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5篇1400、1500、1800字

文教艺术2023-02-06 05:56:42百科知识库

《呼兰河传》读后感5篇1400、1500、1800字

文章包含读《呼兰河传》有感、读呼兰河传后感(1396字)、《呼兰河传》读后感(1397字)、呼兰河传读后感(1522字)等1400字、1500字、1800字左右的读后感精选作文5篇,供您参阅。

读呼兰河传后感_1396字

终于读完了萧红的《呼兰河传》,这本不长的小说,我整整读了有半年的时间,不是不用功,作品所流露出的"孤寂与苦闷"情怀,让我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中。

茅盾先生说:"但是我却觉得正因其(《呼兰河传》)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而且我们不也可以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小说构思于1937年,完稿于1940年,全书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上个世纪20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种种人和事:不断给人带来灾难的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令人心碎的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

《呼兰河传》的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这是小说的第一章所呈现给读者的一个场景。呼兰县城我是去过的,今天的东二道街宽阔的马路和鳞次栉比的高楼已经找不回作者小说里的丁点影子,感叹时光与文明、进步同行的伟大。

在现代作家中,萧红不是一位大家,但却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其扛鼎之作《呼兰河传》集中体现了萧红对民族生存状态以及个体生命的思考,以及在精神上承继了五四时期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乡土叙事的启蒙主义,也最能体现出她小说创作的风格。

在萧红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幼年生活的舞台便是她家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在大榆树下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百花和蝴蝶带给萧红童年生活的无限乐趣,这让人感受到了萧红在离开家乡来到香港后,她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萧红用自己轻盈的文笔写下了这部小说,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是故事。

这座大花园对于萧红的意义如同鲁迅对百草园的情感,是其文学创作的精神家园。作者贯穿小说的是"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小说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让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钱,使了那么大的劲,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

一个团圆媳妇死去了,还有更多的像团圆媳妇这样的女人在受着迫害!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妇的死……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妇女们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没有人可以挽救的。每读到此,心中的伤痛油然而生,看着今天妇女们的工作、生活,她们虽有无比的烦恼,但却没有无比的痛苦。

一部小说带给人们的应是阅读的快感,愉悦是快感,震撼是快感,思索也是一种快感。《呼兰河传》就是这样一部小说,会带给读者触动和思考,不信,您读读看。

成语鳞次栉比:栉:梳篦的总称。象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如:《诗经·周颂·良耜》:“获之挃挃。积之粟粟。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南朝宋·鲍照《咏史》诗:“京城十二衢,飞甍各鳞次。”又如:东关外羊毛衖左右,闽粤游民群聚于此,赌馆烟舍,鳞次栉比。——清·王韬《瀛壖杂志》

成语司空见惯:司空:古代官名。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如: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又如:“帝国主义”这种字样,在现今已是司空见惯了,但在当年却几乎是一种讳名。——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_1397字

抱着一堆从书店买的书回到了家里,喜欢泡上一杯茶走进书中与人物对话。记忆中脑海里仍然浮现着《我和祖父的园子》中那个名叫萧红的小女孩的调皮可爱,一直想去认真地读读她写的那本《呼兰河传》,我也把这本书放在了最后的阅读中。带着这样一种美好的印象,深切的渴望,我在一个星期天的午后翻开了这本《呼兰河传》。

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地出现,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让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钱,使了那么大的劲,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与其说团圆媳妇的死是被吓的,还不如说她的死是被封建社会害的。我不知道在这个村庄里,在这座城市里,在旧中国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像团圆媳妇这样受到迫害的人,一个团圆媳妇死去了,还有更多的像团圆媳妇这样的女人在受着迫害!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妇的死……在那个年代里,她们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没有人可以挽救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地就是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那充满温馨的一段时光。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在童年里,我们可以自由地玩耍,没有烦恼,没有纷争。春天,我们可以在三月春风的吹拂下去放风筝;夏天,我们可以在游泳池里去享受水的清凉;秋天,丰收的季节来到了,我们可以品尝美味的水果;冬天,我们可以和雪人去亲近,享受那晶莹的世界。相比较,我们的童年更是幸福的,我们更是幸运的。这更让我感受到了萧红在离开家乡来到香港后,她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用自己那轻盈的文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是故事。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中!

成语尽心尽力:指费尽心力。如:《晋书·王坦之传》:“且受遇先帝,绸缪缱绻,并志竭忠贞,尽心尽力,归诚陛下,以报先帝。”又如:利所当兴,弊所当革,尽心尽力。——明·余继登《典故纪闻》第11卷

成语自作自受:自作自受[zì zuò zì shòu],意指自己做错事,由自己承担不良後果。语或出敦煌变文《目连缘起》。[源] 敦煌变文《目连缘起》(据《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四》引)汝母在生之日,都无一片善心,终朝杀害生灵,每日期(欺)凌三宝。自作自受,非天与人。今既堕在阿鼻受苦,何时得出。我佛慈悲告目连:“不要忩忩(忽忽)且近前,汝母在世多杀害,悭贪广造恶因缘。三涂受苦应难出,一堕其中万万年,自作之时还自受,有何道理得生天?”目连闻金口所说,不觉闷绝号咷。《景德传灯录·卷一五·舒州投子山大同禅师》汝诸人变现千般,总是汝生解自担带将来,自作自受。这里无可与汝,不敢诳吓汝。《五灯会元·卷一二·金山昙颖禅师》问:“一百二十斤铁枷,教阿谁担?”师曰:“老僧。”曰:“自作自受。”师曰:“苦!苦!”[典故]“自作自受”就是自己做的事情,由自己来承担後果。在《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四·目连缘起》中即见此语。目连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佛经里曾记载他入地狱营救母亲的故事。目连的母亲生前家境富裕,每天杀猪宰羊,餐餐丰盛,又从不行善,对待出家人的态度恶劣。但是目连却是个相当有爱心的人,常救困济贫,行善布施。有一天,他要远行去作生意,临行前劝告母亲要多做好事。但目连一出门,她就恢复原样,依然故我。几天後,听说目连要回来,才赶紧摆出供桌做样子。目连回来後,听到街坊邻居讲述母亲的恶状,便向母亲问个明白。母亲一听非常生气的说:“我是你母亲,你居然不相信我,反而听信别人的闲言闲语。我现在发誓,如果我没有行善的话,就在七天内死掉下地狱。”结果,目连的母亲真的在七天内去世。目连非常伤心,替母亲守完丧後,就将万贯家财分送给穷人,投佛出家去了。目连出家後,潜心修道,终于修成罗汉。想到父母不知过得如何,便利用法力,看到父亲在天堂过着快乐的生活,但母亲却在地狱受苦。目连看到母亲每天遭受地狱的酷刑,非常心痛不舍,赶紧去向佛祖求救。佛祖说:“你母亲生前过度宰杀生灵,又对佛门不敬,罪孽深重,自作自受,怨不得别人。”目连不断地向佛祖求请,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救母亲脱离苦海。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最後还是帮助他,使他母亲解脱升天。在佛经里,佛祖用“自作自受”来表示目连的母亲因为生前不做好事,就必须承担下阿鼻地狱的痛苦。“自作自受”这句成语就是指自己做错事,由自己承担不良後果。

读《呼兰河传》有感1000字以上_1440字

去年暑假其实很认真的读过《呼兰河传》,但再一次的阅读,感受却不近相同。作者萧红不是给某些人作传而是给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作传。对于家乡,萧红既思念留恋又困惑徘徊。

小说中第一二章对于家乡布局的描述,东二道街、西二道街上有什么店铺,他们是怎样进行营生的,作者描写得很细致,家乡的布景深深地印在作者的记忆深处。就连一个小小的泥坑作者也记忆深刻。虽说有些东西从记忆深处挖掘出来有一种深深的刺痛感,但一旦呈现在眼前,原来也是如此亲切的。

突然之间想到了我的家乡,它在一个小山村里,祖辈也是种田为生,这里的百姓日出而耕,日落而息,过着一种恬淡自由的生活。家乡的小卖部、戏台、水泥路、夏日里邻居们在小院里串门聊天的欢声笑语又一次呈现在眼前,眼睛不经湿润了眼眶。这个地方留给我许多美好的回忆。记得大学毕业后,说什么也不想留在外地,只想回到这里。因为在这里才有安全感,才有自己的“根”。萧红一生过着颠沛流浪的生活,对于自己的家乡,她心底的柔软的情愫在这里得到了释放和安慰。

“呼兰河这座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萧红在这部作品中多次提到他的和蔼慈祥的祖父。在这座闭塞的小城里,祖父像一道光一样,指引着孤独寂寞的萧红,给她的生活带来色彩,给她的人生带来爱与温暖。祖父不仅教她读书写字,还陪她一起玩耍。祖父的菜园子留给萧红的是欢乐,是童年的幸福。其实,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过一个这样的“菜园子”。

我的爷爷,在我很小的时候就陪伴着我。家里的孩子比较多,但爷爷唯独对我最亲。去村里的小卖部下棋,下地摘玉米,到镇里去赶集。我总是他的“跟屁虫”。他总是笑眯眯地拉着我的手,让我陪着他。记得,上了初中的第一次作文投稿,也是爷爷陪着我去乡里的邮政局邮寄的。参加了工作之后,回家的日子就少了,爷爷在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就去世了。那时候爷爷躺在床上不能动弹,也不能进食,只能吃一些松软的食物。母亲给我打电话说爷爷想吃葡萄,我赶紧到小市场给爷爷买上葡萄。身体衰弱的爷爷脸色苍白,瘦削的脸颊骨头凸起,很是可怜。母亲拿着葡萄一颗一颗往爷爷嘴里放,他虽下咽艰难但很满足。我看到了他生病以来的第一次微笑,扭过头去,眼泪顿时夺眶而出。这就是家乡,有家人的陪伴,但也有离别的酸楚。

萧红对于家乡的感情是沉重的。“呼兰河除了这些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之外,在精神上,也还有不少的盛举,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鸭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些盛举是呼兰河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是残害百姓、迷惑心灵的工具。给小团圆媳妇用“跳大神”的方法“驱鬼治病”,“大神”用自己的“神通”得到百姓的信赖,给小团圆媳妇“洗澡驱鬼”,只不过是拿弱者的性命在博得大家的观赏和围观。这里的人民是善良的,也是愚昧的。

“跳大神”这种盛举,我的家乡也有。记得小时候,邻居生病了,如果吃药吃不好,就会找当地的“老爷”来看病,不用吃药,只要让“老爷”在家里叨念一段时间,用黄纸化成符,烧成灰给病人服下,不久就会百病全消,生龙活虎。如果不凑效,就是这位“老爷”段位不够,应该找级别更高的来进行治疗。小时候,哪家如果有这种盛举,我也爱凑热闹,去充当“看客”,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现在想来,自己也是愚?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64922.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林良?/p>

其实,无论家乡有多么不堪,家乡的人民有多么的愚昧无知。对于家乡的怀念和热爱在每个游子心中都是最温情的。萧红给家乡作传,对家乡人民的灵魂进行挽唱,不就是对家乡的一种柔软的情怀吗?

成语生龙活虎:有生气的龙和有活力的虎。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如:宋·朱熹《朱子全书》卷四十五:“不然,只见得他如生龙活虎相似,更把捉不得。”又如:城外元兵虽多,却被张世杰一马在前,宗仁、宗义在后,如生龙活虎一般,杀入阵去。——清·吴趼人《痛史》第五回

成语愚昧无知:昧:糊涂,不明白。形容又愚笨又没有知识。如: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羯若鞠阇国》:“自顾寡德,国人推尊,令袭大位,光父之业。愚昧无知,敢希圣旨。”又如:想到这些,不禁令人憬然于天下本无神秘的事物,神秘只是欺骗或者愚昧无知的代名词而已。——秦牧《天坛幻想录》

呼兰河传读后感_1522字

呼兰河城,一个密闭的小镇,把当地古老悠远的风俗文化保护得非常完整,把当地村民的淳朴、善良保护得非常好。被传承了的风俗文化生生不息,用她那沙哑沧桑的声音唱出摇篮曲,用她那干瘦粗糙的臂膀背着抱着,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成功继承了她骨子里的“良好品质”的新生儿,既封建又迷信,既麻木又呆滞。

呼兰河城,被萧红藏在了心底里,只有在孤身一人时,才敢悄悄地掏出来回忆起往事,虽仍对有祖父相伴的童年趣事抱有眷恋,但依旧不敢忆得太清楚,怕又忆起那些不堪,怕又忆起那些难堪。

即便是一件随手就能解决的小事,也非要任其膨胀发展,闹出点乐子,惊扰惊扰这死水般的生活,使其不至于太平淡。镇上的大泥坑,是居民嗑瓜子找乐子的风水宝地,是居民求得心安的绝顶借口,是居民、牲畜遭难的坑。这坑,坑了可怜的生命,也坑了善良淳朴的人性,只留下围圈看戏的躯干,只剩下麻木、空洞。

在呼兰河城里的所有人,虽仍生在世,却早已厌恶这劣迹斑斑的现世,早已以冷漠的架势苟延残喘地活着,哦——不,确切地来说,应该是在消磨时间,静候死神的驾到。打从心底里去羡慕死后的地狱,因为那里无忧无虑,有从人间烧来的大房子、丫鬟、车等一切“大馅饼”,宁肯过着啼饥号寒的生活,宁肯饿得前胸贴后背,也要给死去的人风风光光的体面,却吝于多瞧一眼那些正受着饥寒交迫折磨的还活着的人,甚至还因为这些可怜人的痛苦而幸灾乐祸,恨不能让他们更苦一些。这是多么荒唐可笑的事情啊,把憎恶的活人逼死,竟还为自己的“正义之举”沾沾自喜,却又不禁怜悯他们的死去,嫉妒他们的解脱,羡慕他们的丰衣足食。

呼兰河城的百姓是很淳朴、善良的,可他们的头脑一旦被封建迷信、伦理道德这些“正统思想”灌输进去,就会变成封建文化杀人的“罪犯”、“帮凶”。不论人事的对与错,不管人与事的真与假,只要是有悖于封建迷信伦理的,一律扼杀,而且务必要快、狠、准。小团圆媳妇的死,只能怪她太活泼、不懂“规矩”、不合传统,听跳大神的人的话用开水洗澡治病,却活活被烫死,这只能是罪有应得的了;王大姐与冯歪嘴子不顾世俗眼光自由恋爱,所以王大姐难产而死是恶有恶报,但冯歪嘴子没去寻死着实让众人大失所望。这些违背伦理道德的人,是有罪的,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大逆不道的罪人,他们的死是理所当然的,是无可厚非的,几乎没有一个人为此痛心惋惜,几乎没有一个人为他们哀悼,只有厌恶,只有唏嘘。

除此之外,能让他们痛心疾首的,大概就是为什么家里不多一只鸡或是一只鸭,而要多出了一个人。鸡鸭这些牲畜能不断地给人产出财富,一只母鸡能生出至少一个蛋,而蛋又能孵出小鸡,鸡又生蛋,这样周而复始的,就有好多鸡好多蛋可以拿出去卖成钱。而人呢?既不会生蛋,又不能产奶,只会哇哇大哭使人心烦,只会吃喝拉撒使人心疼花走了的血汗钱,最重要的是把人卖了换回来的钱也远远比不上那些牲畜的卖价。如果这世上真有那么一种戏法,那他们就祈祷那最好是能把人变成鸡鸭这些“摇钱树”,哪怕是自己的骨肉,也能欢天喜地地等待变来的宝贝,他们会轻轻地抚摸着变来的皮毛、手脚、耳朵,咧着嘴哼着曲儿的,抱着宝贝回家。

在呼兰河城的百姓心里,人是一文不值的东西,身为一个人,却去蔑视一个人的价值,去反感一个活着的人,去守护腐烂发臭的封建伦理道德。明明长着人的模样,但每一句话、每一举动、每一想法都没有是人会做的,不像人,像个半人半兽的畸形物种,用心良苦地大费周章地用伦理道德、人皮来装扮自己,但终不敌潜在的兽性,就肆意使其暴露,肆意地“吃人”。

其实,呼兰河城不仅仅是萧红的故乡,也是过去中国社会的缩影,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社会,一个以吃人为乐的社会,到处都是封建伦理道德的刑地,到处都是人性的坟墓,到处都是活人的炼狱。

成语饥寒交迫:交:一起,同时。衣食无着,又饿又冷。形容生活极端贫困。如:晋·陶潜《劝农》:“宴安自逸,岁暮奚冀?担石不储,饥寒交至。”宋·王谠《唐语林》卷一:“上谓曰:‘汝何为作贼?’对曰:‘饥寒交迫,所以为盗。’”又如:吾十数年来,饥寒交迫,不萌他念者,望汝成立室家,为尔父延一线也。——清·袁枚《子不语》

成语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又如:然而象他那样的人,决不至于让某一件事的胜利弄得沾沾自喜,就此满足。——茅盾《子夜》五

呼兰河传读后感_1812字

读了萧红的《呼兰河转》感触颇深,她用小时候的视角,谱写了一方水土的风俗人情,一部凄婉的歌谣。文中几个章节中的几句话感觉很精彩,忍不住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一个扎彩铺,扎出的房子、厨子、骡子、大白马、车子活灵活现。大至喷钱兽、聚宝盆、大金山、大银山,小至花盆、茶壶、茶杯鸡鸭鹅犬样样不缺。看着穷人都觉得活着没有死了好。

看似一句淡话,细嚼起来,人世间的辛酸苦涩,浸在其中。又有不乏幽默。

还有,胡家的团圆媳妇婆婆,鸡鸭、猪、狗猫不舍得打,打猫怕把猫打跑了打狗怕把狗打跑了,打猪怕把猪掉了斤两,打鸡怕不鸡不下蛋。唯独打小团圆媳妇一点毛病没有,她又不会跑掉又不会丢了,又不会下蛋,又不是猪,掉了近两也不要紧又不上秤!

她来到我家,我从没给她气受,哪家的团圆的媳妇不受气,我一天打八顿骂三场,我只打她一个月,打的是狠了点,不狠哪能规矩好一个好人来……

婆婆的算计和愚昧无知,封建世袭生活着的婆婆,打媳妇是想当然。就因为小团圆媳妇仅仅有十二岁,长得却像十四那么高。太大方了,不知道羞,吃饭吃三碗,要给小团圆媳妇一个下马威,不打规范不出一个好人来。小团圆媳妇还不如鸡狗猫,鸡狗猫是不可以打得。小团圆婆婆没有觉着打媳妇有什么不妥。打伤了,打病了,找来跳大神的跳跳大神,花五十吊钱给云游真人来医一医,破一破。这还舍得。自己手闹了事,三吊钱的红花都不舍得买。生活在她看来就该这样,没有什么不对。打伤了,医。医好了,再打。可怜小团圆媳妇直到被活活地折磨死!小团圆婆婆竟没有觉着有什么不妥,只是被云游真人吓一吓,怕了怕,想了想,还不想过早的下地狱……让人觉着又可怜又可气又可恨又可悲。

他们的父母生他们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就是希望他们吃饱穿暖,但他们吃不饱穿不暖,逆来了顺受了,顺来的事却一辈子都没有!

这样的话看似随口道来,却写出了穷人唏嘘世道不济,没有愤怒的控诉,字里行间却在鞭挞着当时社会,勾略出了穷人凄凉麻疲了的生活状态。

一个个凄婉故事,宛如一个大磨盘,将你的心,压着、碾着……

还有冯歪嘴那冰冷的小磨坊。冯歪嘴的女人一死,大家都觉着冯歪嘴算完了,扔下来两个孩子,一个四岁,一个刚生下来。可是冯歪嘴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里那样绝望。他看见两个孩子反而镇定下来。他觉着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

于是他照样活在这个世界上,照样负起那份责。冯歪嘴的小儿子,在别人眼里非死不可,这孩子却一直不死他看着孩子一天长大,小的都会笑了。

这又是一个悲惨的家庭,好在冯歪嘴子看着别人怎样做,他也要怎样做。不管他自己有没有这样的能力,他要负起养活孩子的责任。这是书中最给力的一个人物,他孩子的活,是人生存的希望。不管怎样难熬,该怎样就怎样!

萧红奇思妙想好似神来之笔。

比如:这缸渣为什么不扔掉,大概是为了养潮虫的。有缸渣就有破坛子陪着,有砖头就有泥土陪着,有破槽子就有破梨子,他们好像都配了对,结了婚,而且都有了生命送到这世界上来,比方破坛子里的似鱼非鱼,大缸下面的潮虫,猪槽上的蘑菇。

写的都是最脏最不屑东西,作者却那么生动地赋予了每个物件于生命,感受到了作者的智慧和可爱的童真,让人忍俊不禁。

还有节妇坊为什么没有写女子跳井跳的勇敢这样的赞誉?是那些修节妇坊的人故意删去的,因为修节妇坊的多半是男人,他家里也有女人,他怕他写上了,他家里的女人也要跳井,他女人跳了井,留下一大群孩子怎么办?于是一律不写,只写文温文尔雅,孝顺公婆……

从古至今男权主义一刻也没有离开过社会。节妇坊是男人修的,他是主宰,他想怎样写就怎样写,他想让你怎样做就怎样做。女人从来就是附属和被歧视的。我通过萧红这段文字感受到了女人,是这么的可怜,男尊女卑世袭了几千年,我们依然无助的看着男人玩花样养小三,三妻四妾来证明自己的强大,女人只配独自流泪,暗自神伤。情感不可以出轨,身体更不可以出轨,不然就是不守妇道的坏女人。男女平等只是口号,是未来。

总之,这是一本很难得散文叙事大作,又像一首叙事诗,怀揣着童年难以忘怀的往事,娓娓道来。蝴蝶、小虫、黄瓜,倭瓜、和玫瑰的后花园子,还有那绚丽变幻莫测的火烧云是那么的美。而后几章故事又是那么的辛酸幽怨,苦不堪言。但是冯歪嘴的儿子依然活着又给人带来了希望。书中精彩光亮之处比比皆是层出不穷,“就像太阳照在瞎子身上,瞎子看不见阳光,但瞎子却感到实在的温暖了。”

成语温文尔雅:温文:态度温和,有礼貌;尔雅:文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现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陈锡九》:“此名士之子,温文尔雅,乌能作贼?”又如:温文尔雅,正是学者的态度。——叶圣陶《演讲》

成语风俗人情:指一地相沿而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如:唐·杜牧《唐故范阳卢秀才墓志》:“因言燕赵间山川夷险,教令风俗人情之所短长。”又如:她问他关于日本的风俗人情。——巴金《雾》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