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包含读《人与永恒》有感、人与永恒读后感(945字)等900字、1100字、1200字、1400字左右的读后感优秀作文4篇,供您参阅。
人与永恒读后感_945字
非常喜欢《人与永恒》中作者周国平给自己定的一个原则“每天夜晚,每个周末,每年年底,只属于我自己。在这些时间里,我不做任何履约交差的事情,而只读我自己想读的书,只写我自己想写的东西。如果不想读不想写,我就什么也不做,宁肯闲着,也决不应付差事。差事是应付不完的,唯一的办法是人为地加以限制,确保自己的自由时间。”
也许有人会说这还不容易吗?其实要做到这一点,也许一天一周一个月不难,但长时间坚持绝非易事。一个人倘若没有顽强的毅力,没有持久的恒心,没有相当的定力,是不可能确保自己自由的时间的。
闲云这一年多坚持写博,也在努力做到不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确保自己的自由时间,还一个本色的自己,尝到了如此度过每一天的快乐与充实,幸福与满足。
有两种人不老
人,都是凡胎肉身,怎么会不老呢?起初,闲云想这应该是指思想不老吧?
读了《人与永恒》,闲云知道了“哲学家生活在永恒中,诗人生活在瞬时中。他们都不会老。”
想来作者所言极是——“永恒”和“瞬时”这两者是时间的两极,生活在两级的状态怎么老呢?
幽默与智慧
闲云一直欣赏能把玩笑开得恰到好处的人,幽默是一个人智慧的外在表现。遗憾的是“中国人是一个老是开会而很少开玩笑的民族。”所以,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似乎多了一些严肃与凝重,少了一些活泼与轻松。这大概就是缺乏幽默感的表现。
“智慧的人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欣赏敌手的聪明的议论,即使听到骂自己的俏皮话也会宽怀一笑。”《人与永恒》如是说。
闲云以为智慧应该是美丽的。智者会有更优雅的风度,更宽广的胸怀,更得体的举止,因而才会将“幽默”拿捏得恰到好处,彰显“智慧”的夺目光彩。
精神洁癖的人
读《人与永恒》之前,闲云只听说过有洁癖之人,还从未听说过有精神洁癖的人。
时至今日,才知晓“有精神洁癖的人在污蔑面前最缺乏自卫能力,平时他不屑于防人,因为他觉得放人之心也玷污了自己精神上的清白。一旦污水泼来,他又不屑于洗刷,他的洁癖使他不肯触碰污水,哪怕这污水此刻就在他自己身上,于是他只好怀着厌恶之心忍受。”
看来,人,最好不要走极端。你可以讲卫生,但不要达到“洁癖”的程度;你可以精神洁净,但不要达到“精神洁癖”程度。一旦与“洁癖”相关联,就成了病态之人。
成语恰到好处:恰:恰好。指说话做事恰好到了最合适的地步。如:清·况周颐《惠风词话》卷一:“恰到好处,恰够消息。毋不及,毋太过。”又如:只是平心静气的说,紧要关头却不放松一步;真所谓恰到好处。——朱自清《经典常谈·春秋三传第六》
成语平心静气:平心静气[píng xīn jìng qì],意指形容心情平和,态度冷静。语本《韩诗外传·卷二》。[源]《韩诗外传·卷二》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巫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处,以身亲之而单父亦治。巫马期问於子贱,子贱曰:“我任人,子任力。任人者佚,任力者劳。”人谓子贱则君子矣,佚四肢,全耳目,平心气,而百官理,任其数而已。巫马期则不然乎!然事惟劳力,教诏虽治,犹未至也。《诗》曰:“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典故]“平心静气”原作“平心气”。心,指心情。气,可指脾气,也可借指态度。心情能保持平和,脾气自然就会控制得当,态度也会冷静。据《韩诗外传·卷二》载,孔子的高徒宓子贱接受鲁国国君的任命,到单父这个地方担任县令。在任期间,他很少外出,而且常常悠闲地弹琴自娱,但是却把单父治理得很好。前任县令巫马期见了十分讶异,因为他在任时,为了治理政事,可说每天都是早出晚归,日以继夜的工作。巫马期向宓子贱请教,子贱回答说:“那是因为我能任用人才,你却是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广任人才,许多人一起分担工作,自然轻松悠闲得多;凭一己之力,工作全集中在一人身上,当然就会很辛苦啊!”後人评论宓子贱的作法,说他是让自己的身体闲散,但是注意力与心思却很集中,以平和冷静的心情和脾气来处理政务,其下百官自然能随之条理分明地治事。所以,做事时一昧地埋头苦干,事必躬亲,不如先做好全盘规画,集合大家的力量一起完成,也就是像宓子贱“佚四肢,全耳目,平心气”,如此才是使事情更有效率的方法。後来“平心静气”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心情平和,态度冷静。
人与永恒读后感_1122字
最近看了周国平的《人与永恒》,感触良多,我很欣赏他的作风,这是一个人独特的风格。这本书全是用散文随笔的形式写出来的,其中的道理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我偏爱那些用随笔、格言、手记等散文形式写作的哲学家,我喜欢徜徉在哲学的散文天地里。这里较少独断的论证和说教,有更多的质朴和自然,更多的直觉和洞见。这里没有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用不着为了体系的需要而拉长或截短活的感觉和思想。
托尔斯泰的伟大在于他那种异乎寻常的质朴和真实。学了《世间最美的坟墓》后,更加觉得他的朴素正是我所向往的,我喜欢这种朴素的感觉。我不喜欢太多的争吵,我喜欢平静的生活,与其浪费时间争吵,倒还不如在争吵的时候腾出时间来寻求真理。
我认为人生的内容是:a+b+c+d+…
人生的结局是:0
人生的意义是:(a+b+c+d+…)*0=0
这就是人生的公式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想毫无限制的延长那个加法运算,不厌其长。
也许,意义永远是不确定的。寻求生命的意义,所贵者不在意义本身,而在寻求,意义就寓于寻求的过程之中。
人渴望完美而不可得,这种痛苦如何才能解除?
我答道:这种痛苦本身就包含在完美之中,把它解除了反而不完美了。
我心中想:这么一想,痛苦也就解除了。接着又想:完美也失去了。
外倾性格的人容易得到很多朋友,但真朋友总是很少的。内倾者孤独,一旦获得朋友,往往是真的。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是最近的,也是最远的。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在两个人之间,这种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确定的。
一切麻烦和冲突都起于无意中想突破这个界限。但是,一旦这个界限清晰可辨并且严加遵守,那么,交往的全部魅力就丧失了,从此情感退场,理智维持着秩序。在任何两人的交往中,必有一个适合于彼此契合程度的理想距离,越过这个距离,就会引起相斥和反感。
这一点既适用于爱情,也适用于友谊。
我发现越是熟悉的人到最后,话往往是最少的,我不明白原因出在哪里,是出在自己身上,还是对方身上?也许,渐渐了解,慢慢熟悉会发现原来没有的矛盾,它就会这样悄无声息的出现,而且是没有任何预兆的。
真正的写作,即完全为自己写作,往往是从写日记开始的。当一个少年人并非出于师长之命,而是自发地写日记时,他就已经意识到并且试图克服生存的虚幻性质了。他需要抵抗生命的流逝,挽留岁月,留下它们曾经存在的确凿证据。
一个真正的写作者不过是一个改不掉写日记的习惯的人罢了,他的全部作品都是变相日记。
是的,我就是一个改不掉写日记习惯的人,我之所以喜欢写文章,就是喜欢写日记,我喜欢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记录在案,也许,将来回过头来看,原来过去的自己竟是那样傻。
成语点点滴滴:一点一滴,形容数量非常少。如: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回:“眼光四射,口中流出涎来,点点滴滴,滴在水内。”又如:学习要靠点点滴滴地积累。
成语异乎寻常:异:不同;乎:于;寻常:平常。跟平常的情况很不一样。如: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耽误了点年纪,还没有什么要紧,还把他的脾气惯得异乎寻常的出奇。”又如:我跨上列车,心情是异乎寻常的,仿佛这紧张生动的生活节奏,将我全身的“螺丝”也拧紧了。——茹志娟《在社会主义的轨道上》
人与永恒读后感_1209字
浅白的语言,深刻的思考
在万事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在人类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谜。
我想,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玄机的谜语。作者认为人、永恒皆为谜,那么书名《人与永恒》为谜面,这本书的内容就是谜底。也许你不理解这个谜的意思,感到过于深奥,作者浅白的语言会带你领悟。
《人与永恒》是周国平的一本随感集,全书分26个话题,如:人、自然和生命、死、时间和永恒……书中介绍他的语言真实质朴,没有严肃的长篇大论,没有刻意的修饰、雕琢,却字字珠玑、直入人心。
看后,确实如此,本书没有哲学书贯有的深奥、严肃等特征,也不会带给你大彻大悟的心境,更没有大谈哲理,倒恰如一泉小溪,有几分清新的意味,很纯净,能真正流进你的心田,看后让你若有所思,又有一种莫名的释然。
下面就作者的几段随感,谈谈我的理解和感悟吧。
“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包括弱点。我爱躺在夜晚的草地上仰望星宿,但我自己不愿做星宿。”这是作者的想法。或许理论上,我们都该倾向于做星宿。但我觉得,我们是人,人分善恶、美丑,人有优点也有缺点,既然人有不同的两面性,那这也决定了人有两种不同的选择。不做星宿不代表我们没有追求和理想,只能代表我们的追求不同。星宿是一种理想,仰望星宿也是一种追求。仰望星宿是一种对美好的向往,仰望它,但不一定要成为它,这未尝不是件好事,人人都向往成为星宿,但我们也没有理由否定后者。
“人是一种讲究实际的植物,他忙着给自己浇水、施肥,结果实,但常常忘记了开花。”这大概就是现在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了。我们急于发展自己,使自己快速成长。这种急切的心情,恰如今天刚破土的新芽,就巴望着明天成为参天的古木,看来极为荒诞。
有人认为开花不重要,它只是为了供人欣赏而已,毫无实用价值,不如果实来的实际,就干脆省去了开花这一过程,直接捧回了果实。在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长过程是不可违背自然规律的,跳过任何一个,果实都不完整,也失去了它的价值,任何事物亦如此。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一步一个脚印,学会去等待花开,学会不急不躁地等待自己生命中的果实。
本书的最后提到了永恒这个话题。对于永恒,我们一般理解为两种意思。第一种似乎肤浅了点,就是秦始皇的“长生不老”美梦。想要这种永恒的人,必定终身抱憾。现在这种科学当道的时代,大家都意识到这不可能,这种想法的人少之又少。而第二种,是精神上的永恒。像古代的屈原,近代的林则徐,以及现代的LeiF。等等,他们的价值从遥远的岁月,传承至今。这种永恒,不惧时光磨洗,历史这个筛子是拦不住的。我想,他们至少会伴着中国人的文明,走到时间尽头。
周国平说:“思得永恒和不思永恒的人都是幸福的。不幸的是那些思而不得的人。”
人和永恒,看似深奥,其实也很简单,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简单真实即永恒。同样,生活简单就迷人,人心简单就幸福。
合上这本书,它依然是个谜,但已不再拥有高深莫测的外衣。
成语大彻大悟:彻:明白;悟:领会。形容彻底醒悟。如:元·郑德辉《伊尹耕莘》楔子:“盖凡升天之时,先参贫道,授与仙诀,大彻大悟后,方得升九天朝真而观元始。”又如:这一回,得看你是不是大彻大悟,决心离开下流社会,迈步走进上流社会了。——欧阳山《苦斗》四三
成语字字珠玑:珠:圆的珍珠;玑:不圆的珍珠。形容诗文语言精炼,每个字都像珍珠一样珍贵。如:明·汤显祖《邯郸记·赠试》:“听的黄榜招贤,尽把所赠金资,引动朝贵,则小生之文字字珠玉矣。”又如:谁知他外貌不足,内才有余,笔动时篇篇锦绣,墨走时字字珠玑。——清·刘璋《斩鬼传》第一回
人与永恒读后感_1404字
一直都很喜欢周国平的文章,觉得他的文章里流露着浓浓的人文主义和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与哲理。而《人与永恒》就体现而来周国平先生对人和自然生态的关系来着手,用了关怀的角度看问题。提醒着人们要爱护珍惜自然。
《人与永恒》一书记录了作者思想的原生态,而这样的原生态正存在于每一个感受着思考的人的头脑里。当人们为了生活忙碌,忘记了思考,作者却将他经过深思熟虑的生活感悟呈现出来,他用散文的笔调写他的哲学思考:人、自然和生命、爱、孤独、人生、美、超脱、幸福和痛苦、幽默、女人和男人、天才、婚姻、死、时间和永恒等26个话题。
周国平先生的《人与永恒》,是他随手写下的内心的点滴感思,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文字奇妙的排列组合竟渗透出如此的人生真谛。下面我将我在这本书中读到的最喜欢句子摘录出来跟大家分享,也跟大家谈谈我对这些句子的感想。周国平先生是个爱思考的人,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像他一样从平常的生活中去感悟生活,感悟生命。“幽默是一种轻松的深刻。面对严肃的肤浅,深刻露出了玩世不恭的微笑。幽默是智慧的表情,它教不会,学不了。有一本杂志声称它能教人幽默,从而轻松地生活。我不曾见过比这更缺乏幽默感的事情。幽默是对生活的一种哲学式态度,它要求与生活保持一个距离,暂时以局外人的眼光来发现和揶揄生活中的缺陷。毋宁说,人这时成了一个神,他通过对人生缺陷的戏侮而暂时摆脱了这缺陷。那种毫无幽默感的人,常常把隐蔽的讽刺听作夸奖,又把善意的玩笑听作辱骂。”我们喜欢和幽默的人相处是因为能从他们身上得到欢笑。那些幽默的人似乎天生具有一种能力能给人带去欢乐,我们在羡慕那些幽默的人的同时却忘了原来不苟言笑的我们也有这种能力。正如周国平先生说的那样幽默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只要我们对生活持一种乐观的态度,我们会惊奇的发现生活回馈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幽默而已。
“闲适和散漫都是从俗务中抽身出来的状态,心境却迥异。闲适者回到了自我,在自己的天地里流连徜徉,悠然自得,内心是宁静而澄澈的。散漫者找不到自我,只好依然在外物的世界里东抓西摸,无所适从,内心是烦乱而浑浊的。”在大都市的繁华中生活久了,感觉自己曾经澄澈的心都变得浑浊了,偶尔回归一下大自然,给自己的心放个假,到个恬静的地方清洗一下内心的浊气也不错,或者就只是静静地一个人坐在房间里放空一下头脑,什么也不想,试着去感受一下那忘我的怡然!
“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损失,包括名誉、地位、财产等等,只要不影响基本生存,实质上都不应该带来痛苦。如果痛苦,只是因为你在乎,愈在乎就愈痛苦。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伤不了。”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些身外之物。人能活着的时间就那么几十年,能享受的身外之物也就这么多,可是享受不等于幸福,我们在苦苦追寻这些身外之物的时候为什么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身边的幸福呢?为什么不驻足观赏一下路两旁的美景呢?
“聪明人嘲笑幸福是一个梦,傻瓜到梦中去找幸福,两种人都不承认现实中存在幸福。看来,一个人要获得实在的幸福,就必须不太聪明,也不太傻。人们把这种介于聪明与傻之间的状态叫做生活的智慧。”幸福只是一种主观感受,“信则有不信则无”相信有幸福的人他会用心去感受生活,去热爱生活,去从生活中找幸福;不相信幸福的人他只会抱怨生活,排斥生活,在生活颓废自己。
我没有周国平先生那样的智慧,但我还是会学着去感悟生活,思考人生。这就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
成语无所适从:适:归向;从:跟从。不知听从哪一个好。指不知怎么办才好。如:《左传·僖公五年》:“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宋·姚宽《西溪从语》卷上:“源殊派异,无所适从。”又如:某书应读某音,敝处未得高明指教,往往读错,以致后学无所适从。——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六回
成语不苟言笑:不苟言笑[bù gǒu yán xiào],意指苟,随便。“不苟言笑”指不随便谈笑,态度严肃。语本《礼记·曲礼上》。[源]《礼记·曲礼上》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飨不为 ,祭祀不为尸。听於无声,视於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典故]《礼记》是一本记述古代礼仪的书籍,其中的〈曲礼〉篇是讲述日常生活所应做到的小节,有一段就是在教导为人子女者与父母相处时的礼节,在家里时不能处在尊贵的西南方,坐位时不能坐在正中,行走时不能走在中间,站立时不能在门中央。举行飨礼时不能做主人,须由父母决定;祭祀时不能做受祭的尸,以免接受父母的祭拜。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要听从父母的话,父母不在眼前也要像他们在左右一样。不登上高处,不走到深谷边,不去从事危险的活动,不要让父母担心。也不随便毁谤人,不随便嬉笑,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谨守本分。後来“不苟言笑”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指不随便谈笑,态度严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