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有爱,永不褪色—读《第十一根红布条》有感(898字)、目送读后感(926字)、易中天品人录读后感(913字)、老人与海读后感(889字)、读红岩有感(900字)、黄金罗盘读后感(886字)、中华诵国学经典读后感(898字)、美的瞬间读后感(899字)等900字左右的六年级读后感精选作文8篇,供您参阅。
爱,永不褪色—读《第十一根红布条》有感_900字
我的书架上放着一本书—《第十一根红布条》,这是著名作家曹文轩的短篇小说集,在这个寒假中我认真地阅读,细细地品味,终于深深地爱上了它。
书中有不少短篇小说,最让我感动的是其中的一篇同名小说《第十一根红布条》。主人公麻子爷爷没有成过家,他长得很不好看,满脸的黑麻子,还是个驼背,像背了一口沉重的铁锅。他性格孤僻,给孩子们的印象是面无表情,独自一人,从不搭理别人的“怪物”。他有一只独角牛,是全村最信得过的牛,很通人性,救过不少人,能将落水的孩子横在牛背上抖,让孩子把肚子里的水颠出来。每救一个孩子,那个孩子就会为它系上一条红布条。后来牛老了,村子里又有了医生,所以有孩子落水了,人们也不在想去牵独角牛了。至于麻子爷爷更是被大家遗忘了。
可是发了秋水后的某一天,村里一个叫亮仔的孩子落水了,肚子挺得老高,医生却进城购药了。有人忽然想起被遗忘的独角牛,那时麻子爷爷已长期卧床,可他竟颤颤抖抖地下床了,他解开了牛绳,拉着牛就朝外走去。苍老的独角牛驮着亮仔拼命地跑。麻子爷爷也跟着牛跑,亮仔得救了,麻子爷爷却耗尽了全部力量,与世长辞了。他的怀里藏着一个红布包,里面有十根红布条。
麻子爷爷用自己的死换回了亮仔的生啊!这是一位多么善良的老人啊!是一种多么博大的爱呢?尽管表面上麻子爷爷寡言少语,给村民们留下了冷漠的印象,而且村民们对他也缺少关爱,但是麻子爷爷并不计较这些,依然对落水的孩子舍命相救。读了这篇短文,让我非常感动。麻子爷爷他是在用实际行动传递着心中的爱,直到付出生命。
麻子爷爷的竭尽全力,独角牛的默默奉献,他们的行为让我的思绪难于平静,我不由得想起了四年前“5.12”汶川大地震中那些舍己救人的英雄们、老师们,他们不也是默默地在用生命谱写一曲曲爱的赞歌吗?或许他们并没有豪情壮语,但他们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用行动谱写了光辉的篇章!他们宁愿自己被灾难吞没,也要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们。像麻子爷爷、英雄们、老师们,还有无数心中装着别人的人们,难道不应该值得我们去赞扬、讴歌吗?
哦,十一根红布条,它们永远飘在我的心间,让我明白了什么是不求回报的真心奉献,什么是永不褪色的人间真爱。
成语突如其来:突如:突然。出乎意料地突然发生。如:《易·离》:“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又如:其在前曰:真为素昧平生,突如其来,难怪妾之得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
成语与世长辞:辞:告别。和人世永别了。指去世。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仆适自念,以金盆玉碗贮狗矢,真无颜出见同人,行将遁迹山林,与世长辞矣。”又如:曹冷元那斑白的头发楂和胡须都烧焦了,脸上起着一片红泡,眼睛含着浑泪,与世长辞了。——冯德英《迎春花》第十九章
目送读后感_900字
合上《目送》这本书,眼泪止不住的流下来,想到日渐苍老的父母在目送我离家时的背影的不舍,想到终有一天我也要看着他们的背影渐渐走远,最后消失不见。从温情的开始到残酷的结束,人生就是这样,周而复始,从不停歇。
我不知道龙应台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写下这七十四篇散文,把欢乐的痛苦的回忆一字一句的剥开。也许人到中年的她早已懂得了时间的无言,生命的无奈,所以才可以用如此冷静而又温情的文字写下这些记忆。从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到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前行。每一篇都不仅是对亲情友情的怀念,更是对自己人生的反思。而这其中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家和亲情。
她写“家”,小时候,我们觉得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长大了,有了伴侣,觉得有伴侣的地方就是家;再后来,有了儿女,有儿女的地方就是家。可是后来这些家会怎样呢?。大多数慢慢地就散了,父母会离开,伴侣会离开,儿女也会离开,到最后也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去面对人生,独自面对这人生的“寒色”。
我想起我的小时候,那个天真无邪的年纪,最爱的是饭桌上香喷喷的饭菜,每天早上热腾腾的牛奶,还有爸爸妈妈温暖的怀抱;后来长大了,却越来越想逃离,最爱的变成了哪个明星,哪件衣服,哪个新发型,开始拒绝父母的关心,讨厌他们的唠叨,把他们拒之千里之外;而现在十七岁的我背上沉重的背包,踏上去远方的列车,开始人生的新旅程。离开了家,离开了那两棵为我遮风挡雨的大树,一个人面对生活,最爱的变成了每天晚上家里打来的那一通电话,是他们从家乡寄来的小吃,是每次回家的相聚。家真的是只有离开了才会想念,那样温和的踏实感也只有家才能给的了。
可是有一天我终将远走,而他们也终将离开,家就只变成了一个符号,一段记忆,告诉我在这段孤单的旅途中也要坚强的义无反顾的走下去。
而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让我在这本书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知道了父母的无奈,艰辛,隐忍,付出。曾经种种不理解,种种埋怨都化为乌有,曾经的每一次争吵,每一次怄气,都变成了愧疚。他们用他们的青春养育了我,我开始懂得了他们的眼神,开始明白他们每一次的目送。
也许最后的目送难以避免,也许生命的轮回我们无法抗衡,但在不得不放手之前,请好好珍惜爱你的人。之后也要坚强的面对人生。
成语义无反顾:义无反顾[yì wú fǎn gù],意指秉持正义,勇往直前,绝不退缩。语本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源]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据《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引)相如为郎数岁,会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中,发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为发转漕万余人,用兴法诛其渠帅,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檄曰:……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唯恐居後,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雠。彼岂乐死恶生,非编列之民,而与巴蜀异主哉?计深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道也。[典故]“义无反顾”原作“义不反顾”。“义无反顾”这句成语的意思是说:本着正义,勇往直前,绝不退缩。有一年,汉武帝派唐蒙修治通往夜郎、僰中的西南夷道。由於唐蒙徵集民工过多,又用战时法规杀了大帅,使巴蜀百姓大为震惊恐惧。武帝听到这种情况,就派司马相如去责备唐蒙,发布一份文告(喻巴蜀檄〉,告诉巴蜀人民唐蒙的举动皆非皇上本意,并且恳切要求巴蜀官民了解和支持皇上开发西南夷的行动。檄文中提到:边疆郡县的士兵,听到烽火高举、燧烟点燃的消息,都张弓待射,驰马进击;扛着兵器,奔向战场;汗流夹背,唯恐落後;即使身触利刃,冒着被流箭射中的危险,也从没想要回头。就是因为他们一心只想着国家的危难,竭尽全力去履行臣民的义务。希望巴蜀百姓也能忠於朝廷,将国家的事视为自己的事。後来此篇文告原文中的“义不反顾”演变成“义无反顾”这句成语,用来指本着正义,勇往直前,绝不退缩。
成语义不反顾:秉义直前,决不回顾退缩。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唯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雠。”
易中天品人录读后感_900字
以前我总觉得研究历史是件乏味的事情,因为历史的事实真相总是扑朔迷离,让人难以捉摸,直到看了易中天的《品人录》才豁然开朗。有人说易中天的《品人录》缺乏历史的严肃,但在我看来他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去还原历史的真相。
《品人录》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品述几个朝代中的代表人物,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邦、项羽、曹操。
刘邦,也许是小时候对刘邦的了解不够深入,总觉得刘邦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因为他害死了曾经亲如兄弟的项羽,惨死在乌江里。后来才逐渐懂得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刘邦是一个心高志远的将相之才,虽然有很多行为不雅,但是在那个年代,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且刘邦与项羽相比更加的冷静理智,这恰恰在那年代是非常需要的,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杀死自己的敌人也无可厚非了。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当上了汉高祖,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
项羽,从小耳熟能详的西楚霸王,以前看到项羽总是抱着一颗怜悯、惋惜的心情,感觉他的江山被他的结拜兄弟夺取,最后被逼得乌江自刎,《品人录》却告诉我,项羽之所以失败,以前很多人都认为是因为项羽的性格原因,鸿门宴上有机会除掉刘邦,却有着与刘邦的“妇人之仁”,而且生性多疑,刘邦懂得如何利用人才去建立自己的汉朝王国,一个冷静、有大智慧,一个生意多疑,感情用事,有妇人之仁,什么样的人才能成王,也就显而易见了。
曹操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政治家,他拥有极大的度量,拥有自己的雄才伟略,精力旺盛、才智过人是一个全能型人才,他做事谨慎又仔细、小心,虽然在很多方式上我不敢苟同,但是和以前尽是骂声相比,很多人对于曹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了解,我愈发的佩服曹操,他的才能、才干在当时的年代几乎无人能及,就连诸葛亮也忌惮三分。所以后人评价才曹操是三国乱世之中的能臣,是三国乱世时代中的枭雄。
历史的真相总是充满着复杂和神秘,《品人录》揭开历史真相,使我对三大人物的了解更加深。虽然他们最终都逃不过生老病死,但正如书中所写的,不管是刘邦、项羽、曹操都可以称得上是英雄,因为他们都具备了英雄的本色,只是他们是不同类型的英雄,刘邦是时代造就的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而曹操则是具有雄才伟略的“枭雄”。人们对于英雄是不会轻易忘记的。
成语生老病死:佛教指人的四苦,即出生、衰老、生病、死亡。今泛指生活中生育、养老、医疗、殡葬。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鸡猪鱼蒜,逢着便;生老病死,时至则行。”《仁王经·无常偈》:“生老病死,事与愿违。”又如:只是在家受不得那爱欲牵缠,生老病死,世态炎凉,人情险恶。——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一回
成语亲如兄弟:象兄弟一样的亲密。多形容朋友的情谊深厚。如:《魏书·高祖纪》:“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又如:袁承志和他相处十余年,早已亲如兄弟,知他不舍得与自己分离,心下也感怅惘。——金庸《碧血剑》第三回
老人与海读后感_900字
文/王晨垚
“哦”.这是我发出的声音,而这声音是因为我又得到了一本新书。是什么书呢,接下来我就一一告诉你们。
这本书的名字叫《老人与海》,这是一个关于坚持不懈的故事。一个老人能坚持84天在海上航行,他不但没有退缩,而且还勇往直前,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以下面的故事来慢慢告诉你吧。
首先,这个老人是个非洲人,他身边无人陪伴,只有一个孩子在他身边陪伴。然后有一天,老人突然想去海里捕鱼,孩子也想去,可老人在一天晚上就出发了,于是老人那一系列捕鱼活动就开始了。
老人先到海上,在鱼钩上放上鱼儿,又把钩子放到海里,过了一会儿,钓鱼线动了一下,老人赶紧把鱼竿收起来,一条大清花鱼就现身了,突然天空出现一声鸟叫,老人便知道是军舰鸟,由此就可以判断出,小飞鱼就在附近。到了下午,老人的鱼竿忽然动了起来,老人赶紧把鱼竿收了起来,可是因为这条鱼太大,太重了,老人根本收不起来。就这样,老人跟那条大鱼挣扎在海面上,而老人此刻已经非常疲惫。可是因为不肯放过这么一条大鱼,于是老人准备先睡觉等有了力量再把鱼拉起来,而老人在梦境里梦到了他最喜欢的动物——非洲狮子。突然老人的手背拉了一下,差点掉到海里去,原来是那条大鱼把他拉了一下。可是老人估计那条鱼只要再转三圈就会浮出水面。果然,那条鱼转了三圈,可能累了,于是就浮出水面。老人拿了个鱼叉,猛然的叉下去,那条鱼终于死了,可老人觉得他根本不能把这个庞然大物放在船上带回去。于是心生一计,把鱼绑在了船的左边,借助水面的浮力,使鱼可以浮出来,这样老人就把鱼带回去了。老人得船刚划行了一会,就有一条灰鲭鲨来吃老人捕捉的那条鱼,老人拿起鱼叉用尽全力刺下去,鲨鱼被刺死了,但老人的鱼叉也被那条鲨鱼带走了。老人就把小刀用绳子绑在浆上,老人刚刚制作好新武器,又有两条铲鼻鲨来吃老人的鱼,老人也用同样地办法把鲨鱼杀死了。但是鲨鱼们好像闻到了老人的那条鱼的血衅味陆陆续续的来了,有蓝鲨、大白鲨等鲨鱼赶过来,可老人敢于尝试,最终鲨鱼死地死逃得逃,老人的鱼也被鲨鱼吃个精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做每件事都要坚持到底,不能知难而退,坚持就是胜利。
成语庞然大物:庞然:高大的样子。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如:唐·柳宗元《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又如:这家伙看上去像个庞然大物,其实一点能耐也没有。
成语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进。如:宋·朱熹《朱子全书·道统一·周子书》:“不顾旁人是非,不计自己得失,勇往直前,说出人不敢说的道理。”又如:人人惧摩拳擦掌,个个勇往直前。——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十三回
读红岩有感_900字
当历史的脚步渐行渐远的时候,岁月的涛声似乎很难再激起回忆中不曾起伏的涟漪。那些不只是激情飞舞和庄严神圣的画面,像是时空隧道里的灰尘,虽平凡却不失凝重,虽朴素却不乏张扬,在理想与现实,追求与阻碍的碰撞中阐述了不朽生命的伟大意义。所以,当我捧起《红岩》的时候,我知道这——是一种收获。
怀着沉重与敬畏的心情来阅读这部著作的,不想去过多的纠缠于纷乱复杂的故事情节或者性格各异的角色,因为知道任何文章,不管是鸿篇巨制,或是简短小诗,其文字及其所构成的故事整体只是表达情感的手段,而对于我们读者而言,最值得研究就是抓住故事其所体现的本质,即一个时代或是一类事物所表达的客观规律与情感世界。对于《红岩》,我抓住的是两个字"永恒".
应该是有感慨的!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按照自己的风格,走自己的路",一个人对于一个时代而言,是微不足道的,这大抵是客观文明的普遍共识,可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存在永恒,因为有一种精神——叫做气节,而那些坚持气节高于利益,坚持自己的抉择并且为之不懈努力的人会永垂不朽,这类人,我习惯地称之为英雄。
很难想象也不敢想象那些革命生涯的片段,因为那些鲜血染红的文字对于现代的安逸生活是一种刺激,严格来讲,是一种激励。而当我们怀着缅怀先烈的态度回顾这样历史的时候,除了钦佩与赞扬,更多的是震撼,一种难以抗拒彻彻底底的震撼。我相信文字的力量,也相信那些伟大作家所具有的高超的表达技巧,但我宁愿相信,那些给我深刻印象并且在我的成长历程中给与我人生启示的故事,其灵魂所在,是一种诠释永恒的气质。这不仅仅是之于理想的坚持与奋斗,不是决心,不是毅力,而是融合了千百年来璀璨文化与一切优秀品质的力量,我们叫它"民族精神".如果有人要我跟这个词语下个定义,我说这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我们的民族一直在发展,我们的文化也在不断地丰富,我们可以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奇迹,将来也必然会有下一代的不朽传奇,而我们的"民族精神"就像是一条没有终点的河流,汇聚着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智慧结晶,而作为这个光荣历程中的一员,除了责任,更多的更重要的是一种骄傲,一种与生俱来,恒久不息的自豪。
成语炎黄子孙:炎黄:炎帝神农氏和黄帝有熊氏,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的后代。指中华民族的后代。亦作“黄炎子孙”。如:王朔《浮出海面》:“我和她对视一会儿,承认:‘那倒也是,炎黄子孙嘛。’”又如: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都不会同意台独的。
成语鸿篇巨制:鸿:巨,大。形容工程大,功夫深的著作。如: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复盛时代》:“今鸿篇巨制,照耀寰区。”又如:那时候,鸿篇巨制如《世界文学》和《世界文库》之类,还没有诞生。——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篇·〈译文〉复刊词》
黄金罗盘读后感_900字
我一直喜欢看外国的魔幻类小说和电影,这种兴趣是由初二时候看的电影《哈利波特和魔法石》激发的,看完电影后,带着那种天马行空般的喜悦感去看了哈利波特原著,惊喜连连。觉得其实电影虽然已经足够魔幻,但是比起来细细雕琢,情节紧密,人物形象着笔丰满的原小说,电影还是略略逊色了。
《黄金罗盘》也是,我是首先在两年前看了它的电影版,当时只是模模糊糊地记得妮可基德曼在里面演反角,电影虽然特技也做得还不错,但当时看了还是一知半解,不是很清楚电影具体在描述一个什么故事。直到前些天,居然在图书馆找到了这个三部曲。
我最喜欢书里面描述的一个世界:人的灵魂是以一个以动物形式存在的精灵,而且人与精灵密不可分,不然,生命将不复存在。多么巧妙地构思!无论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有着如何亲密的朋友,我们总会有不得不孤独存在的时刻。但是如果每个人都有一个完完全全只是属于自己的,可以和自己进行对话的精灵。如同另一个自己从身体分离出来。那么我们将不再面临孤单。如同《黄金罗盘》的最后,主人公莱拉决定跨进另一个世界之前,作者所写的:他们身后是痛苦,死亡和恐惧,前面是疑惑,危险和无尽的神秘,但是他们不是孤独的。这样就令主人公拥有足够的勇气去独自探寻另一个世界。
而且关于每个人的精灵的构思也寓意深刻:1,精灵与人的性别相异。这是否就暗示着,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有异于自己性别的另一面呢?一个温柔如水的女子,心底可能有着如同男孩子般倔强的一面。同样,一个看起来大大咧咧的男孩子,也有可能有着如女孩子般感性的一面。2,孩子的精灵的形状是可以随意变换的,但是一旦成人后,精灵的形状就会定型。这又暗示了孩子在未成长成人之前,是有着无限的可能和可塑性的。而一旦成人之后,他(她)固定下来的精灵,就是自身性格特征的最好体现。比如说,书中写道,有些水手的精灵是海鸥。而所有的奴隶的精灵的形状都是狗。3,精灵之间可以进行交流,人与人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流,但是人不可以和不属于自己的精灵进行身体接触或者任何形式的交流,这是人与其他精灵之间极大的禁忌。这又暗示着每个人都有着完全向外界封闭的一面,不允许任何外人侵入。
成语天马行空:天马:神马。天马奔腾神速,象是腾起在空中飞行一样。比喻诗文气势豪放。也比喻人浮躁,不踏实。如:元·刘廷振《萨天锡诗集序》:“其所以神化而超出于众表者,殆犹天马行空而步骤不凡。”又如:余于近日交游之诗,其心契者,曾弗人如天马行空,不可羁勒。——清·黄宗羲《谢莘野诗序》
成语大大咧咧:形容待人处事随随便便,满不在乎。如:清·石玉昆《小五义》第103回:“忽见由南往北来了数十头牛,大大咧咧地赶着牛,牛上骑着三个小孩子。”又如:他就是大大咧咧的性格。
中华诵国学经典读后感_900字
国学是我们民族的印记,是构成我们民族精神的元素。学习国学更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素养。这个暑假我便通过《中华诵》这本书,学习到了许多国学名篇,使我充实了许多。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一句诗将花朵欺凌,沾人衣裳之境描绘出了淡淡忧伤,但却无一丝浮夸,通俗易懂,令人犹如身临其境。更令我们体会到诗的高雅、别致与委婉的特点。
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却咏出了诗人身在狱中无限的苦闷与悲怆“无人信高洁,谁为表我心”更写出了诗人对自己悲惨遭遇的感慨,抒发了“自己”被诬陷悲愤心情,表达了作者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此时诗人也正如战国时楚国驱原《离骚》中所说:“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了。
而我最喜欢的却是菜根谭中的“水流而境无声,得处喧见寂之趣;山高而云不碍,悟出有入无之机。”,这句话总是使我思考,让我体味。只有有了动才有静的存在,人生亦是如此啊,只有有了诱惑才能体现出人无欲无求的高尚品质;只有身处逆境,才能体现出他的品德是如何;只有有一颗纯洁的心,人才不会受外界的干扰导致堕落。“事常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只有这样人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不为浮云遮双眼,从而获得一种超然物外的自在与宁静啊!而这里的无欲无求并不是人生的不思进取和漫不经心,也不是心灰意冷和垂头丧气,更不是一筹莫展和难掩烦闷的消极态度和庸人哲学。而是告诫人们凡事不必强求,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
其实我们也要向创作了这些经典作者们致敬,因为如果没有他们也就没有如此精彩的经典了。正如台湾作家张晓风说过:“在读书之余,我们要把最高的敬意归给历代作者,是他们把世界上最美的事物记录了下来。是他们,用精粹简练的语言替众生说出了种种感受。是他们,给了整个民族共同的记忆。”
假如说我们的心田是一块最普通的土地,那国学经典就是那阳光、暖风和甘露来无时无刻滋润我们。我们只有多学习、多运用国学经典才能感悟到他博大精深的魅力。正如“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一样。
就让我们一起诵读这些经典将其传承,并发扬光大。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使我们的世界充满智慧,让这美丽的国学之光一直长存!
成语博大精深: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如:明·姜世昌《〈逸周书〉序》:“迄今读书,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又如:瑚之为学,博大精深,以经世自任。——《清史稿·陆世仪传》
成语身临其境:临:到;境:境界,地方。亲自到了那个境地。如:《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而曹公已临其境。”又如:及至身临其境,只落得“原来如此”四个大字。——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六十五回
美的瞬间读后感_900字
美,无处不在。美,是一个晨曦初霞的黎明,是一个夕阳西下的黄昏,是一株娇艳欲滴的花儿,是一棵高大粗壮的树,是一朵……
初阳之美。夏季的清晨格外清新,天刚亮,我便起床,出来跑步。走着走着。扑鼻的花香萦绕在身旁,鸟儿们欢唱着。不知不觉,我已走上了大马路了,望望东边,天空与山顶的交接处是一条淡淡的红光,像条带子,镶在天边。接着,红光逐渐变深,并慢慢的向周围扩散。不一会儿,天空便一色纯白,所有的灰暗都被那道红光驱走了,天边的颜色变了,变得闪起金光,金光四周的云霞则是一片红,就在这一瞬间,天边光芒四射,我看到了太阳的脸。他在笑,笑着跳出山顶,大地被照亮了,我也被照亮了,我不仅暗叹,好美的初阳。我在这一瞬,看到了太阳最美的一面。我对着这美丽的太阳笑了笑,准备迎接美好的一天。
娇艳之美。家里的茉莉开了花,这夏天,正是它们显露娇姿的时刻。清晨,我看见一朵可爱纯洁的茉莉,它挺立着身躯,绽放着娇美的花儿,活生生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纯洁的花瓣,像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花瓣上滚动是几颗晶莹的露珠,在初阳的照耀下,闪闪发亮,如少女明净的双眸一般。这么可爱,这么美丽得花,怎能叫人不对它称赞!
纯真之美。笑,人人都会,可最美的笑,你见过吗?我看过这样一则报道,在5.12大地震救灾献爱心期间,一个穿的破烂不堪的小女孩走到募捐箱旁,搜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钱投入箱中。从电视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女孩的钱全是毛票,有一角,两角的还有一两张五角的。当她转身要走的那一刻,她向周围的人笑了,这是一个纯真善良的笑,这是一个没被污染,美丽的笑,她的心不穷,她的心里有一笔巨大的财富——满满的爱心。
在我上五年级时,我们向灾区的孩子们捐款,我们老师告诉我们,在四年级有一位同学,他捐款捐了二十一块四毛,老师让那位同学把那四毛拿回去,可那位同学说:“老师,虽然我只捐了这点钱,但是,这是妈妈每天给我一毛零花钱,我攒出来的,请老师帮我交上去吧,谢谢老师!”老师被那位同学的话感动了,便把那位同学的“心意”交上去了。
这些美的瞬间将会永远印在我的脑中,它会成为我感受世界,认识美的动力。美无处不在,用你纯真的心去发现它吧……
成语亭亭玉立:亭亭:高耸直立的样子。形容女子身材细长。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如:明·张岱《公祭祁夫人文》:“一女英迈出群,亭亭玉立。”又如:花型小,比起亭亭玉立的荷花远逊。——郭沫若《百花齐放·睡莲》
成语光芒四射:强烈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如:鲁迅《故事新编·补天》:“天边的火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谷的熔岩中。”又如: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左宗棠那双眼睛,颇具威严,光芒四射似地,将他从头望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