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包含读《说文》有感、《培根论说文集》读后感(366字)、培根论说文集读后感(875字)等400字、700字、800字、900字、1400字、1500字左右的优秀读后感作文7篇,供您参阅。
《培根论说文集》读后感_366字
终于硬着头皮把《培根论说文集》看完了。这本书是一个朋友推荐给我的,耽搁了好几年才抽时间拜读。有什么感受呢?一是这种半文半白的译文,读起来有些别扭,但也很好玩儿。发现了不少我国百十年前习惯用的语法和词汇,这些文辞的表述,总起来看是文雅的,在当下很少见到了。二是感觉培根先哲有些像曹雪芹先生。培根论说的方面十分广泛,上至治国理政,中至人情世故,下至盖楼种花,几乎无所不包。而曹雪芹先生在著名的红楼梦一书中,也是涉猎广泛,包罗万象,既有关于皇家内部事事,也有对复杂人际关系的深刻了解,还有熟悉如何建造楼宇和花园、放飞风筝等多种工艺,在这些方面二人有些相像。三是深感近五百年前的英伦先人,除了一些物质进步而无法先知以外,在社会生活、人际交往、心理活动等诸多方面,居然和现在的中国那么相似或相同,这点最使我感叹,也是促我读完这本书的根本动力。
成语包罗万象:包罗万象[bāo luó wàn xiàng],意指包罗,包含网罗。万象,各式各样的事物。“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语或出无名氏〈黄帝宅经序〉。[源] 无名氏〈黄帝宅经序〉 近来学者多攻五姓八宅,黄道白方,例皆违犯大经,未免灾咎。所以人犯修动,致令造者不居,却毁阴阳而无据效,岂不痛哉!况先贤垂籍,诫勖昭彰,人自冥蒙,日用而不识其象者,日月、乾坤、寒暑、雌雄、昼夜、阴阳等,所以包罗万象,举一千从,运变无形,而能化物大矣哉![典故]“包罗万象”是指包含各种事物,形容丰富多样,与“森罗万象”一词同意。“万象”即是指各式各样的事物,“包罗万象”或许出自〈黄帝宅经序〉。《黄帝宅经》是古代风水学的书籍,讲述阴阳宅位的风水易理。其书序的作者在文中提到当今流传不少宅经,教世人宅位风水之学,这些书的主旨虽大同小异,但每本所阐述的颇多不同,若不遍览则无以会通。有不少人笃信风水,在一知半解之下,死守禁忌,房子盖好也不敢住,实在可惜!这些知识“包罗万象”、内容广泛,包括日月、乾坤、寒暑、雌雄、昼夜、阴阳等各方面,人每天都会接触到,又是祖先留下来的智慧,一定要好好利用。所以作者除了作序外,还写了一篇总论,描述这本书的基本理论,让读者容易入门。“包罗万象”这句成语被用来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
成语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如:宋·文天祥《送僧了敬序》:“姑与之委曲于人情?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77671.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拦手凇!泵鳌?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78078.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一卷:“可惜你满腹文章,看不出人情世故。”又如:我说你到底没有经练,所以这些人情世故一点也不懂。——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四回
《培根论说文集》读后感_688字
这本书是我数年前温州东南艺术书店买的,读了,放在那儿。是我书柜里珍视的一本书。商务印书馆,1983年7月第一版的。
《文集》有58篇,加上残篇,共59篇。篇名都以“论”或“说”字开头,如《论真理》、《论恋爱》、《论学问》、《说美》、《说建筑》,等等。
培根的论说文是其睿智精思和丰富治学和人生经验的体现。哲学史上总把培根划归为经验主义一派,我倒觉得在理性上也丝毫不逊色。译者水同天先生说:“黑格尔以此讥之,或正即培根之所长也欤。”
在写作特色方面,培根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高屋建瓴、见解深刻、逻辑严密、材料翔实,善于归纳、对比等论证方法推出结论,观点无懈可击。
二、语言简约朴素、清晰流畅,用词言简意赅、干净利落,有不少词语一语破的,堪称格言。
三、善于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文章说理生动形象,文章极富感染力。
关于第二点,他的不少语言堪称格言,特摘几例,与大家共赏:
辛运所生的德行是节制,厄运所生的德性是坚忍。
妻子是青年人的情人,中年人的伴侣,老年人的看护。
无德之人常嫉他人有德。
长期夸张的言辞惟有在关于恋爱的言语中是合适的,在其他的事情中总是不宜。
夫妇之爱,是人类蕃滋,朋友之爱使人完美;但是无度的淫爱则使人败坏并卑贱焉。
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是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培根论说文集》是一本在思想史上有着永远价值的书,经常翻翻,可以提升我们对人生、对人性的认识;帮助我们明了“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人与上帝的关系。
成语言简意赅:言简意赅[yán jiǎn yì gāi],意指赅,兼备。“言简意赅”指言辞简单而意思完备。语本宋·张载《张子全书·卷六·义理》。[源]宋·张载《张子全书·卷六·义理》人之迷经者,盖己所守未明,故常为语言可以移动。己守既定,虽孔孟之言有纷错,亦不须思而改之,复锄去其繁,使词简而意备。[典故]“言简意赅”原作“词简意备”,见於宋·张载《张子全书·卷六·义理》。张载,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服膺《易》、《礼》、《中庸》、孔孟之学,世称横渠先生。《张子全书》是集结其所有著作的总称。其〈义理〉一篇中说明:人只要清楚明白心中所要坚守的正道,就不会被典籍载记所迷惑,即使孔孟的言论有纷杂错乱的地方,也可以很清楚的掌握其意旨,不必经过太多思索就能改动纷错的言辞,并删除冗杂的文字,使得文辞变得简洁扼要而意思却很完备。後来“言简意赅”这句成语,就从原文中的“词简意备”演变而出,用来形容言辞简单而意思完备。
成语经验主义:指凭自己的经验来处事的世界观。如:邓小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土改与整党工作的指示》:“这种恶劣的经验主义,使我们遭受了严重的损害。”
《培根论说文集》读后感_788字
在收录培根集中体现哲学思想的58篇随笔中,我感受到了培根的文笔简练优美,更重要的是极富哲理性、透彻深刻的道理冲击我心灵的局限。
论读书
读书学习主要是为了增长才识。“学习关于修养的知识,会使你在谈吐上温文雅致。学习关于发展事业的知识,会对你在处理事物做出判断时大有益处。”读书不能断章取义,也不能太过书面化。学问最终都是要经过检验与锻炼的。学问如果得不到实践的检验,极为面向显得过于呆板。
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书适合不同的人。有些书只要去读其中的一部分,有些书应当尽力通读,有些书要精细去读,反复细读,而有些书只需了解。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博物使人深广,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由此看来,人的各种缺陷,都是可以通过学问来补救的。
论美
“对于人的美,虽然容貌可能并不娇丽,但是举止娴雅气质端庄,身份严谨,拥有高尚心灵,那么这个人才是最美的。”人的行为之美是胜于荣脉之魅的。而“暮秋之色更美”是说,一个人虽然用烟头眉毛,但是缺少老年人所具有的修养和德行,所以年轻人往往得不到美好的赞誉。所以美最重要的是德行之美,修养之美。
论速度
“真正的快捷其实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因为若果有了速度,可以用相等的时间做更多的事。但过于最求速度,做事就充满了危险。“以紧密的手段缩短做事时间是一回事;而以省略手段缩短时间,又是另一回事。”所以,在做事时,不能一昧的最求速度,也要保证质量。
人生是一个苏醒的过程。这一刻不能够宽恕的人,下一刻就会得到原谅;这一刻不能接受的道理,下一刻就会变得容易理解。在培根58篇随笔中,隽永的名言警句使我深刻。使燥乱的的心得以沉淀,客观地认识世界。在其中的故事及深刻的道理中,我得到反省与思考。
在思考中成熟,在成熟中升华。深刻的学问必定是人生路程中难忘的景色。
成语断章取义:断:截断;章:音乐一曲为一章。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如:《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又如:宋人攻击王介甫,说他将明妃写成一个不忠君不爱国的人,其实是断章取义,故入人罪。——朱自清《清华的一日》
成语故入人罪:断案不当,故意把罪名加于人。如:《唐律疏议·断狱》:“若于本状之外,别求他罪者,以故入人罪论。”又如: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一回:“若是父亲造捏假名,果属乌有,故入人罪,便是欺君。”
培根论说文集读后感_875字
思维的火花 文笔的波浪——好书推荐《培根文集》
在推荐之前,先说两句题外话。
很早我就发现,抒情的文章不是我的喜好。三、四年级时,似乎并未有显现,但五、六年级时,我惊愕地发现,自己竟完全理解不了自己用诗词和华丽的语言堆砌起来的空中楼阁。妈妈每次看完我的文章,总要发出一声“冷冰冰,没有人情味”的感叹——因为我被逼无奈。
上了初中后,更是如此“笔落惊风雨”,我却要咬笔杆“为赋新词强说愁”,弄得牛头不对马嘴,着实难堪。
《培根文集》,或许能改变我的现状。
我欣赏培根的文笔。引经据典,无论是哪一篇议论,都会穿插许多名言警句抑或历史神话,无论是哪一篇议论,培根总能找到相应的内容并对全文加以润色、梳理——这正是我所缺的,掌握了一定的诗词积累,却不能熟练地加以运用,学习培根的写作手法,更是对语言应用能力的一种提升;文笔流畅,随笔性质的文章,语言都会类似于散文,而培根严谨的思维,使人并未感到云山雾罩,反而使人走进了一座井然有序、设计精巧的博物馆,闪光的理论如同各式珍宝,构成了各种展厅,走出之后,身心都得到了极大的充实。
既然感性的文章不是我的喜好,何妨借鉴培根的构思呢?
试举一例,如培根《论猜疑》。文章的开头,培根首先为猜疑下了一个定义——什么是猜疑?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黑暗中飞起,给定了“猜疑”一个贬义的论断但并不绝对,便于下文的阐述。下文中,培根给定了猜疑的几种情形,无论是面对别人的猜疑,还是自己对别人的猜疑,即或道听途说的猜疑,都要用正确的方式去面对、去处理……结果,培根引用名言加以总结概括,一气呵成。
联系到我的文章中来,我完全可以用这种方法阐述我对一件事的看法——例如“我最快乐的一件事”,我想用“观星”为主题,可以在开篇点明观星的定义,另外通过引用诗词或事例加以佐证,再写一件自己的经历,加以总结,便成一文。
培根,思维之精妙,笔法之简练。《培根文集》正体现了这位伟人“知识就是力量的格言”。当你踏进这座“博物馆”,当你亲眼看到那思维的火花,文笔的波浪,你会惊觉——自然的伟大,生命的瑰丽!
成语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的依据。如:《后汉书·荀爽传》:“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又如:吃到这些臭东西,还要替他考证,你也忒爱引经据典了。——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二回
成语一气呵成:一气呵成[yī qì hē chéng],意指一口气完成。比喻文章的气势流畅,首尾贯通。语出明·胡应麟《诗薮·内编·近体中·七言》。後亦用“一气呵成”比喻事情进行得顺畅紧凑而不间断。[源]明·胡应麟《诗薮·内编·近体中·七言》〈黄鹤楼〉、〈郁金堂〉皆顺流直下,故世共推之,然二作兴会适超而体裁未密,丰神故美而结撰非艰,若“风急天高”,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骤读之,首尾若未尝有对者,胸腹若无意於对者;细绎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差,而建瓴走阪之势,如百川东注於尾闾之窟。至用句、用字,又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真旷代之作也,然非初学士所当究心,亦匪浅识所能共赏。[典故]明代胡应麟所撰《诗薮》一书,是以个人观点评论周、汉以来,至於六朝、唐、宋、元、明的古体与近体诗,遍论历代作者的优劣。此篇所论及者,即唐代杜甫作的〈登高〉诗。此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内容为:“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此诗非但每一个句子都合於诗律,甚至是每一个字都不偏不倚地恰到好处,因此全诗首尾贯通,气势流畅。猛然读来,感受不到刻意作对的工巧,细细剖析之後,才会发现其实每一字都对得丝毫不差。胡应麟称此诗的用字与造句只有杜甫一人可作,不但前无古人,而且後无来者,故盛赞其为旷世之作。胡氏以为杜诗锻链字句,使其合律,故全诗得以“一意贯串,一气呵成”,即言此诗似乎是一口气写作完成的,不但写景抒情之情思贯串无隙,且由景转情亦顺流畅达。胡应麟文中的“一气呵成”就用来比喻文章的气势流畅,首尾贯通;後则又引申用来比喻事情进行得顺畅紧凑而不间断。
培根论说文集读后感_918字
培根为哲学家,此书自然有深奥的偏向,文章生活化但不平易近人。培根也总是以一个哲人的眼光和口吻审视和批判。解读当今西方社会以及他并不甚了解的东方社会。书中透露出他的睿智、理性和高傲以及白人与白人哲学家特有的自嘲。我不太喜欢此书,因为培根是从一个俯视的角度来论述一个距我们遥远的世界,让我读起来毫无亲切感。
通篇读完,最过吸引我且引起我情感的当属《谈无神论》。
在宗教信仰这一方面,我既与所谓之神保持一定距离,又连接一定关系。我认为各个教派应该是互相关联而不是冲突的,宗教的核心思想是宇宙的大爱,包括宽容、接纳自然规律永恒的变化,而培根也在文章的开头提到了这一点,但从开头以后,培根一直深陷自己的一种奇怪的思维逻辑,比如他认为原子不断地组合以至衍生万物,正是证明了上帝(神)的存在。在我看来,这是十分荒谬的(不排除培根更高级思想的可能)。神的起源是什么?是人类对自然地惧怕、敬畏到感叹而衍生出沟通人与自然的桥梁,是人类情感因素的副产品,它是人类对自然所有情绪的综合与交织,是心灵脆弱、空虚的人的心灵支柱,信它也罢,不信它也罢,神是重要而可有可无的。
再往下,培根又引用了伊壁鸠鲁的一句话“不信俗人所谓之神并非亵渎,亵渎在于把俗人之见加于神灵”,我把这句话看了多遍,最后艰难的翻译了一下“不相信世人所说的神并非是对神的亵渎,真正的亵渎是把心灵不高尚的人对神的见解加之于神”。这句话很精辟,但同时也是无神论者心中的开脱。
接着培根又提出“未开化”、“概念”等字眼,他似乎认为只有耶和华才是完美的神灵和《圣经》完美的教条,我认为只要心中有神,就不存在概念的清晰与否,培根所谓的概念皆是希伯来人、以色列人、罗马人等的杜撰,而宗教在欧洲大陆偏离本质很长时间。培根同时认为人的精神如果偏离神,那么他就是低级下贱的动物。人的灵魂中本来就带有天生的兽性,且在人之初未谙世事时,也的确需要神的扶持来实现心灵的强大,但人的心灵得到真正的升华之时。我想,他的心灵已经真实不虚,不需神的慰藉,便可获得自身的勇气了。
我想无神论并没有培根说的那么可怕,他不过举了些极端的例子。哲人之话并不是句句都乃金玉良言,我们应理性分析其语句,做到寻自己所需。
成语平易近人:平易近人[píng yì jìn rén],意指指政令平和简易,贴近民意。语本《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後用“平易近人”形容态度和蔼亲切,容易接近。亦用於形容诗文浅白易懂。[源]《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为鲁公。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後除之,故迟。”太公亦封於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及後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後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典故]“平易近人”原作“平易近民”。据《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载,周公和姜太公都因为辅佐武王打败商纣有功,分别受封於鲁和齐。但是周公一直留在都城协助处理政事,就派他的儿子伯禽去管理。伯禽上任三年後才向周公回报政绩,而姜太公上任五个月就回报他的政绩。原来伯禽为了改革鲁地的风俗和礼制,花了三年的时间才完成;姜太公则是简化君臣之礼,顺应齐地风俗来治理。周公在听到伯禽迟於回报的原因後,就曾叹气说:鲁国将来会臣服於齐国,因为政令平和简易,贴近民意,人民必定会来归顺。後来“平易近人”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态度和蔼亲切,容易接近。亦用来形容诗文浅白易懂。
成语平易近民: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同“平易近人”。如:西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又如:和州之政平易近民,百姓至今德如父母。——宋·陈亮《与韩子师侍郎书》
培根论说文集读后感_1394字
《培根论说文集》可冠之以英国的《论语》,其论题同样涉及修身,处世,教育,政治学,伦理学等诸多方面。《培根论说文集》文笔生动,培根是用喻高手,其文章中充满了有趣而又贴切的比喻,令其文章生色不少同时逻辑体系也清晰。
一、论真理
真理是自然的、真实的,不管怎么衬托,它都不会是最美的,但是,它是最自然、最真实的。
二、论死亡
死亡并不可怕,它同生一样自然,所以不需要去担心害怕死亡,而是要过好活着的每一天。
三、论复仇
当别人伤害你的时候,不要采取报复行为,因为这样,你就变得和他同等人,也许因此你会受到更大的惩罚。我们应该让他接受法律的制裁,或通过正当的其它方式去惩罚他。
当他已接受惩罚,悔过自新,我们应该原谅他,其实这也是在安慰自己,让自己活得更开心。时间可以冲淡一切。
四、论困厄
幸运是好,但厄运也有好处。厄运更能显露美德。我们的人生需要幸运展望未来和厄运成长自己。
五、论作伪和掩饰
作伪和掩饰有好有坏。好:1、反对者不疑而我出其不意;2、为自己留一个安全的退步;3可以有较好的机会来看破别人的心思,西班牙有句成语:“撒一个谎以便来发现一件真事”。坏:1、总带有畏怯的模样;2、使人心中迷惘,莫名其妙;3、剥夺了别人对你的信任。
我们应知道何时该掩饰,何时不该掩饰,什么情况可以,怎么掩饰才做到不伤人。
六、论父母和子嗣
父母应该对自己的孩子一视同仁,对他们的慈爱应该平均。而且让孩子们接受好的教育,发展自己的兴趣,而不是继承家业。
七、论结婚和独身
结婚和独身各有好处坏处。要结婚还是独身,取决于个人的人生观。培根讲到“妻子与孩子是大事的阻挠物”,我并不完全赞同。是有很多人为了妻和子不得不分心,没有全心致力于大事,但是有些人为了家庭而更加发奋图强,成就一番大事业。所以,我觉得婚姻是有促进的也有抑制的。
八、论嫉妒
嫉妒,是每个人都会产生的情感。当别人足以让你嫉妒时,你应当学习别人的优处;而当你足以成为别人的嫉妒对象时,你应当谦虚。
九、论恋爱
“在舞台上,‘恋爱’长期可以供给戏剧材料,有时亦可供给悲剧材料;但在人生中,‘恋爱’只是招致祸患;它有时如一位惑人的魔女,有时似一位复仇的女神”,“要恋爱而又要明哲是不可能的”。培根的很多观点是恋爱会阻碍大事,恋爱与明哲是对立的。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会这么说,但我觉得爱情是一股很大的力量。它会给人积极的心态,充沛的精神去完成某事,包括他的事业。它有积极的一面,但也不排除消极的一面,爱情受挫的人可能会迷失方向,不知所为。
十、论勇
俗话说,“勇气可嘉”,勇气是个好东西,但是有时会让人“盲目”。初生牛犊不怕虎,一般对世事还不完全明白的人的勇气越大;而见识远大、资深的人却心虑重重的,所以,“勇夫的适当用途是用不要让他们统帅一切,而应当让他们当副手,并听他人的指挥”。
十一、论无神论
“否认有神的人是毁灭人类的尊贵的,因为人在肉体方面的确是与禽兽相近的;如果人类在精神方面再不与神相类的话,那么人就是一种卑污下贱的动物了”,“当他信仰神灵保护及恩惠,并以之自励的时候,就能聚集一种力量和信心来,这种力量和信心单凭人性本身是得不到的”。很明显看出培根不赞成无神论,他相信有神,但是他并不是迷信的相信神,而是将神作为自己的信仰,精神的寄托。
成语出其不意:其:代词,对方;不意:没有料到。趁对方没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动。如:《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又如:今日是年晚,此老必定在家,须乘此时调兵围住,出其不意,方无走失。——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四
成语初生牛犊不怕虎:犊:小牛。刚生下来的小牛不怕老虎。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如:《庄子·知北游》:“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出之犊,而无求其故。”又如:天禅年方十七岁,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催开战马,摇枪冲杀过来。——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十三回
培根论说文集读后感_1494字
不久前,经朋友推荐拜读了《培根论说文集》,读完之后顿觉收益非浅。它不仅文笔优美而且论述精辟。用其敏锐的洞察力把复杂的人生问题用散文的体裁写出来,一下让原本枯燥无味的人生理论变得栩栩如生起来,这确是让我的精神为之一振。
在《培根论》优美且充满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气通读了两遍,仍觉意犹未尽,便十分想将其推荐给更多的朋友,正谓之“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但又不免犹豫,因为《培根论》这本书中也有些篇章存在着争议。如《论韬晦》、《论野心》等篇章中叙述的做人之道,实际上是典型的市侩哲学。但毕竟小瑕难掩大瑜,《培根论》以一种优美与庄严的韵律,以超人智慧的论述,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而广为读者所喜爱。因而,我认为《培根论》的确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在《培根论》之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但我印象最深的却是《论时机》。他在篇中说到“当危险逼近时,善于抓住时机迎头邀击它要比犹豫躲闪更有利。因为犹豫的结果恰恰是错过了克服它的机会。”
人的一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确定论来准确描述的,但机遇确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就人生而言,一生中大的机遇可能十几年、几十年一遇。大的机遇是历史和社会造成的,因此要想有所作为,一定要善于省时度势,看清发展的大趋势,有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里有“金矿”。还有一种机遇是社会造成的,我国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就没有很好的机遇可以利用。机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觉地出现的,有时甚至永远不为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时才认识到过去的那件事是个机遇,庆幸抓住了它或者后悔失去了它。
善于抓住机遇的人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素质:第一,要随时做好准备,不要机遇来的时候临时抱佛脚。不仅要尽可能的获取各种各样的广搏的知识,还要尽可能锻炼出很强的创新能力。“如果时间已使事物腐败,而人却无智慧使之革新,那么其结局将只有毁灭”(《论革新》)。有些人非常刻苦,很爱学习,但是遇到新问题总是一筹莫展,这就是创新能力不足。第二,要从小事做起,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道理很简单,机遇总是突然地、不知不觉地出现,有时你甚至一辈子也不知道哪个是机遇。第三,一旦出现机遇的时候,全力以赴,兢兢业业地抓住它。我国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容国团所说的“人生能有几回搏!”就是很好的诠释。第四,要锻炼出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在复杂的情况下发现机遇。许多学生念书时成绩很好,但后来,有的人成就很多,有的人却一事无成。关键在于面对新出现的复杂局面时,能否发现机遇。
机遇难得,所以我们要捉住机遇。首先,抓住机遇不是被动的,真正聪明的人会创造机遇。其次,创造机遇要找那种适合自己,到机遇多的岗位和地方去。据说,美国人很喜欢换工作岗位,一生中大概要换四次。中国人恰好相反,惯性大,干一件事就想一辈子呆在这儿。换工作岗位有什么好处呢?你不是一锤定终身,你可以多次换,找准最适合自己的、机会最大的地方和位置。再次,要得到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机遇,或者让那些属于自己机遇不要失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做人要诚实守信。有好多年轻人,为了短期利益和行为做假,考试作弊、说假话,就是不诚信,这样做的最终结果是害了自己。
中国某个地方曾经一度是商业非常发达的地区,而现有却不然。原因很简单,也是缺乏诚信。第四,要善于与人相处和交流。交流对一个人的成功很重要。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过,“两个人交流思想和两个人交换苹果完全不一样,交换苹果,每个人手上只有一个苹果,而交流思想,每个人同时有两个思想”。如果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学会与人相处和交流,博采众家之长,那么你就具备了得到机遇的一个非常好的素质。最后,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对创造机遇非常重要。
成语抱佛脚:比喻平时没联系,临时慌忙恳求,后比喻平时没准备,临时慌忙应付。如:唐·孟郊《读经》:“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经》。”又如:事到临头,你只好去抱佛脚了。
成语临时抱佛脚:原意为年老信佛,以求保佑,有临渴掘井之意。后因称平时无准备而事急时仓猝张罗为“临时抱佛脚”。如:唐·孟郊《读经》诗:“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经。”又如:我们不能抱临时抱佛脚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