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含读《成功》有感、读《再试一次就成功》有感(1092字)、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1097字)、细节决定成功读后感(1100字)、读《郑成功收复台湾》有感(1114字)等1100字左右的读后感优秀作文5篇,供您参阅。
读《再试一次就成功》有感_1092字
“每个人到这世上来,都要展现自己,展现自己的美丽,展现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的特质。”这是我在看完《再试一次就成功》这本书之后,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只有相信自己,展现自己的人,再试一次就成功。
这本书的作者是刘墉,在华文世界的刘墉最成功的角色就是父亲,他的儿子刘轩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译著有多种;女儿刘倚帆15岁就获得了美国总统奖,被美国常春藤大学录取。
看完这本书后的我,心境很平静,仔仔细细地再回想一下整本书的内容。它告诉了我两个道理:一是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失败,失败了不要气馁,只要有“再试一次”的勇气和信心,你就能获得成功;二是在取得了已有的成功之后,我们总是容易安于现状。只有抱着“再试一次”的信念,我们才能不断超越自己,攀上新的成功高峰……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曾经发生的一个故事:在一次火灾中,一个男孩被烧成重伤,虽然保住了性命,但是他的下半身没有了知觉,日后只能靠轮椅度日了。有一天,妈妈推着轮椅让男孩呼吸新鲜空气,然后有事离开了。一股强烈的冲动自他心里涌起:我一定要站起来!他推开轮椅,拖着无力的双腿,用双肘在草地上匍匐前进,他终于爬到了篱笆墙边。男孩用尽全身力气,努力地抓住篱笆站了起来,并试着抓住篱笆墙行走。还未走几步,汗水从额头滚滚而下,他停下来喘口气,咬紧牙关拖着双腿再次出发,直到篱笆墙的尽头。以后的每一天,男孩都要抓紧篱笆墙练习走路。但是一天天过去了,他的双腿还是软弱无力地垂着。男孩不甘心困于轮椅的生活,他握紧拳头告诉自己: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定要靠自己的双腿来行走。自打那以后,男子的身体恢复得很快。先是能够慢慢地站起来,扶着篱笆墙走上几步,渐渐地,他便可以独立行走了,后来有一天,他竟然在院子里跑了起来。从此以后,他与别的男孩子没什么两样了。到他读大学的时候,被选进了田径队。他就是葛林·康汉宁博士,他曾经跑出过全世界最好的成绩。
现在的世界是一个科技与能力共同进步的时代,不要因为那一点点的失败而失去信心,也不要因为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而放弃再试一次的决心。相信自己的能力,更要相信自己的实力,我们是新一代的健康少年,不要因为现在的优异生活,而失去了对更加美好的明天的向往。我们要勇敢的向前冲,即使你已经一只脚迈向了成功,也不要因为一点点的成功而放弃了另一只脚以更大的步伐迈向终点。
另一方面在这本书里面,有很多富有人生哲理性的话,细细体味的话,就会让人在心里最深处萌发一种斗志,一种不服输的冲劲,一种力争上游的勇气。让我们为了拥有更美好的明天和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吧!!
成语安于现状:对目前的情况习惯了,不愿改变。如:王朝闻《论凤姐》第11章:“这样的梦境,与我那不安于现状又不能改变现状的生活实际有关。”又如:我从小就不安于现状,我总是在想改变我的现状,因为我不愿意白吃干饭混日子。——巴金《探索集·探索》
成语力争上游:力争上游[lì zhēng shàng yóu],意指比喻努力奋斗,求取上进。语或本清·赵翼〈闲居读书作〉诗六首之五。[源] 清·赵翼〈闲居读书作〉诗六首之五(据《瓯北诗钞·五言古一》引)人面仅一尺,竟无一相肖。人心亦如面,意匠戛独造。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同作一题文,各自擅其妙。问此胡为然,各有天在窍。乃知人巧处,亦天工所到。所以才智人,不肯自弃暴。力欲争上游,性灵乃其要。清·薛福成〈滇缅分界大概情形疏〉(据《庸盦文编·庸盦海外文编·卷二》引)臣因复照会外部,请以大金沙江为界,江东之境,均归滇属。明知英人多费兵饷,占此形胜,万万不肯轻弃,然必借此一着,方可力争上游,振起全局。外部果坚拒不应,两次停商而臣不顾,数次翻议而臣不顾,外部所稍依允者,印度部复出而挠之,印度部所稍松劲者,印度总督复出而梗之,印督至进兵盏达边外之昔马,攻击野人,以示不愿分地之意,臣相机理论,刚柔互用,外部谓此议非出自总理衙门,与云贵总督,尽系使臣之私意,臣电请总理衙门向英使欧格讷辩论,以昭画一。[典故]赵翼(西元1727~1814),字耘松,号瓯北,清江苏阳湖人。与袁枚、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他诗作四千八百多首,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其诗或嘲讽理学、议论时事,或阐述一些生活哲理,颇有新颖思想。最主要的是体现他所主张的“性灵”说,即抒写性灵,展现生活中真实的感受。不拟古,不拘格式,写出率真自然的生活体会。在赵翼的〈闲居读书作〉诗六首之五中,他叙述说:人的脸虽然只有一尺大,但却没有二个人是完全相像的。人心也像人面一样,上天巧妙独造,各自不同。一起看同本书,各自领会不同;一起作同个题目的文章,写出的内容也是各不相同。这就是因为每个人先天条件的不同,所生出的巧妙。最後一句:“力欲争上游,性灵乃其要。”就是赵翼认为如果想要更上层楼,“性灵”是最重要的。後来“力争上游”这句成语可能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努力奋斗,求取上进。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_1097字
本学期,学校给我们赠送了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书,值得读。
凌志军先生所谈的正是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30个“微软小子”的成长过程。他们并不拥有一个比我们更聪明的大脑,所经历的教育制度和我们也没什么不同。那么,他们凭什么变得和我们不一样?就凭着他们对教育的看法与众不同。
先来回顾凌志军先生在这本书中中介绍过的一个人物:他家境贫寒,但他也期望成功,可在高考时他栽了跟头,语文考了不及格,总分也很糟糕,连找份正式的工作都危险,可他不在乎人们对成功的定论,在成长中学习,一路摸滚打爬,成了令人羡慕的世界级科学家,他就是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沈向洋。沈博士走上演讲台感慨万千,他也曾经做过碌碌终生的思想准备,但成绩仅仅是一组苍白的数字,他随着成长的步伐不断向新的高度挑战,相继获得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哲学硕士学位,及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机器人专业博士学位,他回顾成长的道路问心无愧,他说他没有达到事业的巅峰,但是他没有愧对成长,这就是成功。
书中讲的是那帮被称为“微软小子”的人的成长故事,其实离我们很遥远:他们的学习经历几乎都非比寻常。有的是少年班,有的是小时候就出国留学,还有就是清华、北大的。他们生活的时代离我们遥远,他们学习的地方离我们遥远,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也离我们更遥远。但这本书通过他们的成长历程向世人阐述了一个关键的观点:一个人发展的最重要时期是6——12岁。这个时期要想降成长,如果只靠学生,不可能;但如果有了家长和老师的协助,就有可能。
30个“微软小子”的成长故事证明一个道理:所有天才都是教育出来的。
“成长”——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词,一个严肃而亲切的词,却将伴随我们一生,人生在成长中度过,在成长中绽放光彩。成功固然令人骄傲,但没有成长,成功又从何谈起呢?我们的知识、经验哪一点不是在成长的浇灌下开花结果的?人可以没有成功但不可以没有成长,成功就像一张证书,仅仅见证你的成长。成功是相对的,不能一概而论,回首走过的风风雨雨,你满意,就证明你成功了。其实所谓“成功”,不是说你一定要得到“第一”、“第二”,而是你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你的潜力。
感谢凌志军先生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他教会了我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如何去教育学生。在学生成长的历程中,我们能做些什么?其实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教给他们课本以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课本以外的东西,那便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去做一个有着健全人格的人。
成才与成功的关系就如,在“人”这个庄重的字中,那一撇是成长,那一捺便是成功,如果没有成功,成长照样潇洒、昂扬,捺只是撇的一个分支,没有了成长,成功便摇摆不定。
成语一概而论:一概:同一标准,一律。指处理事情或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如:《楚辞·九章·怀沙》:“同糅玉石兮,一而相量。”唐·刘知几《史通·叙事》:“而作者安可以方古,一概而论得失?”又如:我们对具体问题要做具体分析,决不能一概而论。
成语令人羡慕:指让人爱慕,钦慕,希望自己拥有。如: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杨用之那番红光满面,春风得意的神情,看来着实令人羡慕。”又如:像带领一帮手拿锄头和镰刀的泥腿子去打土豪的农会领袖手中挥舞的系红绸子的驳壳枪令人羡慕。——王朔《动物凶猛》
细节决定成功读后感_1100字
《细节决定成败》一书,区区几万字,读后却揪着我的心,自觉地自思、自省。
书中以众多案例剖析每一位成功人士运用细节的张力,如:加加林成为太空第一人的秘密仅仅是正因在进入座舱前脱下了一双鞋子;一张不一样座位的飞机票,促使一家公司将贸易额由400万马克提高到1200万马克等等。这些都告知咱们:“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咱们每个人都期盼“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但事实上,正如汪中求先生在书中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状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这些过于平淡,甚至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也是成就每一项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看平日工作质量的好坏,往往从一些细节上就能够反映出来。如一位工程技术人员错打了一个小数点,或者忽略了一个数字或变量,造成的后果都不堪设想。又如很多工作,两个人都能做,可各自做出来的效果却大不一样。一种人对工作充满热情,极其认真,将小事做细,注重每一个环节,而另一种人无法从重复的工作中获得乐趣,把工作当作一种不得不受的苦役,他们永远被动地作别人分配给他们的工作,即使这样也不能完全把事情做好,对于他们而言更谈不上细节。一个不认真对待细节的人,是无法领会工作的真正含义,当然他也失去了在细节中寻找成功的机会,从而也不会成功。
以上这两种状况都将使咱们离成功越来越远。忽视细节,是正因咱们觉得它太微小,不足挂齿;无视细节,是正因看不到细节铸就成功的必然。咱们每个人都浮躁地期盼触手可及的成功,却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去做任何一件小事。可见,无论做人、做事,都要认真负责,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唯有尽力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任何一件小事,追求每一步精确到位,追求每一件事情的完美,就会得到天壤之别的结果。
何为小事?就是日常工作中简单、微小的事情。何为细节?就是细小的各个环节。其实对于智者而言,他们往往不会简单地看待。他们认为决定成败的也许不是细节本身,而是细节背后所蕴含的那种追求卓越的精神、那种锲而不舍的执着。细节实际上是一种长期的准备,从而获得的一种机遇。细节又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积累、一种眼光、一种智慧。在工作中如果咱们关注了细节,就能够把握成功之源,为成功奠定必须的基础。
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做事也是如此,咱们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更大的价值时,就要心思细腻,从点滴做起,以认真的态度做好每一件小事,以负责的心态对待每个细节。那些一心渴望伟大、只看中大事,不拘小事的人,成功了无踪影;而那些甘于平淡,认真对待每个细节的人,成功却不期而至。
这就是细节的魅力,是水到渠成后的惊喜。
成语水到渠成:水到渠成[shuǐ dào qú chéng],意指水流过处自然成渠。比喻事情自然发展,结果自成。语或出宋·苏轼〈答秦太虚书〉其四。後亦用“水到渠成”比喻事情条件完备则自然成功,不须强求。[源] 宋·苏轼〈答秦太虚书〉其四(据《苏轼文集·卷五二》引)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此贾耘老法也。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以此,胸中都无一事。《景德传灯录·卷一二·仰山南塔光涌禅师》仰山南塔光涌禅师。僧问:“文殊是七佛师,文殊有师否?”师曰:“遇缘即有。”曰:“如何是文殊师?”师竖拂子示之。僧曰:“莫这个是麽?”师放下拂子,叉手。问:“如何是妙用一句?”师曰:“水到渠成。”问:“真佛住在何处?”师曰:“言下无相,也不在别处。”[典故]“水到渠成”的意思是指有水涌入,自可成为沟渠。这句成语,流行甚早,宋代苏东坡在他给好友秦太虚的信中就用过。在信里,苏东坡提到刚被贬到黄州的时候,连薪水都中断了,家里人口又多,弄得他颇为烦忧。後来觉得非痛下决心节省不可。他就仿老友贾耘的方法,每月初一从储蓄中拿出四千五百钱,分成三十份,每份一百五十钱。然後将它们悬挂在屋梁上,每天清晨,用画叉挑取一份,就叫人把叉给藏起来。这一百五十钱就是一天的花用,如有剩下,就存入大竹筒中,用来作为招待客人的费用。这样一来,算算自己原有的储蓄,大概还可以支撑个一年多。至於一年多以後,再另作打算,反正水到渠成,不必眼前先作考虑。有了这样安排後,胸中为之一宽,并无其他可烦恼之事。苏东坡这里使用“水到渠成”的意思,应该有“结果自然来”或“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意思,所以才会说眼前先担心也没用,是种豁然的生活态度。他在〈与章子厚参政书〉中说:“然俗所谓水到渠成,至时亦必自有处置,安能预为之愁煎乎?”用的也是这个意思。这句成语的意思也可以用来比喻事情条件完备则自然成功,不须强求,是今天比较常见的用法。
成语天壤之别:壤:地。天和地,一极在上,一级在下,比喻差别极大。如:《抱朴子·内篇·论仙》:“趋舍所尚,耳目之欲,其为不同,已有天壤之觉(较),冰炭之乖矣。”又如:按照一般人的生理机能来说,聪明与不聪明虽有差别,但并不存在天壤之别。
细节决定成功读后感_1107字
近期读了汪中球先生写的一本书:《细节决定成败》,感到很震撼。对我来说,这本书可谓一语道破天机,指出了成功的秘诀。天下事浩浩荡荡,何以有成功,何以有失败?这本书指出,在把握大局的基础上,细节对于咱们取得成功至关重要,在必须程度上正是细节决定了成败。套用《孙子兵法》的第一句话:细节,成败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不管是历史还是现实生活,太多的例子能够印证细节的重要性。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战例,那就是赤壁之战。大家都知道交战的双方是曹操和孙刘联军。从客观上讲,曹操占据着极大的优势,兵多将广,装备精良,又拥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另一方的孙刘联军加起来也不及他的四分之一,刘备等人更是在北方被曹操追得几乎无处安身,以至于在江东,不少人都主张投降曹操。因此,当时的曹操应对着滚滚长江是踌躇满志,一副志在必得的样貌。结果如何?当战斗打响,阵势摆开之后,曹操忽视了细节,本来北方人就不习水战,他又把他的战船都相互连在一齐,给孙刘联军准确地说是给周瑜以可乘之机,一把大火把曹操的大军烧的是一塌糊涂。从此曹操退回到北方,再也未实现他饮马长江的夙愿,三国鼎立局面因此构成。曹操忽视细节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在咱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注重细节而酿成大祸的事件天天都在上演:矿难事故的频频发生,井喷事件的不断涌现,有毒、有害物质泄漏的事件屡禁不止等等给国家和人民的性命财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些事件一次又一次给咱们敲响了警钟——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的重要性不仅仅体此刻做事上,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方面也是不容忽视。也许注意了细节,人生重大的机遇就会随之而来,正因细节往往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操守,直接关联到别人对自我的客观评价。
咱们只有在小事上严格要求自我,在细节处规范自我的言行,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当然,人生在世,并不必须非要成就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事实上,正如《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里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状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因此,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咱们的古人就提倡“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周恩来总理就一贯提倡注重细节,他自我也是关照小事、成就大事的典范。
我是一个在细节方面做的很失败的一个人,深感惭愧,如今该何去何从,我已有目标了。《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给了我一个警醒,有利于自我养成注重细节,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引导自我走向成功。成功于否我不在乎,在乎的成功过程!
成语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细微。国家大事,必须由细微之处做起。如:《老子》第六十三章:“天下难事比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成语轰轰烈烈:轰轰:象声词,形容巨大的声响;烈烈:火焰炽盛的样子。形容事业的兴旺。也形容声势浩大,气魄宏伟。如:宋·文天祥《沁园春·题张许双庙》词:“人生欻翕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又如:比前番在梁山泊上更觉轰轰烈烈,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来。——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一回
读《郑成功收复台湾》有感_1114字
“誓死效忠祖国!一定收复台湾!”这铿锵有力的字眼,出自郑成功的口中,犹如蔓延的藤条,深深地扎根在每一个战士,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田。
《郑成功收复台湾》一文,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坚强;什么是两袖清风;什么是为了祖国和人民,不怕死亡,不惧威胁;什么是为国捐身躯,洒热血!在这篇文章中,我了解到:郑成功自小习武,师父们都夸他:“天资聪慧,是个可造之材!”他长大了,看见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蔑视,目睹了中华大地被侵略军糟蹋得生灵涂炭,血流成河!他愤怒了,组建了一支“铁人军”,浩浩荡荡向台湾进发。驻守台湾的荷兰人害怕了,主动提出每年进贡黄金白银一千两的条件,郑成功不为所动,毅然进攻,终于在不懈努力后,收复了台湾,在宝岛的土地上,插上了中国鲜艳的旗帜……
读到这里,我不禁热血沸腾。为郑成功的爱国精神和他不受诱惑、不贪金钱,一心为祖国出力的决心而热血沸腾!
正是这一切,频频地感动了我,深深地打动了我,也激发了我的爱国之情,提升了我的爱国之感!此时我的脑海中涌现出许多爱国主义者的面孔来:
钱学森,他不留恋国外优越的物质条件,不顾及祖国当时要设备没设备,要金钱没金钱的贫困,毅然回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祖国。用自己丰富的才学知识,让祖国慢慢地从迷茫中醒了过来,一跃成为科技发达的富饶之乡。
董存瑞,他在危急关头临危不惧,果断地舍身炸碉堡。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了疯狂扫射的枪口,任凭鲜血如泉涌般喷出,像一朵娇艳欲滴的,绽放得最绚丽的玫瑰……
是啊,一幅幅华夏王朝的画卷,一个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伟人不断出现。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一时我脑中充满了无比的激动,心里也装下了无数的感慨。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国度,成几何时,是那般辉煌;成几何时,又是那般的失落。我们有共同外貌:黑眼睛黄皮肤,不改的容颜。每一个中国人,听着女娲、大禹的故事长大;每一个中国人,都知晓冬子、LeiF那千载不衰的佳话。不论我们走到哪儿,都会把龙的形象看作自己永恒的图腾!但是正当我无限遐想时,一个个汉奸倭寇的形象却在我的眼帘中挥之不去,他们是那么的渺小!
他们,为了一时的荣华富贵,为了成堆成山的金银珠宝。竟出卖自己的同胞,自己的祖国!这些讨厌的汉奸们,把中国的情报卖给他国,他们忘记了自己流着中华母亲的血,忘了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这样的卖国奴,他们的下场,大家都能瞧见。
我厌恶地挥了挥手,把这些讨厌的阴影从脑海中抹去。“吃饭了——”妈妈的一声呼唤打断了我的思绪。我缓缓地放下书,径直走了出去,。但“我们是中华儿女、龙的传人;我们要报效祖国!”这一话语却在我耳畔时刻骤然响起,一幅幅现实与历史交织的画面又跃入了我的脑海,扎根在了我的心灵深处……
成语两袖清风:衣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比喻做官廉洁。也比喻穷得一无所有。如:元·陈基《次韵吴江道中》诗:“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又如:他自己做了几十年的官,依然是两袖清风。——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十二回
成语一无所有:什么也没有。指钱财,也指成绩、知识。如:《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如水中之月,空里之风,万法皆无,一无所有。”又如:如今凤姐儿一无所有,贾琏外头债务满身。——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六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