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包括读《恰到好处的挫折》有感(899字)、从贾府看封建(906字)、不平凡的人生—读《平凡的世界》有感(869字)、《开学第一课》观后感(934字)、读书人是幸福人读后感(935字)、于丹读后感(952字)、《瓦尔登湖》读后感(886字)、做知错就改的人—读《负荆请罪》有感(891字)等900字左右的高中三年级读书笔记8篇,供您参阅。
读《恰到好处的挫折》有感_900字
相信每一段人生都不缺乏梦想,也相信在最梦的路上不缺乏意外,而恰恰是有了梦想的召唤,我们才从容的应对意外,坚定的战胜挫折。也正是因为如此,实现的梦想才弥足珍贵。
《恰到好处的挫折》是拿破仑希尔基金会推出的最新产品。书中主要讲述了三部分,最绝望的深处遇见最美的意外、别把时间浪费在别人的世界里、在自己的世界坚定前行。每一部分都是由优美的图画和充满正能量的人物事迹开头,引人入胜,通过人物的经历娓娓道来那些平凡而又高大上的人生哲理。
很喜欢《恰到好处的挫折》这本书中的一句话:“最伟大的成就往往源自最渺小的意图”苹果一不小心砸到了牛顿,牛顿思考为什么的时候,震惊世界的万有引力产生了。而《恰到好处的挫折》这本书中举的例子是许愿基金会成立之初的故事(许愿基金会是由弗拉克成立的,目的是帮助那些被疾病困扰的孩子实现梦想)。是什么促使从事巡警工作的弗拉克成立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许愿基金会?原因还是从故事中说起。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患有白血病的7岁的孩子克里斯。在病痛的折磨之下,克里斯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看电视剧《巡警高速路》。只有看这个,才能在病痛中找到乐趣。克里斯心目中的英雄是《巡警高速路》中的两名主人公庞克和乔恩。他这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像自己的英雄一样当一名巡警。一次意外的电话,弗克拉帮助克里斯不仅见到了乔恩,也实现了自己当巡警的梦想。
书中最让我动容的一幕是陷入深度昏迷的克里斯,当医生担心他再也醒不过来的时候,他却在弗克拉给他戴上正式警官的翼型微章时,睁开了眼睛。
虽然孩子最终也没有逃过疾病的魔爪,但梦想的实现却让他平静的走完了自己短短的一生。
弗拉克也由此受到震撼创立了许愿基金会,但是弗拉克的路并非一帆风顺,寻找资金和资源一直都是挑战,但是弗拉克在梦想的召唤下,坚定信念,一次次度过难关,最终取得了辉煌成就。
梦想的召唤让克里斯从重度昏迷中苏醒过来,梦想的召唤让弗拉克取得举世瞩目成就。
在今天,有梦想的我们,不管是遇到思维局限的障碍还是任何艰难险阻,我们要始终坚信路总会有的,事情总会有转机。挫折只是追梦路上的一部分。愿我们在梦想的召唤下,竭尽全力,为梦想而活。
成语恰到好处:恰:恰好。指说话做事恰好到了最合适的地步。如:清·况周颐《惠风词话》卷一:“恰到好处,恰够消息。毋不及,毋太过。”又如:只是平心静气的说,紧要关头却不放松一步;真所谓恰到好处。——朱自清《经典常谈·春秋三传第六》
成语一帆风顺: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如:唐·孟郊《送崔爽之湖南》:“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又如:栉霜沐露多劳顿,喜借得一帆风顺。——清·李渔《怜香伴·蹴居》
从贾府看封建_900字
《红楼梦》是一部描写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它详细的描写了以贾府的兴衰为主要线索的封建图景,揭露了封建社会衰微的必然性。
说到这里,有同学举手了:“封建社会什么的,未免太扯了,“必然衰微”又是从哪来的呢?”确实,结局是哀微并不意味着必然结局是衰微。那么既然有了问题,我们就一同分析一下。
引出争议的问题,大致就是说:贾府衰败的直接原因是“锦衣卫查抄”以至于家财散尽,日益衰败。那么如果锦衣卫不来查抄,那贾府岂不是“千秋万载,一统江湖”?即脱离“必然衰微”的命运。
虽然理论上是这样,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单是锦衣卫肯不肯不来查抄就是一个问题;《红楼梦》开头就有过这样一个情节:薛蟠纵使家奴打死了人,贾府中有人央告贾雨村将此事“摆平”,类似剧情更是反复出现在书中。这就说明对贾府而言“借钱消灾”不在少数,甚至已经十分熟练。那么“灾”从何而来呢?简单来说就是贾府子弟、佣人仗势欺人,积压民怨,人家一气之下告上官府,这才来了“灾”。所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日积月累,查抄也只是时间问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贾府的衰败,“锦衣卫查抄”仅仅算是“直接原因”,如果“仗势欺人”这一根本原因不解决,显然是毫无作用的。
那么,解决其他的“直接原因”来挽救贾府就也行不通了。既然如此,解决贾府下人“仗势欺人”的根本问题又如何呢?
理论上来讲,确实是可行的——但难就难在“理论”二自上:人非圣贤,贾府子弟再规范,也不可能一点错漏也不出。由此推理,出了错漏就要上官府,“贾雨村们”就不得不顾及到贾府的面子,自然要“适当轻判”,这一轻判自然不能只针对于一个人轻判。你轻判,我轻判,大家都轻判,久而久之贾府子弟恐怕都不规范了吧。
综上所述,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都无法得到彻底的解决,或是无法改变贾府的衰微命运。故贾府的衰微的确是注定的了。这一点作者也借书中人物之口解释了;大致是说“兴而复衰是古之常情”,故封建制度必然衰微,也正是时代不断淘汰不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的体现。只是辜负了宁国公和荣国公的辛苦打拼啊。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制度如此,人何以堪。但愿诸位千万紧追时代,莫要被淘汰了。
成语日积月累: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不断积累。指长时间不断地积累。如: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日积月累,有了一大包银子。”又如:自是以后,日积月累,千百成群,其为国之蠹害甚矣。——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九
成语仗势欺人:仗:凭借,依靠。依仗某种权势欺压人。如: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他学师友,君子务本;你倚父兄,仗势欺人。”又如:许多人发展了官僚主义的作风,仗势欺人,用强迫命令的方法去完成工作任务。——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不平凡的人生—读《平凡的世界》有感_900字
当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收视长虹时,同名小说也随之风靡全国。也从这时起,我才开始了解小说的作者路遥,阅读他的人生。路遥这个平凡的名字却写就了他不平凡的创作史。
在这平凡的世界里,有植根于现实在苦难中磨练的少安,有不屈于现实生活胸怀壮志的少平。他们两兄弟,有着酷似的名字,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弟弟少平希望能见识到外面的世界;而老实勤朴的哥哥少安则希望能给家乡带来新希望。这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给人以两种不同的力量。在这个漫长的故事中,两兄弟都得到了不同的磨练与成长。
孙少安是背负最沉重包袱的人,6岁开始干农活,13岁辍学帮助父亲支撑起风雨飘摇的家,18岁凭借着“精明强悍和可怕的吃苦精神”被推选为生产队长,成为双水村的“能人”。正是在他的庇护下,弟弟和妹妹才得以完成学业,姐姐一家尚能够勉强度日。而弟弟孙少平之所以敢放心到外面“闯世事”,前提也是有哥哥在,他的“后方”就平安无事。
开始在山头呐喊“我不甘心,为什么农民付出劳动却又要一代又一代地穷下去”的少平,用自己坚强的毅力与智慧走出了苦难。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心情随之跌宕起伏。路遥在首卷中曾那样写道:“这片黄土地醒了,也该醒了。”这种殷切的希望与期盼与他本身有着莫大的关系。路遥有着一颗坚韧宽容的心,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路遥通过他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一举成名,他的作品里,有着许多属于他自己的影子。少平的创新,少安的淳朴,润叶的执着,贺秀莲的不顾一切……许多风雨都是他生命中的坎坷,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路遥投入了太多太多。
平凡的世界中,少平少安都是在苦难中成长的人们,其坚毅品格也是在不断追求奋斗的过程中日臻完美的。写苦难就是为了写生活在苦难中的人,苦难中的光辉是人性中的真善美。
1992年,路遥不幸逝世,年仅42岁。贾平凹曾评论:“路遥如果还活着,一定会有更多更优秀的作品。”42年的光阴,几世流芳的不朽。这是黄土高原上平凡的世界,这里的人们有着不平凡的人生。
在这里,我推荐大家阅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人生》,它们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震撼!
成语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如:宋·陆九渊《与王顺伯》:“从其教之所由起者观之,则儒释之辨,公私义利之别,判断截然,有不可民者矣。”又如: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成语一举成名:原指一旦中了科举就扬名天下。后指一下子就出了名。如:《战国策·秦策》:“然则是一举而伯王之名可成也。” 唐·韩愈《唐故国子司业窦公墓志铭》:“公一举成名而东,遇其党必曰:‘非我之才,维吾舅之私。’”。”又如: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金·刘祁《归潜志》卷七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_900字
《开学第一课》以一张照片拉开了帷幕,照片上的孩子浑身是血,眼中充满了恐惧。这张照片来自1937年的上海,而战争中像这样的场景有无数。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忘记历史,就会走向灭亡。铭记历史,珍爱生命,珍惜和平。
一个老兵对一个新兵讲述他自己的故事,他说:当冲锋号响起的时候,我们全都冲了出去,义无反顾,这号声也许会让我送了命,但是对我来说,它也是这辈子我听过最美的声音。炮火会摧毁他们的肉体,但是却永远磨灭不了他们的精神。
第一节课的主题是“爱国”。代表人物有赵一曼、左权等。他们的故事让我潸然泪下,听着他们写给自己孩子的信,仿佛能感受到他们愿为国家冲锋陷阵的壮志豪情和决心。战争年代里,爱国就是为祖国和同胞奉献自己的一切,今天,把祖国当作自己的家一样去爱护它,建设它,就是爱国。
第二节课的主题是“勇敢”。那首脍炙人口的《歌唱二小放牛郎》,里面的二小代表着那个战争年代里,无数为国家勇敢献身的孩子们,他们的故事可歌可泣。在战火中,勇敢就是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今天,不怕困难,勇于担当,就可以做一个勇敢的人。
第三节课的主题是“团结”。“人心齐,泰山移”,正是因为团结,才有了百团大战的胜利;才有了平型关大捷的胜利;才有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才有了红军五万里长征的胜利;才有了今天幸福的和平日子。在战场上面对敌人的时候,只有同心协力,并肩作战的团队,才能克敌制胜,今天,团结表现在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彼此信任,互相帮助,合作共赢。
第四节课的主题是“自强”,只有自强才能无敌,梁启超先生也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战争中的每一个士兵都是自强自立的代表,今天,我们是未来的主人,只有自信,自主自强,才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习近平在2号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3号阅兵上满怀激情的说:“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伤痛让我们更加珍惜今日的和平,勇敢的扞卫正义和良知,只要这勇气不灭,就一定会迎来春暖花开。同学们,开学了,让我们努力学习知识,为将来建设祖国奠基,做优秀的祖国接班人。
成语人心齐,泰山移:只要大家一心,就能发挥出极大的力量。如:王朔《一点正经没有》:“人心齐泰山移蚂蚱还有四两肉一个萝卜一个坑咱们怎么就不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呢?”又如: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我们一定能成功的。
成语潸然泪下:潸然:流泪的样子。形容眼泪流下来。如:《诗经·小雅·大东》:“潸焉出涕。”又如:林冲见说了,潸然泪下,自此杜绝了心中挂念。——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回
读书人是幸福人读后感_900字
试问天下人有谁不渴望得到幸福?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我从《读书人是幸福的》这篇文章中找到了答案。原来能够读书才是真正的幸福。
文中说:“读书人是世间幸福的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世界之外,还拥有一个更为浩瀚的、更为丰富的世界。”细细地品味这句话,你就一定会产生共鸣:“是啊!的确是这样!”如果我们不读《昆虫记》,就不会多识那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昆虫,更不会了解其生活习性;如果我们不读《史记》,就不能得知我国古代的一些事迹与社会风貌;如果我们不读《伊索寓言》,就无法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现象与人类的特点。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不读书的人,只能被困居在一片狭隘的天地中,就如同井底之蛙一般。这是多么不幸,多么可怜啊!
“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我对这句话十分赞同,因为我也从中获益匪浅。比如:我从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学会了感动,学会了敬佩,我被保尔那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所折服。我从读《鲁滨逊漂流记》中,学会了振作,我在面对挫折时,像鲁滨逊那样不气馁、不退缩,勇敢地去面对。我从读《爱的教育》中,学会了为人处事的方法,学会了怎样去做一个正直的人,它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爱祖国、爱人民,同情人民一切不幸与苦难。书籍可以纯净人们的灵魂,使人富有正义感,使人向善避恶。可见,能够读书是多么幸福啊!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我到现在才明白为什么这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把读书看得那么重要。再回忆起自己从前对于读书的态度,真的感觉那时自己真的太傻了。
当初,我把读书当成提高成绩的工具,把读书当成消遣时光的玩物,把读书当成向朋友炫耀的资本。这样读书怎么对得起自己手中拿着的书呢?读了《读书人是幸福的》这篇文章之后,我对读书有了新的认识。我渴望读书、渴望幸福。我认为带着兴趣去读书并从中受益才是真正的幸福。
而作为一名中学生则更为幸福,因为学校为我们开设了阅读课,让我们在图书馆里漫游在书籍的海洋中。既然我们身处这么有利的环境中,为何不珍惜眼前的幸福,带着一颗渴望幸福的心去读书?
成语闻所未闻:闻:听到。听到了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事。形容事物新奇罕见。如:《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未闻。”又如:今日见了紫菱姐姐飞来飞去,业已奇极;谁知还有海外这些异事,真是闻所未闻。——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回
成语见所未见:看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形容事物十分稀罕。如:汉·扬雄《法言·渊骞》:“日闻所不闻,见所不见。”又如:许多奇事,则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于丹读后感_900字
于丹一直强调《论语》讲述着一个个朴素又温暖的道理,一直强调对孔夫子的情感不是敬畏而是一种温暖,一直强调《论语》是简单的片段,就事论事。我从中则收获的是“温情”二字,生活是温情的,所以我们要做到心灵恬淡,做一个性情中人去处事,去丰富内心。
书中提到现代化社会获取心灵快乐,适应这世道,则需一种平和安宁的心态和态度,而这也正是现在人所缺少的。如今丰富的物质满足了人们的强烈物质欲望,这是一个物质上的幸福指标,然而心灵上的幸福指标却是每况愈下。而要获得心灵的幸福,就需要内心安宁,而内心安定需要信仰,需要心灵丰富、恬淡、安宁。在天地人之道中,于丹提到孔子是一个有着从容不迫的气度、一种谦仰的态度、心态平和、内心庄严而讲究信念的人。于丹称这类人为贤者,在我看来就是性情中人,这些人不会被物质生活所累,他们内心的幸福快乐与贫富无关,而是同心灵相连!
那么如何去做一个心灵充实、内心宽广的人呢?于丹心语说人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内心太少。生活总是不尽如人意的,常言道“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我们总会存在许多遗憾,像我会总是回想遗憾来折磨自己,想必也会有许多人感同身受。一位好友有一个长达10年的闺蜜,两人关系处得跟亲人一样,然而那闺蜜却不顾10年之谊背叛对方。我们总能遭遇到失业、婚变、朋友背叛、亲人离去等等大事小事,这时我们应该平和一点,用宽容的心去接受命运安排给我们的挫折与磨难,这样留给自己的会是一片海阔天空。
我们应该学会更勇敢,于丹心语提到要做一个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遗憾。我一直琢磨什么是“生命的力量”,也许就是父母的鼓励、朋友的援助、自己坚定的信念,这些生命中平凡又不简单的力量。我想,拥有这样的力量的人,就是一个勇敢的人,他身上就会表现出一种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我们是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一员,生活中总有我们做的太“过”抑或“不及”的事情,一旦没把握好分寸,我们就会受到损失抑或心灵创伤,但切记要用勇敢之心去化解,以释然的姿态好好活着。这样的一份心境,也许可以作为我们人生之路中的一剂良药,让我们去抚平生命的创伤!
物质越丰富,内心越易被迷惑,让我们用心去感受真知,用行去创造世界,用信去忠于内心,用耳顺去悲天悯人,即如于丹心语所提,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应对世界。
成语从容不迫:从容:不慌不忙,很镇静;不迫:不急促。不慌不忙,沉着镇定。如:《旧唐书·刘世龙传》“而思礼以为得计,从容自若,尝与相忤者,必引令枉诛。”又如:这些人从容不迫地叩了头,花费了半点钟以上的时间。——巴金《家》十五
成语性情中人:性情:性格。有性格和真情实感的人。如: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认定了姑娘是个性情中人,所以也把性情来感动他。”又如:我们都是性情中人,有血有肉。
《瓦尔登湖》读后感_900字
梭罗的《瓦尔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线,串联起他在瓦尔登湖畔进行经济实验的始末,留给我无尽的想象与羡慕。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可以活得很简单,很从容,不必为了那物质财富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尔登湖》中以瓦尔登湖为中心,辐射到周围众多地方,描写了他“以禽兽为邻”,在“豆田”耕作,与“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诸多生活细节。最后作者又以“春天”结尾,给我们奏响了新的生活乐章,并且他在“结束语”一篇中,这样说:“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看!这是一位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自然主义者,多么令人羡慕。
梭罗生活的地方是瓦尔登湖及其周围地区,但他细腻精致的笔调,却把我们带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他谈“瓦尔登湖周围的鸟、树、草、虫子”,更谈“更高的规律”。他认为,从一种特殊的意义上说,渔夫、猎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从个人的劳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类法则,令我们视野开阔、高屋建瓴。在《瓦尔登湖》中,许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让人陶醉。他在描写“倍克田庄”时,这样写到:便是德罗依德也要放弃他的橡树林而跑到它们下面来顶礼膜拜了。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地方,多么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尔登湖》中,自然一直是主要背景,以大地为席,以苍穹为盖。梭罗在广阔的天地中像农夫一样耕种、收获,他很高兴,他说:古老的诗歌和神话至少表明,农事是一门神圣的艺术。在从事农耕的过程中,他也不忘“阅读”。即使在19世纪梭罗也感慨道:他们深信一本《圣经》的智慧就足够了,余生便在简易读物里荒废天赋单调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汹涌翻滚下,现代人的心灵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质的丰裕,精神的贫穷。我们的身体一再扩充,而精神的领地却时时荒芜着。听听梭罗的忠告: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到多余的东西。灵魂的必需品,金钱一样也买不到。这样的忠告如梵音,对于我们无异于醍醐灌顶。
徐迟说:“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让我们追随着梭罗的足迹,抛弃那物质所带来的烦闷苦恼,感受那恬静美,聆听大师的哲音。
成语令人羡慕:指让人爱慕,钦慕,希望自己拥有。如: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杨用之那番红光满面,春风得意的神情,看来着实令人羡慕。”又如:像带领一帮手拿锄头和镰刀的泥腿子去打土豪的农会领袖手中挥舞的系红绸子的驳壳枪令人羡慕。——王朔《动物凶猛》
成语高屋建瓴:建:倒水,泼水;瓴:盛水的瓶子。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如:《史记·高祖本纪》:“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又如:革命的豪情和革命的气魄,使他的史剧气势恢阔,振摆超腾,高屋建瓴,雄浑奔放。——《郭沫若剧作全集编后记》
做知错就改的人—读《负荆请罪》有感_900字
我有一本书,名字叫《中国名将故事》,这里面有四个小故事,我对其中的《负荆请罪》感受最深,读完这个故事,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故事吧。
故事的主人公是廉颇,他是赵国的一名大将军,为赵国立下了许多大功,赵王对他非常喜爱。在一次渑池会谈中,秦王想利用这个机会压服赵王,在会谈中侮辱赵王,是蔺相如挺身而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这件事让赵王非常敬佩蔺相如的才华,并且封他为上卿。廉颇知道了非常不服气,他认为,蔺相如只是立了这一次功,而自己屡屡立功,为什么官职在蔺相如之下呢?于是,他到处张扬,假如遇到蔺相如,就要羞辱他。
读到这儿,我觉得廉颇有点儿小心眼儿,蔺相如是靠自己的智慧得到这个职位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才华,廉颇不应该这样斤斤计较。我不禁担心,万一他们两个碰到一起怎么办?蔺相如会不会和廉颇计较呢?
蔺相如知道后,一直躲避廉颇,大臣们都很不满,认为蔺相如很怕廉颇。而蔺相如却说,这是为了国家的利益。看到这儿,我更加敬佩蔺相如了,他不但聪明,更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廉颇的话让大家都非常生气,而他却毫不在意。他知道,如果他和廉颇闹翻了,必定有一个人失败,赵国少了他们两个其中的一个,都会被秦国打败,所以,为了国家的利益,便不跟廉颇计较。
这番话传进廉颇的耳朵里,他感到非常羞愧,便赤身裸膀,背上荆棘,来给蔺相如道歉。这时候,我觉得廉颇也是令人敬佩的。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便诚恳地向蔺相如道歉,道歉并不是一件羞辱自己的事情,而是体现出自己知错就改的好品格。
这件事让他们俩成为生死兄弟,秦王得知后,再也不敢来侵犯赵国了。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不但挽救了他和蔺相如的友情,也挽救了赵国。
看完故事,我想到了自己。当我做错事以后,也知道应该向别人道歉,但总是觉得不好意思,“对不起”三个字很难说出口,害怕别人会笑话我,就不敢承认错误。但是现在,从这个故事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道歉并不是一件羞辱人的事,反而能表现一个人的高尚品格,做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别人不但不笑话你,反而会更加敬佩你。
让我们记住《负荆请罪》的故事,做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成语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又如:我今特来寻贤弟,负荆请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六回
成语对不起:表示抱歉的客套话。如:曾朴《孽海花》第30回:“明明雯青为自己而死,自己实在对不起雯青,人非木石,岂能漠然!”又如:对不起,我关上窗子,你不反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