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包括周恩来读后感(1612字)、路遥作品读后感(1622字)、聆听父亲读后感(1588字)、读弟子规有感(1571字)、中国教师的奇迹读后感(1619字)、十五岁的青春匆匆而去—观《十五岁的笑脸》有感(1595字)等1600字左右的高一读后感精选作文6篇,供您参阅。
周恩来读后感_1600字
近日,我拜读了顾保孜写的《周恩来最后600天》一书,敬仰之情、悲伤之情、怀念之情油然而生。这是一本独特的伟人传记,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史资料,它如实且细腻地记录了敬爱的周总理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为国家、为人民所做的点点滴滴,看着图文、想着总理,我不禁泪流满面。
我曾经在梁衡先生《大无大有周恩来》那篇散文名作中读到过这样一则材料:“周总理从1974年6月1日住进医院,1至5月共139天,他每天工作12至14小时有9天;14至18小时有74天;19至23小时有38天;连续24小时有5天。只有13天工作在12小时之内。而从3月中旬到五月底,两个半月,日常工作外,他又参加中央会议21次,外事活动54次,其他会谈和谈话57次。”算一算工作的时间,想一想总理的病情,他这是在工作吗?完全是在拼命!一个76岁的老人,风烛残年,面对百事维艰、百废待兴的国家,他像一头老黄牛,忍辱负重,奋力前行。这时的总理,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承受的压力却愈来愈大,但他忧国忧民,苦心孤诣地推动千疮百痍的国家恢复建设与发展,竭尽全力地支持屡经磨难的邓小平同志主持国家经济建设。
总理是一位无私无畏的伟人。他的一生波澜跌宕,雄浑壮美。在民主战争的危急时刻,他力挽狂澜,率众发动南昌起义,为中国革命打造了一支威武之师;在红军长征的危难关头,他力排众议,奠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避免了党的分裂和革命的失败;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他齐心协力,团结国民党人和民主党派,抗击侵略者维护民族尊严;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关键时期,他身担重任,抓建设搞外交巩固政权,让遭受百年屈辱的中国重焕生机,昂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十年浩劫的非常时期,他既要和林彪、江青等人斗智斗勇、迂回斗争,还要保全老干部,保护知识分子,保障国家经济生产的正常运转。面临危难,他从不退让;面临责任,他从不回避;面临屈辱,他从不辩解。他不求名、不图利、不贪权,他胸怀天下,心系黎民,公而忘私,凛然正气。
总理是一位有情有义的圣人。他的一生博爱无私,平易近人。我曾经在阅读中国现当代名人传记的时候发现过一个奇怪的现象,他们几乎都和周总理有过亲切的交往和密切的关系,他们对总理一经接触便钦佩不已、感激不尽,这些人年龄、身份、地位各有差别,但是都满怀深情地爱戴着总理。比如沈从文先生,建国后他被中断了写作,无奈之下在历史博物馆做了职员。总理得知,嘱托他编写一部反映中国物质文化的史书,深受鼓舞的沈先生倾注心血、历经周折最终完成了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凌宇先生的《沈从文传》中曾描写过吊唁了总理之后沈先生的失魂落魄、失声痛哭,那种挚爱之情是多么的纯真无邪、感人肺腑。除了这些有社会影响力的名人,寻常百姓对总理的感情更是深入骨髓。人民爱总理,这是因为人民对总理无比的敬重与信任;总理爱人民,那是因为总理对人民无比的尊重与关心。书中记述了总理在自己病情恶化的最后时期,竟然还关心着云南锡矿工人的中毒事件。他在得知自己病情真相的时候,竟然找来了身边的工作人员一一道谢、告别。他的朴实真诚,他的谦和慈爱,让所有的人感激涕零,永志难忘。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讲话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周总理正是这样的伟人,即便是他的对手国民党人,上至军官下到士兵,也是无人不对他的品行才干大加赞赏、高山仰止。他这样的伟人,功德修为业已近乎圣贤,难怪抗战时期他在重庆的居所被尊称为“周公馆”,他也被各界人士尊称为“周公”。古往今来,天下姓周者何其多也?唯有他,当得起这份尊崇,受得起这个美称。周公恩来,恩泽天下,天下归心!
总理在生命的最后600天,做了大小手术13次,去世的时候体重不足60斤,他把自己的生命全部奉献给了他所挚爱着的国家和人民,他把自己的心血全部浇灌在了他所热爱的大地与山河。“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敬爱的周总理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成语公而忘私:为了公事而不考虑私事,为了集体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如:郭沫若《水平线下·到宜兴去》:“像他这样不折不扣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人,泱泱的中国中,究竟能有几个?”又如:这两位同学的破釜沉舟,公而忘私的勇气,是使我私心佩服的, ——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篇》
成语不折不扣:折、扣:出售商品时,按定价减去的成数。没有折扣,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如:茅盾《子夜》:“他那二十多年足不窥户的生活简直是不折不扣的坟墓生活!”又如:如今的妇人跟男人不折不扣一样尊贵! ——老舍《女店员》第二幕
路遥作品读后感_1600字
这是我第二次翻看路遥的《人生》,感触远胜于第一次。第一次看《人生》时,我很诧异路遥为何要把《人生》作为小说名。记得第一次看是在读高二时,那时候还不能理解小说的内容,只是一味单纯的以看小说的眼光来看待这本书,但上大学后,再来看它时,却是另一种感受。
先来谈谈《人生》的情节吧。小说背景取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陕北农村地区。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年轻的农村人,他高中毕业当上了小学教师,就在他以为自己的才能和抱负能得以实现的时候,命运第一次给他开了一个玩笑。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利用关系让自己儿子顶替了他的教师位置,而他也由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变成了一名普通的农民。
在这次人生的低谷中,他收获了一份美好的爱情,开始与农村姑娘刘巧珍谈起了恋爱,这使他的精神得到了慰藉,本来照着发展下去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命运又垂青了他。没过多久,因转业回乡的叔父的关系,高加林很快又回到了城市,并且成了一名县通讯干事。
此时,加林重新遇到了他高中同学黄亚萍。在黄亚萍猛烈的爱情攻势下,并且有机会到大城市发展,他艰难地舍弃了农村姑娘刘巧珍,开始了与黄亚萍“罗曼谛克”般的热恋。然而,好梦难圆,命运又一次捉弄了高加林,高加林通过关系在县城工作的事被检举揭发,他因此又一次回到了农村。而此时,已是物是人非,巧珍已嫁他人。在听完德顺爷爷的一席话后,高加林也开始真实而深刻地思考“人生”这一命题。
高加林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强坚毅的品格,又同时具有辛勤、朴质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融入了时代潮流中。然而,真实的现实与理想之间产生强烈的反差,也形成了他矛盾复杂的性格特征。
纵观他的人生,总是充满跌宕起伏,不断在得到中失去,又在失去后得到,继而又失去。正如路遥在小说中所说:“生活啊,生活,有时候让梦想变成现实,有时候又让现实变为梦想。”而高加林也在其中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什么是人生?无数先哲用事实告诉了我们:人生是从降生到死亡的过程,而这过程怎么走就是人生。我认为人生就是在这过程中对生活的种种选择,或对或错。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的权利,但现在对于我们来说选择的机会多了,倒让我们手足失措,迷茫了。
而从高加林身上我们能看到他缺乏一种坚定的信念,对生活摇摆不定,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致命的缺点。所以,不管我们如何选择,就一定要坚定信念,就算错了,也不必垂头沮丧,过错也是试金石,大不了重头再来。正如小说结尾德顺爷爷所说的:“娃娃,你不要灰心!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倒后爬不起来,那就变成死狗了……”
而人生的另一特点就是无法预知,在这一秒永远无法预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正如高加林在当教师时不知道社会的残酷,会让他再次沦为农民,在他当农民的时候也不知道他能重新回到他梦寐以求的城市,而他在城市正准备好好实现他的理想和抱负时,更不知道他自己又要重新回到农村。
也许我们在抱怨社会的种种不公,但我想说的是,社会本来就如此,没有绝对的公平,世界上只有两种事是公平的:一是时间,二是死亡。所以,我们惟有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更多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怨天尤人。无法预知又怎样,人生本就如此,也不必太纠结于此,做好当下,足矣!
作家柳青曾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譬如政治上的岔道,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而我们,也即将踏入社会,也将面临诸多诱惑与考验,如何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人生的选择,选择的人生,或对或错,一切未知!但我在这里想说的是,不要因为乌云遮住了蓝天而止住我们奋飞的翅膀,也不要因为汹涌的浪涛而打破我们乘风破浪的勇气,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慎重选择,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成语摇摆不定:指心意犹豫不决,来回变化。如:周恩来《现时政治斗争中之我们》:“小资产阶级也常摇摆不定,只有无产阶级是最不妥协的革命阶级。”又如:不要与这些摇摆不定的人谈生意。
成语酸甜苦辣:指各种味道。比喻幸福、痛苦等各种境遇。如:《鹖冠子·环流五》:“阴阳不同气,然其为和同也;酸咸甘苦之味相反,然其为善均也。”又如:酸甜苦辣,各种滋味搅和在一起,索性任情地倾吐。(叶圣陶《微波》)
聆听父亲读后感_1600字
最初知道张大春先生,是由于武侠小说《城邦暴力团》。带了本厚厚的上册坐在毛概课的教室后排一页页慢慢地翻。翻到第二章《竹林七贤》便有一种怕被现在的自己囫囵吞枣的畏惧覆上心头,于是打算搁置一段时间再读。等着后来得闲,拿起的是那本看起来较薄的《聆听父亲》。
《聆听父亲》并非如你我所以为的是作者记录父亲教导的文字,而是张大春先生写给妻子腹中尚未出世的孩子的书。那时,作者的父亲摔了一跤之后,便再没能够痊愈。作者问病床上的父亲:“你看我是先让你抱个孙子呢?还是先写一本儿关于你的书呢?”其实这两者没有什么冲突,于是孩子在母亲体内逐日成长,那本关于张大春先生家族记忆的书被也一字一句写了起来。
作者在书中多次或明或隐地问过自己为什么要写下这些。有人说这是一部家族史,而我觉得“史”这个字眼太过于正经而完满了。此书中有作者从父辈们和奶奶口中听来的家族故事,有张大春先生自己的经历,还有作者对尚未出生的孩子说的话……对于那些家族故事,作者发挥了自身小说家的才能将其润色修补,使呈现于人前的记忆活色生香,成为一段段连缀而细致的文字。台湾作家朱天文说:“第一次他收起玩心不折不扣比谁都更像一位负责的父亲。第一次他不再操演他一向的主题——真实/虚构。”
在《我往何处去》那一章的结尾,作者对父亲说:“你可不可以不要再说那些老家的事了,听起来很烦呐——走开啦!”当初这样无情地拒绝着父亲继续怀旧的作者,为什么又要将自己曾听来的那些都记录下来呢?当作者料到自己的孩子最初可能对这些并无兴趣,又为何仍要写下这长长的十多万字呢?是否如那些忧心扞卫着祖家这种象征的人所言,“它是根,它是来历,它是饮水当思之源,它是不容践踏遗弃的记忆”?
年轻时的作者和朋友胡诌,说自己要写一个童话,讲一个小和尚从寺里逃出来,走了很远的路去天边看大月亮的故事。他说他没能写出那部童话,但因为孩子的即将到来,而“一个字、一个字地开始思索那个想像的我是怎么一回事”。
记忆也许过于庞大而繁复,有时横冲直撞地进了脑子,让人不得不去回想与咀嚼。
于是他娓娓说起自己被母亲托付在杂货铺所体验到的迷失,说着从祖辈传下来的的含有训诫意味的故事,说着自己死在远方的朋友……也说父亲的莫逆之交,说父亲对春联一年比一年深的孤愤嘲诮,说父子二人合唱的《二进宫》,还有父亲在病倒后声声叹着的“老天爷罚我”
直至最后第二章作者才终于直接地道出他写这本书的用意:是祖辈抗拒被牵引到陌生所在留下的痕迹令他着迷。书写的过程是作者尝试着去理解父亲等祖辈人的过程,也是作者不断地质问着自己并摸索着去回答的过程。
他写道:“我现在每年作一副春联,发现自己家门口老有父亲走过的影子。”昔日见闻的一言一行,便是在回想和咀嚼中也如作者坐在父亲膝上听的章回小说般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我也想起了很久以前从家里人那里听来的一些事。奶奶说她的姐姐出嫁时,嫁妆摆了一整条街,奶奶的二哥便在嫁船里撒了一泡尿,哭着说家都要被阿姊搬光了。还住在老家时,爷爷从杭州回来便上吐下泻,奶奶举起马桶盖嘭嘭嘭地敲了三下竟什么事儿也没有了。当我高考前头疼著名著没有看完题不会做时,爸爸说他上学时每天和同学轮着讲《三国演义》,谁接不上就要挨罚,以至于现今好多情节他还能张口就说。也想起我小时候描着奶奶家雕花大床上的纹理,一玩就是一整个下午……
我的祖辈们不常讲起以前的事,很可惜我能听到的家族记忆并不多。
若问我为什么会记得这些,我跟你说说书里的一段:“我曾经指着那‘海底’问过我父亲:那是什么书?我父亲说:胡扯八蛋。那奶奶为什么喜欢看?人都喜欢胡扯八蛋。”
若问我记起的那些有什么意义,我家又不是同人家那样的书香世家。很抱歉,我也不清楚。只是隐约觉得,那些我听过的或是没听过的事,那些记起或是记不起来的事中,也存在着一些并不如想象中那么轻的东西。
成语上吐下泻:呕吐与腹泻。指人患病。如: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0回:“化及见军士焦头烂额,后忽然又上吐下泻,一齐病倒,便放声大哭。”又如: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7回:“上吐下泻的病,只要吃两口鸦片烟就好了。”
成语一言一行:每句话,每个行动。如: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幕贤》:“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显称之,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又如:则夫一言一行,传其人之神,何以异是。——清·冯景《今世说序》
读弟子规有感_1600字
今天由徐超老师给我们讲了一课弟子规,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我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现在想起自己的过去,虽然没有做过对不住父母的大事,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反而他们对我千衣百顺,照顾到家,我想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地满足我。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觉得应该的,有时,父母过于关心自己,哆嗦了几句,反而责骂他们,讨厌他们,那多不应该啊!我的兄弟姊妹较多,经常不顾及父母的感受,因为一些小问题而争执,在一旁的父母看见了,多难过呀。现在自己既为人子女,又为人父母,该做些什么呢?一方面,作为子女,应按《弟子规》所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为孩子的母亲,等孩子长大一些应让孩子诵读《弟子规》,让他们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谛,潜移默化,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行,为日后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是作为父母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对书中提到的“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意。”这几句话,感触最深,是受益非浅的。因为这几点也是我在学习和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时领导?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76564.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贾米龅墓ぷ鳎苁峭贤侠坏阶詈笠豢潭疾幌肴プ觯退阕觯彩锹砺砘⒒⒌摹S惺庇龅讲欢奈侍猓坏挥屑锹枷吕矗钊胙芯炕虿樵淖柿希乙裁挥行樾南虮鹑饲虢蹋耸隆U饬街执砦蠖际俏揖7傅模庋墓ぷ餍释ǔ2桓撸踔帘涣斓寂馈T诙凉恕兜茏庸妗泛螅抑沼诿靼琢宋业娜钡闼冢窈笪乙欢ㄒ恼约旱娜钡恪?/p>
弟子规给我带来的实在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镜子,使我看到了我在生活中的缺点,也使我下定了决心,指明了我追求的方向!
我终于知道了我们读《弟子规》的用义了——学会做人,做一个孝顺父母、团结兄妹、珍惜时间、诚实守信、认真学习的人!
成语拖拖拉拉:以拖延为特征的行动、习惯或性格。如: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不能慢慢吞吞,拖拖拉拉,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又如:我喜欢你这种拖拖拉拉的性格。
成语不成方圆:方圆:借指规矩。形容言语行动没有规矩,不成样子。如: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又如:这样做有不成方圆的感觉。
中国教师的奇迹读后感_1600字
自古至今,教师是最受尊敬之职业,也是最受值得尊敬之职业。教师是智者,是人之师者,是传授知识、承袭文明、启迪品行之师,是孩子们一言一行、甚至一生之导师。今天如何做老师?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教师?这是今天每一位师者必须首先思考并获得正确认知和亲身体验的问题。否则,教师就不能称之为教师,更不能称为优秀的教师。这是赵国忠老师所主编的《中国教师的奇迹》序言中所写的一小段话。
就是这么一段话,让我对如何做教师、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教师进行反思,从而想深入此书中得到答案,我想这是每一个老师必须首先思考并获得正确认识和亲身体验的一个问题。而我作为一名教师,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太多的问题。通过阅读《中国教师的奇迹》这本书,我知道了有中国教育界的“奇迹教师”魏书生,有中国“教育奇迹”钱梦龙,有“神奇教师”孙维刚,有创造“尝试奇迹”的邱学华,有追梦的“激情师者”窦桂梅,有从田垄上走出来的全国名师余映潮,有代表中国教育改革“声音”的李吉林,有中国真正的“草根名师”薛瑞萍。这些优秀的教师,他们独特的成长与发展经历,以及他们自身充满魅力和智慧的教学实践,就是极为经典的范例。这本书不像是以往的教育教学的理论,枯燥烦闷,书中所陈列的一位位极为出色的教育者前辈的经验,让我在他们所经历的过程中有所领悟。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有其规律可循的,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是要经历一个过程,需要正确的引领,需要良好的示范。每一位优秀的教师,都应充分认识自我,在认识中发现自我,在发现中发展自我,在发展中创造自我,在创造中成长为优秀的教师,在超越中创造出教师的奇迹。
书中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理论让我印象深刻,她的情景教学理论中始终关注语文中的儿童,始终把儿童放在“主体”地位,情境教育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规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和情境相互关联着。在我们的教学中,师生间的情感和知识的双向交流,更是缺少不了情境的创设。全国特级教师李吉林,不也提出了情境教学这一观点吗?李老师认为教学应该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实施情境教学,这是取得最优化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情境教学随着改革大潮走进课堂,通过老师调动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境中扩大,幻化成课堂中的各种意境。
(一)、激发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的工作上,并且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另一个教育家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不是被迫的执行,而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完成。”情景教学可以让孩子参与其中,大大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二)、活跃课堂气氛
情境教学法能够创设一个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牵引幼儿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这些情境能够使学习的气氛达到高潮。情境教学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听、说、读、演的机会。因此,它能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的气氛。
(三)、增加学习的愉悦感
总所周知,儿童的教学需要不断地重复练习。简单的重复练习会使孩子感到疲惫和乏味,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用相同得教学内容来提高孩子的兴趣课堂上的情景教学应该适合儿童的年龄、心里特征。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儿童才会自由的与同伴交流。
以上是我在阅读此书中的一些感受,《中国教师的奇迹》这本书深深震撼了我,它就象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可以感受到名师对教育事业的那份执着与激情;透过这扇窗,我们可以感知到名师的平凡与神奇。这些优秀教师,以他们独特的成长方式和教学实践深深吸引着我,使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始了新的审视。这些名师的事迹必将激励我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指引我把教育当成自己的毕生事业,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成语必由之路:由:经由。必定要经过的道路。泛指事物必须遵循的规律或做事必须遵守的法则。如:《孟子·告子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宋·朱熹注:“义者行事之宜,谓人之路,则可以见其为出入往来必由之路,而不可须臾舍矣。”又如:那山离此有六十里远,正是西方必由之路,却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九回
成语无时无刻:时时刻刻。表示毫不间断。如: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六:“自是行忘止,食忘餐,却象掉下了一件什么东西的,无时无刻不在心上。”又如:半个月来,她老是偷偷地看着剑波,她的心无时无刻不在恋着剑波,就好像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空气一样。——曲波《林海雪原》九
十五岁的青春匆匆而去—观《十五岁的笑脸》有感_1600字
回到十五岁的渡口旁边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那么没关系,我们自己上路。——题记
十五岁的少年们展开十五岁的笑脸,渴望十五岁的自由,释放十五岁的天性,与老师展开十五岁的、叛逆的“师生大战”;他们经历十五岁的伤痛,拥抱十五岁的理想,带着十五岁应有的成熟、稳重、坚强、勇敢,单纯、善良、狂热、激情——带着人生中最最美好的纯真,书写了最最灿烂的十五岁青春。
曾经的我们就是那样的,难以置信,但却毋庸置疑。
对于一个人的生命来讲,挣扎与和解,到底哪个更珍贵?这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对于一个人的生命来讲,青春年华最最珍贵。
一、写给还不到十五岁的人 十五岁的这一年,不过是人生中一段必不可少的、不得不经历的、平淡无奇的青春年华,只是在十五岁的时候,这段时光会因为遇见某些人某些事而变得不同寻常。十五岁的时候,你冲动、狂热、青春、叛逆,你会有理想、有憧憬、有懵懂,你身体中会流淌着十五岁特有的沸腾着的热血。十五岁是最最美好的青春。
许多年后,已经长大后的你能不能明白,曾经十五岁的我们是以怎样的心情站在十五岁的青春里?二、写给正在十五岁的人 十五岁是忙碌压抑的年纪。十五岁的你就像影片中的主人公那样,所有热爱的东西都要为学习让路,接踵而来的考试让原本应当色彩绚丽的十五岁天空变成一个巨大的黑洞,好像吸收了所有的光,只剩下大雾掩映下的一片压抑。但你要知道,十五岁的颜色本来就是浓郁而深沉的,这压抑的雾色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不要总是苦恼于这片难以驱走的雾,只有经历艰难、挫折,你才会得到真正的能力,只有这样的实力才能证明自己。至于明天是不是还会有不可抗拒的挫折或难以言状的忧伤,谁在乎呢?十五岁是毕业的年纪。十五岁的青春里有些人出现了,又走了,只是一切都没有归于原点,多了许多沉甸甸的回忆。时光打磨没有让它暗淡,反而更加刻骨铭心。出现过的那些人教会你勇敢,教会你坚强,教会你等他们全部离开时,也可以一个人向前,不害怕,不迷茫。
三、写给经历过十五岁的我们 你回头去看十五岁的我们,是那么自信,自信自己是澄澈的,是纯粹的,是打不败的。就算现在,我们也许已经被打败了,但至少我们用曾经的飞蛾扑火换来今天手心里握着的一把余温尚存的灰烬。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依然没有忘记这把灰烬的名字叫做理想。
十五岁的春天,放在哪里都是会被珍惜的,因为它包含了太多太多值得去爱去回忆的事。“风吹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过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等着我们去做的事情太多了,纵使我们再珍惜这段十五岁的光阴,我们也不能总沉醉在这种辉煌或失落于这种痛苦里,就让如意或不如意的种种如一池飞雁已过的寒潭般宁静安好,让开朗和无所牵挂的的心情陪我们度过全新的日子。
十五岁里的有些事情我们不能同任何人说,因为就算再回头,我们也不会比曾经更加勇敢。同样,十五岁的青春追逐中我们也许会弄丢很多很多的东西,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没有因为失去的东西而向任何人求助,向任何人撒娇,向任何人妥协,我们忍受了自己应该忍受的代价。就算现在无法判断这值不值得,可是我们不后悔。我们都明白,只是逃避的话,未来是不会出现的。
《小王子》里说:“一切只怪匆匆,太匆匆。”三毛说:“让我们把这份快乐的时光,化作永远的力量,在我们遭遇到伤痛时,拿出来鼓励自己——人生,还是公平的。”我要感谢他们。感谢影片中的潭笑笑,姜大鹏,朱子敬,还有路雯雯、武斌和大喇叭。我们曾经在灵魂的旅途中萍水相逢,他们曾经带着我恣意地飞翔。现在,他们以最美好的姿态停顿在一个另外的时空,全在一伸手的距离,微笑或者聊天,等待下一节课的铃声响起。而我,就要下车了。总觉得自己好像被耍了,被他们留在一个空旷的寸草不生的荒原上。那个荒原,就是我们生活的人间。生活必须继续下去,我们所珍惜的过去和憧憬的未来并没有界限。
笑倚春风不自知:那年时待人?唯有旧日青春年华好。
成语寸草不生:寸草:一点儿草。形容土地贫瘠,连一点儿草都不长。亦形容灾情严重。如: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那山阳县有用毒药谋死公公犯妇窦娥,他问斩之时,曾发愿道:‘若是果有冤枉,着你楚州三年不雨,寸草不生。’可有这件事来?”又如:却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九回
成语不可抗拒:抗拒:抵御。无法抵御。如: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百万红军进入中国的东北,这个力量是不可抗拒的。”又如:王朔《动物凶猛》:“在格斗中表现勇猛和对异性有不可抗拒的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