一个时代的反思。

书中从美国正式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几个月开始,从其时任美国驻英国大使的父亲约瑟夫肯尼迪被召回美国说起,从二战后的辉煌到美国内政的混乱时代,从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马丁路德金引发人权运动、人权法案通过、肯尼迪总统遇刺、水门事件、伊拉克战争、911恐怖袭击直至奥巴马大选获胜为全书终结。

六十年间的美国历任总统和政要,在爱德华肯尼迪的笔下性格鲜明至斯――雄才大略却英才早逝的约翰肯尼迪、政绩斐然的约翰逊、可敬可怜的尼克松、自大固执的小布什、朝气蓬勃的奥巴马爱德华肯尼迪的观点多数与今日的评价相吻合,又存在不少出入。爱德华肯尼迪以一种过来人的身份在书中对美国政坛的后进者做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循循善诱”和“尊尊告诫”。

几乎是一根烟熄灭、一杯咖啡喝完、一首歌唱完的时间,一个时代就匆忙过去了。从肯尼迪到小布什,已经成为了过去,已经被作为历史被反复提及。那些曾经包含于其中的伟大与渺小、激情与幻想像肥皂泡一样将置身其中的人包围又迅速地破碎掉。一代人,数代人,无论是愤怒激烈,还是妥协软弱,一旦两鬓染雪,归于尘土,他们曾经的英勇无畏在现在中都好似归于沉寂。

我相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美国人看到这些,他们会流下眼泪。我还相信,当爱德华肯尼迪耗用了他长久的坚持并真正完成了这部著作的时候,他也会流下眼泪。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参与创造了那段历史,更是那段历史的佐证,他在《心的指南针》中让那些曾经影响过好几代美国人的人与事得以再现,并赋予了他们全新的标注与解读。

除了在书中回顾了自己的一生,爱德华更通过这本自传向读者传达了自己的人生箴言与信念:忠于自己的信仰,乐观地面对苦难,希望永远存在。这也是书名《心的指南针》的由来。

谈到信仰与信念,爱德华在书中写道:“50年来,我代表那些受到不公和痛苦折磨的人民奔走呼吁。生命可以暴戾和无情,但是我从重生中感到了希望。当我陷入或沮丧、或消极、或失去的沉沦难以自拔时,我幸运地看到了将自己拯救的另一面。我相信,如果你有一颗温暖而热切的心,信仰一定会给你的未来以有力的指引。”读了这段话,我感触很深。想想现在的自己,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做着日复一日相同的工作,时间久了,难免会产生困顿、沮丧或消极的情绪,工作难以像以前一样充满干劲,自己是不是丢失了当初那颗积极而向上的心呢银行的工作难免枯燥和重复,也更使人容易迷失自己,对未来产生迷茫的情绪。这个时候,就需要点燃自己心中的明灯,找回自己的信仰和理想,重新准确定位自己,在职业发展道路上,找到自己心的指南针并勇敢地走下去。

在《心的指南针》的末尾,爱德华肯尼迪以饱含激情地语调写道:“如果你坚持到底、永不放弃、孜孜以求,就就很有可能做出成绩。当然,一路上总会有暴风骤雨,你的努力也许无法立竿见影,但是只要你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保持一个正确的方向,成就就在前方。”是啊,前行的道路往往都是布满荆棘的,真正走到最后的,只有是那些不畏艰险,坚持到底的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更加需要这种永不言弃的精神,刻苦钻研,尽心尽责,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努力,我们就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书写出与众不同的华彩篇章。

《心的指南针》对爱德华而言是人生的重新排演,对肯尼迪家族而言是一门望族的最后尾音,对美国和世界而言,是一位政治巨人留下的最后一抹温情。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们的卓越成就和非凡才华,更取决于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拼搏精神。这些精神直到今天依然振奋人心,给人无穷的力量。正如爱德华肯尼迪所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不必费心地去对比它们的内容和高低,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一定会遇到崎岖不平和凄风苦雨,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跟随心的指南。”他的精神一定会激励着我们在工作中更加努力,追随心的方向,在自己职业道路上坚定地走出一番天地!

成语暴风骤雨:暴、骤:急速,突然。又猛又急的大风雨。比喻声势浩大,发展急速而猛烈。如:《老子》第二十三章:“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又如:有雌雄二鸟,原在一处同飞,忽被暴风骤雨惊散。——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九回

成语崎岖不平:崎岖:地面高低不平。形容道路高低不平。如: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安公子见那路渐渐的崎岖不平,乱石荒草,没些村落人烟,心中有些怕将起来。”又如:这段山路崎岖不平,十分难走。

风流去读后感_1700字

这本《风流去》让我想起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这些打通古今、举重若轻的文字,每每让人心生时不我与之叹,蹉跎岁月之感,奋发向上之想!它是文学的思想史,是思想的文学史。它告诉我们,不能够忘却的组成了我们的记忆,不随风而去的故人往事怎能如烟!记忆中的历史是历史的“风流”,是风流人物,也是风流时代;是历史上的今天,也是历史上的明天。然而,尽管历史的解读千人千面,对“风流”的理解却总是趋同:被格式化了的“风流”很多时候是习而不察的误解。这样,鲍鹏山的“风流”解读才尤其宝贵,他打破了那些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格式化,以多情的理性解读漫漫长路上的行者,让他们一个个走进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所蕴含着的理想与激情,人格与性情。于是,我们哭着他们的哭,笑着他们的笑,寂寞着他们的寂寞,孤独着他们的孤独,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幸福着他们的幸福,感动着他们的感动,思考着他们的思考。他不仅让我们在古人身上看到了自己,还让我们看到了“人”。在这条能量传导的链条中,他不仅是一环导体,也是一个新的能量。

从老庄孔孟到嵇阮陶谢,一部书中鲍鹏山尽数三千年风流人物,至情至性、至理至真,以手写心、直言无忌。他从心灵深处发出的声音直抵我们的心灵深处。他爱一个人爱得那么毫无保留义气深重,恨一个人恨得那么不留余地义正词严。他对道德、对人的情感,甚至对人性的弱点都有着善意的回护与爱惜,而那或温婉或激烈的批评,总能震动我们的心灵。他的包容是一颗悲心,他的批判源自一颗慧心。他有时肃穆庄严,有时不屑一顾,有时洒脱幽默,有时拍案惊奇;或“志深笔长,梗概多气”,或“洒笔酣歌”“和墨谈笑”。他不板着脸冷着心地讲思想,他从容地纵横古今,谈笑间充溢着历史的纵深感和哲学的普遍性。他让我想起刺秦的荆轲、骂人的鲁迅、路见不平一声吼的绿林好汉,想起“蒸不熟、煮不烂、锤不扁、炒不爆的铜豌豆”关汉卿,想起偏居一隅心系环宇的隐士、肩扛道义舍我其谁的狂生。他让我想起诗人、哲人。哲人的美是思想的美,可是他却把思想写得这样诗意;诗人的美是意境的美,可是他却把这意境写得这样深沉,那饱蘸着情感的思想令人沉思也令人下泪。当读到“庄子是一颗孤独的树”,为什么泪水骤然蒙上了我的眼?是千年前孤独的庄子动了我的心,还是这读懂了庄子的孤独的鲍老师动了我的心?谁说思想只是理性的声音?我在他那多汁的情感里受到了最强烈的思想的震撼!让他流泪纵横的也浸湿了我的眼角。用他读庄子的话说,他走近“存在”了。伟大的事物只有同样伟大的人才看得出来,那是懂得也是爱。因懂得而爱是最热烈最深沉的爱。我想,有鲍子解读诸子,诸子有灵,会很欣慰的。我不知道鲍鹏山的深度是来自情深还是理深——因情深而理深,抑或理深而后情深?毫无疑问,他是饱学之士,但我更倾向于把他理解为性情中人——一倾如注的言辞迫人双眼,苍凉悲壮的幽默让人鼻酸,读书万卷落笔惊人。

《风流去》是学术与文学的结合,哲人与诗人的结合,知识分子与血肉之躯的结合,理智与激情的结合。他以学术的真诚所做的真诚的学术,是为而不为、不为而为的最高境界!放下书,惘然若失,那让人冷却的理智又让人燃烧的激情!此刻,我的感觉正如鲍鹏山的提问:你是我的梦还是我是你的梦?无论怎样,感谢梦一般地相遇!我仿佛看见,他寂寞地在冬夜读书,动情地在春日写书,他以不泯的童心扞卫着人性的尊严和知识分子的良知。那一双寻找真理的利眼,带着体温的情感,那一腔泼洒真情的热血!他的不老的激情是学子般的爱恨情愁,扑面而来的激扬文字要把人带回青春岁月——在这个飘雪的冬日的午后,他把他的寂寞告诉你,让人心痛的不只有他的寂寞,还有你的寂寞也被他说中了——人是那么矛盾,你有着伟大的理想,却在这个下雪的午后不知所措……正是在这个时候,我打开《风流去》,看到鲍鹏山与他笔下的也是中国历史中的那些光焰万丈的风流人物相遇了,他让他们复活且与我们相遇。他给中国的学术界送来一丝沁人心脾的清风,给中国的文学批判带来了哲学的高度和历史的长度。如果鲍鹏山能够代表中国当代的青年知识分子,真是一件很让人欢欣鼓舞的事!

成语绿林好汉: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人们。旧时也指聚众行劫的群盗股匪。如:《后汉书·刘玄传》:“王莽末,南方饥馑,人庶群入野泽,掘凫芘而食之,更相侵夺。……于是诸亡命马武、王常、成丹等往从之;共攻离乡聚,臧于绿林中,数月间至七八千人。”又如:收了无数的绿林好汉,查拿海寇。——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一回

成语拍案惊奇:对奇异的事情拍着桌子惊叹。如:明末·凌蒙初有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又如:更令人拍案惊奇的是:杜诗:‘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人民日报》(海外版)1982.1.2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