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鉴》读后感3篇800、1300、1600字

文教艺术2023-02-06 02:35:14百科知识库

《天鉴》读后感3篇800、1300、1600字

文章包含读《天鉴》有感、天鉴读后感(806字)等800字、1300字、1600字左右的读后感优秀作文3篇,供您参阅。

天鉴读后感_806字

在《天鉴》中,作者以生活的体验和领悟,对修身、做人、理政进行了全面的思考,把人生的经验记述下来,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如他认为,知识的宽度、厚度和精度决定人的成熟度,要比别人多一些优势就要学得更快、更多、更好,比别人情绪调整得更快、更好、更适应。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强调读书应是一种生活常态,学习、生活、工作贯穿在一生中,工作中有学习、有生活,生活中有工作、有学习,学习中也体现着生活和工作。

传统观点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在书中进一步强化认识,认为人要在思想中成长,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在不同的环境中得到思维的训练和思想的提升,不断进取。只有这样,人才能同动物区别开来,印证了威廉·福可纳的那句话:“人类之所以不朽,不仅在于他能够永远说话,而在于他有思想、有同情心、有牺牲和忍耐精神。”因此,他反复强调,伟大的思想引导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由伟大的思想引导;人类历史是一部人的思想史,一切物质财富都会随时代的变迁而逐步消失,唯有思想在传承。

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不同,每个人做人的原则自然不同,但是,怀着对至真的认识、至善的行为和至美的追求,做人的胸襟和气度必然不一样。关于做人,他提出,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是成人成事之基,是立身成业之道。做人要有胸怀,才能海纳百川;要有广博的学养,才能明智慎思、深谋远虑;要与时俱进,才能更新自己、高瞻远瞩。

作为履职者,他在亲历中思考,在实践中体验,把多年履职的经验进行概况总结,但又超越一般罗列现象的总结,而是由感性提升到理性的高度。认为领导要追求精英的境界和平民的生活,既是学习者、思想者,又是工作者、生活者。提出要勤政不要忙政,凡事不必事必躬亲,要学会知人善任。

可以说,生活的激情和执着的思考,凝结在书中汇聚成感人肺腑、意味深长的无数言论,真实地表现出他的视野与眼界,同时使其对一些具体或局部的事物进行思考体量时,能够新见迭出,新解不断。

成语高瞻远瞩:瞻:视,望;瞩:注视。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如:汉·王充《论衡·别通篇》:“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又如:他们的切身的问题,也使他们无暇去高瞻远瞩的去关心与分析世界问题。——老舍《四世同堂》七十三

成语思而不学则殆: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思:思考。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就会使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如:《论语·为政》:“学而不轴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天鉴读后感_1318字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处送来了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的新作《天鉴》。因为是教育界的同行,以为都是论述教育的文章,所以接到书以后就读起来。读完以后才知道,罗崇敏真正做教育厅长的时间并不长,而他的经历却很丰富,从工人到干部,从一般干部到州委书记,从地方行政干部到学校、教育厅的领导。所以他的新作并非只是讲教育的,而是涉及治国理政、哲思启智、养身正家、教真育爱,以至于美学、医学等话题,内容极其丰富。他是从个人从事的事业出发,通过读书学习,悟出“盛天下之理,鉴世间之事”的种种道理,把自己的心得记录下来。整本书无长篇大论,都是语录式的心得体会。因此读起来并不枯燥,而是有如二三位朋友坐在茶座边,轻松愉快地谈人生哲理,论天下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关心世事,而教育是立国立民之本,教育要培养立国立民的人才。《大学》中说:“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然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罗崇敏的《天鉴》似乎也是循着这条路线走过来的。《天鉴》全书共七章三百三十八篇。第一章就是讲治国理政,这是他在做地方工作时结合实际而读书、学习、思考的心得体会;第二章讲哲理启智,这是他对世界观、人生观的人生体念;第四章讲养身正家,这就讲到为了治国理政,必须修身齐家,提高个人的修养;第五章讲教真育爱,就谈到了他现在的本职工作,如何教书育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是古代封建社会儒者为统治君王开出的治国处方,但它一直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所秉持的人生追求。用现代的内涵来解释它,仍然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须遵循的路径,只有全国公民的修养提高了,家庭和谐了,国家才能强盛,社会才能和谐。

《天鉴》第五章是专门谈教育的,对教育本质、教育制度、教育结构、教育改革等各个方面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特别是他论述了教育要处理好七大关系,即: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的关系;正确处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关系;正确处理教育适应、依靠、引领的关系;正确处理公平、竞争、效率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正确处理基础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管理环境建设的关系。这都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解决的几个核心问题。在处理这些关系中他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还提倡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三生教育”,这也很具有理论意义。如果真能实现这“三生教育”,我国教育就能克服种种弊端,回归教育本真。

总之,《天鉴》这部书是作者多年来在从政、从教、读书学习过程的生活体念和人生感悟。虽然有些提法可能会见仁见智,但可以看出,罗崇敏30多年来不只是简单地履行自己的职务,而是用心做事,用心读书,用心思考,用心领悟(这里的“心”字要用重音来读),才能有这样的体念和感悟。同时它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无论做什么事,担任什么职务,都要不断学习,才能领悟人生,才能明理达情。但愿我们的官员都能向罗崇敏厅长学习。

成语见仁见智:见仁见智[jiàn rén jiàn zhì],意指对同一件事,每个人看法各异。语本《易经·系辞上》。[源]《易经·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典故]《易经》相传由伏羲制卦,文王作系辞,孔子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经》的内容,最早只是记大自然、气象、天文等变化,供古代帝王施政参考之用,一般百姓则用为占卜吉凶。直到孔子为《易经》作传,才赋予它哲理上的意义,成为儒家的重要典籍。《易经》的内容充满神秘的色彩,理念幽微莫测,由宇宙运行乃至人事生灭,都有极精辟的见解。在所引典源《易经·系辞上》中,解释了生成天地万物的“道”,说︰“阴阳的相反相生,生成了宇宙万物,这就是道。承继阴阳之道而生成万物的就是善,而成就万物的就是天命之性,也就是仁义道德。有仁德的人见到此道,就认为是仁;有智慧的人体会此道,就认为是智。百姓虽然日常受用此道,却不知晓。因此君子之道虽然涵盖万有,知道的人却很少啊!”後来“见仁见智”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对同一件事,每个人看法各异。

成语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指事物矛盾的两个对立面;道:事物发展的规律。既有阴,又有阳,这就是道,即事物发展的规律。如:《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天鉴读后感_1592字

《天鉴》是一部百科全书,涉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蕴含人道、天道、教道、家道、学道、医道、义道等等,记录了作者罗崇敏对修身、做人、理政等方方面面的学习心得、生活体验和履职感悟,体现了一个官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充分表达了他对至真、至善、至美的认识和追求。这种好学力行,勇于探索的的精神难能可贵,令人惊叹,令人折服。

从《天鉴》这本书可以略窥作者的人生。他以读书为乐,以思考为友,以实践为师,以创新为伴,善于学习,勇于探索,勤于积累,敢于超越,展现了作者深邃的眼光、独特的思维、理性的批判精神,体现了他唯真、唯实、唯勤、唯和、唯廉的价值追求。如他认为,知识的宽度、厚度和精度决定人的成熟度,要比别人多一些优势就要学得更快、更多、更好,比别人情绪调整得更快、更好、更适应。我们也应该像他那样,把读书看作是自己的一种生活,将学习工作化,生活化,将工作学习化,将生活学习化。

他是精神高贵者,得到了精神的滋养,因为他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法国17世纪最具天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帕斯卡尔有言:“我们人类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或许罗崇敏是受到了帕斯卡尔的启发,在自己的人生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探索。他以一颗谦虚的心,向同事学习,向领导学习,向实践学习,打开了知识之源,走上了通往启悟、责任和快乐的道路。

我们应该向罗崇敏学习,学习他这种高贵的精神,学习他好学力行,勇于探索的精神,学习他思考,思考,再思考的习惯。李嘉诚曾鼓励学子们说,“当你们走出校园,踏进人生这真正的大学堂,请坚守常思考、常反思的守则。”这句话我们或许不明白,但是,我想我应当牢记在心,并在以后的人道路中不断的体会,感悟。因为我们的人生之路才刚刚开始,要想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我们应当谨记,迈向成功要通过层层的考验和磨砺。而我们又当如何面对这些接踵而至的考验和磨砺呢?唯有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才能从中获取生活的智慧,实践的乐趣,才能在考验中成长,在磨砺中成才。

而且,思考具有更大的意义。帕斯卡尔云,“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他在道出人生悲哀的同时,却指出了实现人生价值、获得“永生”的不二法门。这就是思考。只有思考才可以获得系统的思想,让人实现更辉煌的人生价值,才能让人得以“永生”。思考,是实践自我的价值,是人生意义的标杆,是社会进步的源动力。思考,也正是杰出科学家、中国“两弹一星”工程奠基人钱学森所倡导的“大成教育”理念的内在因素,是他的教育理念“我们有责任去思考”、“教育,更重要的是引导思考”实质内容。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巴尔扎克曾言,“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由此可见,思考的重要。

而我们,做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受过大学的熏陶,受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大学精神的感染,更应当学习罗崇敏好学力行,勇于探索的精神,勤于思考,做一名精神高贵者。罗崇敏的思考不是单单的空想,而是基于学习,立于实践的思考。就像许多人所讲的那样,“读书人如果空有”道“,空有天花乱坠的政治理想,而没有可以起而践行的”策“与”术“,没有”权力“作为它施行的保障,大多只可能成为空想。道与权彼此一拍即合,相辅相成的完美结合,在中国历史上几于凤毛麟角。”罗崇敏就是这“凤毛麟角”,就是好学力行的典范。我们更要学习他这种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的的学习良好习惯。

多读《天鉴》,多感悟罗崇敏,多思考他的优点,多学习他高贵的精神,并复制其于自身,我们就可以穿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迷惘,拥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进而获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这是人生的乐趣所在,也是人生的价值所在。

成语不二法门:不二法门[bù èr fǎ mén],意指佛教用语。不二,不是两个极端;法门,修行入道的门径。“不二法门”指观察事物的道理,要离开相对的两个极端的看法,才能得其实在,所以“不二法门”是指到达绝对真理的方法。语出《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入不二法门品第九》。後用“不二法门”比喻唯一的方法或途径。[源]《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入不二法门品第九》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萨言:“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各随所乐说之。”……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於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典故]不二,不是两个极端,也就是唯一,绝对的。法门,指修行者所从入的门径。不二法门,就是到达绝对真理的方法。在《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叙述众菩萨阐发各自对“入不二法门”的见解,最後大家问文殊师利菩萨的看法,文殊菩萨认为“不二法门”就是不可用言语说明的,无法用意念去体会的,无法问答的。後来文殊菩萨转问维摩诘的意见,维摩诘默然,一句话不说。文殊菩萨看了有所体会地说:“善哉!善哉!原来真正的不二法门是不需要文字语言来形容的。”後来“不二法门”成为一句成语,除佛经原有意思外,经常是用来指唯一的方法或途径。

成语衣带渐宽:指因相思而消瘦,衣服都显得肥大了。如:宋·柳永《蝶恋花》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又如: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宋·苏轼《蝶恋花》词

本文标签: 读后感作文  名著读后感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