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三年级读后感6篇1200字

文教艺术2023-02-06 01:10:13百科知识库

高中三年级读后感6篇1200字

文章包括将饮茶读后感(1188字)、读西游记后感(1163字)、国外名著读后感(1199字)、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235字)、独唱团读后感(1238字)、读《岛》有感(1167字)等1200字左右的高中三年级读后感6篇,供您参阅。

将饮茶读后感_1200字

我今天要推荐的书是杨绛的《将饮茶》。

之前孟老师有说过,我们是时候可以看看杨绛的书了,会有很大收获。在读她的书之前,对她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只知道她是钱锺书的妻子,其它的也没去深入了解。那天孟老师提过后,回去查了查杨绛这个人,后来看了她的几本书,非常喜欢也很佩服她。

《将饮茶》这本书包含了杨绛先生《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和《记钱锺书与<围城>》等作品,相比起她的《我们仨》和《干校六记》等书,这本书里的内容更加私人一些。仅仅才一百七十几页,几乎涵盖了杨绛一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面临不同人生际遇时的态度,以及他们时而平淡,时而有风浪的人生。

这里的茶指的是孟婆茶,喝了今生的事情就全忘了。所以,将饮茶,是在还没有忘记的时候把往事记录下来。杨绛的作品,常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体现高人一等的性情,无论是回忆父亲、还是丈夫,都显得幽默从容,却又有所思。尤其是文革那段,杨绛先生不争也不弃,就像看一个笑话,这种心态是常人无法达到的。

本书中写到杨绛先生的父亲和母亲时,提到他们无话不谈,似乎老朋友一般。过去的、当前的、自己的、亲戚朋友的、可笑的、可恨的、可气的。嘲笑、感慨、自我检讨、总结经验、分析案件。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难得,在现实中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杨绛先生在书中也有写到她的三姑母杨荫榆,说到这个,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之前学过的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纪念刘和珍君》,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曾提到过杨荫榆这位“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名字,因而她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也就成了“反动军阀的帮凶、封建余孽的化身”。然而并不全然是这样,杨绛先生在此书中写到:“我母亲曾说:‘三伯伯其实是贤妻良母。’我父亲只说:‘申官如果嫁了一个好丈夫,她是个贤妻良母。’我觉得父亲下面半句话没说出来。她脱离蒋家的时候还很年轻,尽可以再嫁人。可是据我所见,她挣脱了封建家庭的栓梏,就不屑做什么贤妻良母。她好像忘了自己是女人,对恋爱和结婚全不在念。她跳出家庭,就一心投身社会,指望有所作为。”书中还有一些对她三姑母生平的介绍,让我看到了这位镇压女师大风潮的不受欢迎的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坎坷人生的另一个侧面。同时也震撼到了我。

书中还有很多可探寻的,比如对钱锺书的描写中有写到他的稚钝、痴气,因为好玩,给睡着的杨绛画花脸,帮猫打架等,让我看到了其不同于作家的另外一面。最佩服的是杨绛先生在最后记录中的在文革时期面对种种不平待遇的幽默和对现实的讽刺,那一种直面勇敢的生活态度,对现在的我们也很重要。

我觉得,杨绛先生的文章语言朴实却又隐含生命的重量,其间又穿插着幽默的语言,让人觉得生活本身就是如此。笑中有泪、泪中有光。在现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她是一线光亮,用她的作品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真诚、什么是值得等待的东西。所以读一读她的文章对我们是百利而无一害,希望大家闲时能去读一读这本书。

成语无话不谈:没有不说的话。指彼此之间没有保留。如: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四回:“两个人的名字,我可记不清楚了,单记得一个姓朱的,一个姓赵的,两个人是拜把子的兄弟,非常要好,平日无话不谈。”又如:咱们军中的老人,都是生死一心,在你面前无话不谈。——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五十四章

成语高人一等:比别人高出一个等级。指高过一般人。如:《礼记·檀弓上》:“献子加于人一等矣。”又如:我们只有使自己操练得高人一等,才有战略胜利的可能。——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读西游记后感_1200字

文/小郭

每到假期的时候,电视台放的最多的就是《西游记》,而且像我们这样伴着这部电视剧长大的大孩子们至今仍然百看不厌,于是提出一起看看《西游记》的原著,感受一下原滋原味的西游,其实对我而言也就是三分钟热血,并没有看太多就扔到一边,我猜小郭也是,不过他有天和我说他还读出了许多心得,倒是另小女子醍醐灌顶。听罢觉得很有道理,在此记录讨论一下。

小郭的总体观点是:孙悟空是个好学生,他是千万年天地日月精华孕育,极有灵性,但其修得神通广大的本领与其勤奋好学等优秀品质也是分不开的。例如:

1.孙悟空的学习很有目标。论证如下:须菩提祖师问:你可想学求仙问卜之术?悟空问:似这般可得长生吗?祖师说:不能,悟空学不学;祖师说:看经念佛之术学不学?悟空问:似这般可得长生吗?祖师说:不能;悟空说不学;祖师说:参禅打坐之术学不学?悟空又问:这般也能长生吗?祖师说:不能,悟空不学;祖师问:攀弓踏弩之术学不学?悟空道:似这等也得长生吗?祖师说:不能,悟空不学;

由此对话可以看出,孙悟空学习目的非常明确。不是长生之术不学。

2.孙悟空是个很有忧患意识的人。书中有记:美猴王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坠下泪来,道:“一旦身亡,可不旺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这说明虽然孙悟空和群猴天天吃喝玩乐已经很开心,但是他还是很有忧患意识,想到了终有一天会死。

3.孙悟空是个很有抱负的人。他不是单单是为自己学,而且还是为众人(猴)而学。

4.孙悟空是个有决心的人。为求仙术,悟空跋山涉水,不远万里来到菩提祖师门下,学习长生之术,各种酸甜苦辣非常人所能忍受。

5.孙悟空是个勤于思考的人。祖师只教其口诀,他却能够认真琢磨,参透本源,说明他的学习不只求表面,认真思考,勤于实践,正是应了那句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6.孙悟空是个遵守诺言,不慕虚荣的人。祖师告诉他日后不要说是我的徒弟,他就从未跟人提起。也可以说明除谨遵师命,遵守诺言外,还可以看出他不慕虚荣,从不打着祖师的旗号说招摇撞骗、目中无人说“我爸是李刚”.

7.孙悟空是个懂得感恩的人。祖师说不再见他,他也的确没有再见到祖师,他没能从实际行动上表达对老师传道授业的感激之情,但当他打到人参果树不得不返回祖师处时,发现已人去楼空,悟空眼含热泪地说了句:祖师果然不再见我,如此动情,谁也不能怀疑他对老师的敬仰怀念和感激之情。

8.孙悟空是个懂得学以致用的人。祖师并没教给他长生之术,悟空下地狱改生死簿,上天堂吃蟠桃,在人间偷人参果,这又回到我们前面的问题了,他有抱负,他懂得感恩(他把生死簿上所有猴属的名字都划掉了,蟠桃带到人间给众猴们吃)。

综上所述,孙悟空不失为是一个好学生,他身上的优良品质可为今人所借鉴。

成语招摇撞骗:撞骗:寻机骗人。假借名义,进行蒙骗欺诈。如:《清会典事例·七四八·刑部·吏律职制》:“学臣应用员役,傥有招摇撞骗及受贿传递等弊,提调官不行访拿究治者,亦交部议处。”又如:只是奴才们在外头招摇撞骗,闹出事来,我就耽不起。——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0六回

成语神通广大:神通广大[shén tōng guǎng dà],意指神通,原为佛教用语,指能清楚明白直接看见,知道一切远时、远地各种情况的一种神秘智力。“神通广大”则指广大之神力。语或本《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二·维摩诘经讲经文》。後用“神通广大”形容人的本领、手段高明巧妙。[源]《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二·维摩诘经讲经文》於是庵园会上,敕唤文殊:“劳君暂起於花台,听我今朝敕命。吾为维摩大士,染病毗耶,金粟上人,见眠方丈。……汝今与吾为使,亲往毗耶,诘病本之因由,陈金僊之恳意。……文殊受佛告敕,起立花台,整百宝之头冠,动八珍之璎珞。香风飒飒,摇玉佩以珊珊;瑞色氤氲,惹珠衣而沥沥。适蒙慈悲圣主,会上宣扬;大觉牟尼,筵中告语。千般赞叹,何以胜当,百种谈论,实斯悚惕。世尊遣教为使,往问维摩,彼上之人,难为酬对。况文殊虽居菩萨之位,理未通和,於佛会之中,言出非众。世尊敕交为使,不敢推辞。衔佛命而多恐不任,仗圣力而必应去得。伏以维摩居士,具四般之才辩,告以难偕;现广大之神通,卤莽不易。深达实相,善契诸佛之心;无滞词峰,法式菩萨之语。总持秘密,无不通和,上中下类之音,悉皆尽会。今我若自往问,实愧不任,须仗圣威,然乃去得。由是文殊受敕,大众忻然。庵园草草尽商量,随从文殊过丈室。[典故]“神通广大”之“神通”原为佛教用语,指一种特殊的神秘智力。变化莫测谓之“神”,无拘无碍谓之“通”,合“神通”二字即为莫测高深,又可为所欲为,了无滞碍的神力。在《敦煌变文集》收录的〈维摩诘经讲经文〉中便有“广大之神通”一语。维摩诘为胡语的音译,意译则为“净名”、“无垢称”,也就是洁净、无污染的意思。维摩诘居士是在家修行者,好以“示疾”方式传道,也就是显现病貌,借机教化前来问疾的众生。经文记载,有一次维摩诘病了,佛陀欲派遣弟子前去问候,众弟子知道前去探病不免会有一番佛法上的论辩,也知道维摩诘神通机智、辩才无碍,自己一定毫无招架之力,所以舍利佛、迦叶等五百弟子,竟无一人愿意接受这个任务。佛陀於是询问文殊菩萨,文殊谦称纵然知道维摩诘居士“具四般之才辩”、“现广大之神通”,但“世尊敕交为使,不敢推辞”。意思是说:我知道维摩诘居士具四无碍辩,可以圆融无滞、智慧无碍地论说佛法,更有着莫测高深、广大神通的神秘智力,但既然佛陀世尊托付予我,我还是应该顺承意旨,前去探问。事实上这是文殊菩萨的自谦之语,他的智慧不在维摩诘下,所以大家预期两人间的对谈将是十分精采,便纷纷请求随行。於是文殊菩萨领了一大批人,浩浩荡荡地前去探病。两人见面後也果然互斗机锋,展示了一场精采的论辩。“神通广大”这句成语,或即由“广大之神通”一语演变而出,但後来不专为佛教用语,泛用於形容人的本领、手段高明巧妙。

国外名著读后感_1200字

世界上有种神奇的力量,那就是爱。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因为有了爱世界才会更美好。而父母对我们的爱尤为重要。

《傅雷家书》是我最为欣赏的一本书。傅雷写给儿子的不仅仅是家书,而是一个个人生哲理。他对傅聪的人生之路起了很大的作用。傅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懂得了爱,以实际行动回报了父母,这使我非常的感动。

这本书主要是傅雷告诉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搞艺术,以及如何对待生活等问题。他叫儿子要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在生活上,傅雷也对儿子积极的引导。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而且他敢于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他无疑是儿子的良师益友。

当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太大或者父母对孩子溺爱时都会产生一种对孩子成长不利的因素,只有想傅雷那样积极与孩子沟通,及时发现问题,找出问题,才能成为一名理智父母。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者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的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大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这是傅雷在给儿子家书中的一段话。在《傅雷家书》中我看到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教诲,字里行间,流露出傅雷对傅聪强烈的父爱。这种爱使人震撼,使我对傅雷爱子教子的精神所深深打动。

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对儿子亲切关爱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他用音乐译注和儿子沟通交流,他把对祖国的发胀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同样流露给学生,傅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精力,在对祖国社会人类尽自己的责任。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抓紧时间”,“最是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和性情”。我觉得就是我们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说道这里,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然不是像傅雷那样的伟人但是他们给我的爱却并不比傅雷给傅聪的爱要少,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为我考虑,他们虽然不能讲出许许多多为人处事的大道理来,但是,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

父爱如山,雄伟壮观,母爱如水,柔情万里。我们应当理解父母并加强自身素质,逐步与父母建立友好关系,让他们理解你,做一个称职的孩子。

书中时时给人深刻的教诲,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不仅如此,从书中我还感到家长的用心良苦和他们给予我们的崇高的爱,正如傅雷在书中对儿子说:“孩子,我从里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必你从我这得到的少。尤其是最近三年,你不知我对人生多增了几分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会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所以《傅雷家书》拉近了父母与我们的距离,让我们互相理解,互相体谅,亲情溢于言表,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和启迪。

成语许许多多:很多数量的人或物。如: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要完成这个基本任务,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做。”又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二章:“当然,许许多多的所见所识他都还不能全部理解。”

成语用心良苦:用心:认真思考;良:很。很费心思地反复思考。如:清·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尝读时髦所撰,惜其惨淡经营,用心良苦。”又如:不能不说他们的‘用心良苦’,然而事实告诉我们,这样枝枝节节,一手一足的办法,何时才能有成效! ——王统照《青纱帐》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_1200字

可惜,除了贬低外,阿米尔还选择了逃避。因无法面对哈桑,他栽赃哈桑偷了他的钱财和手表,而终于导致哈桑离开他的家。

但他越贬低、越逃避,他的歉疚感就越重。因为这歉疚感不在别处,恰恰在他心中。

所以,他最后又回到喀布尔,要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救出阿富汗。

所以,当阿塞夫将他打得死去活来时,他哈哈大笑。

这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是罪人,因而渴望被惩罚。他曾渴望被哈桑惩罚,但哈桑只会继续付出,而不会表达愤怒。但他终于在阿塞夫这里得到他渴望已久的惩罚。于是,当肋骨一根接一根被阿塞夫打断时,当上唇被打裂,其位置和哈桑的兔唇一样时,他心里畅快至极,并感慨:

我体无完肤,但心病已愈。终于痊愈了,我大笑。

回到巴基斯坦后,阿米尔终于令索拉博放下疑虑,答应和他去美国,而阿米尔说"我保证".

但是,当发现困难重重后,阿米尔一时忘记了"我保证"这句话,想劝索拉博留在巴基斯坦的孤儿院一段时间,这时他忘了,进入孤儿院后的那段历史是索拉博最不堪回首的日子。

于是,不愿意再重温噩梦的索拉博选择了自杀。此后,尽管被救了回来,但他却陷入了奇特的自闭状态。

命运先使得阿里成为阿米尔父亲的炮灰,命运又使得哈桑成了阿米尔的炮灰,这双重的罪恶加在一起,使得阿米尔终于得以报应。内疚是他的报应,被阿塞夫打成兔唇是他的报应,他的妻子身体没有任何问题却无法怀孕也是报应。

现在,作为轮回的一部分,阿米尔必须去做索拉博的炮灰,他必须以哈桑对待他的态度对待索拉博,才可能使得索拉博一点点地走出自闭,那时才意味着阿米尔的终极获救。

胡塞尼的这部小说对情感的描绘如此深刻而真切,令我不由怀疑,这是一部自传。

这部小说的情感之真实,在我读过的小说中,我感觉只有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和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可以媲美,而《情人》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自传小说,《挪威的森林》则被人怀疑是村上春树的真实经历。

不过,我将《追风筝的人》列为第一流的小说之列,不仅仅是因为它具备"情感的真实",也是因为这部小说的构思非常巧妙。

前面提到,这部小说的高潮一个接一个,不断冲击读者的心灵。但用心的读者会发现,每一个高潮出现之前,作者都已经用隐喻和暗示的手法,预示了这些高潮的出现。

并且,除了出神入化的心理刻画外,小说的情境描写也别具一格,既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又具有鲜明的个人化,仔细阅读的时候,你可以感到好像一直是在以阿米尔的视角在看待这个世界。

此外,胡塞尼的笔触既细腻,又有洞烛人性后而产生的沉混有力感。

令人惊讶的是,这是胡塞尼的处女作。第一部出版的小说便如此优秀,胡塞尼是如何做到了这一点?

除了可能是自传的特殊原因外,在自序中,胡塞尼的一句话还给出了另一个答案——"我向来只为一个读者写作:我自己。"

据我所知,这是第一流的小说家、导演和艺术家的共同特点。譬如日本动画之王宫崎俊便说过有同样意思的话:

我从来不考虑观众。

成语身临其境:临:到;境:境界,地方。亲自到了那个境地。如:《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而曹公已临其境。”又如:及至身临其境,只落得“原来如此”四个大字。——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六十五回

成语原来如此:原来:表示发现真实情况。原来是这样。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六回:“原来如此,倒教我们悬了几日心。”又如: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原来如此!’胡雪岩很欣赏芙蓉的态度。”

独唱团读后感_1200字

真正开始阅读却是当天晚上回到家里蹲大使馆时。文章是第一篇《绿皮火车》。是一片我很喜欢的文章。盲人的作者回忆了从孩提时代到青春期再到少年期的和坐火车有关的经历,最后以睡梦中通过火车到达一些自己从没去过的地方作为尾笔,文学味甚浓,让人久久回味。火车是作者的一个情愫,是贯穿作者一生的难以磨灭的回忆。这种怀旧让我感动。我童年也搭过绿皮火车,当时的火车的车窗是可以向上拉开的,火车飞驰时从外面逃进来的自由的风至今也历历在目。

随后这本书被我带到了办公室,只要有闲暇的时间,当我觉得对着电脑很累时,我就会拿出来接着上次看到的页数尝试继续消化一些内容。第二篇文章是《秋菊男的故事》,标题很美,但内容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作者又是回忆了自己的童年——14年前的事。大概说自己被人骗了,想申诉却无人受理,最后只能通过召集一群死党像小混混一样恐吓了那个骗了自己的人,而其后作者内心又感到很内疚的一个故事。嘛,故事还行,是一片记叙文,但是语言粪青了些,字里行间都能看出作者真正无非是想表达中国人无钱打不起官司这么一个主题。语言比较幼稚,而且很不优美,而且滥用成语,读到最后让我感到有点想吐。

之后,我只会久久尝试推进几页了,但通常都不会超过1篇,因为这些文章真的很乏味。它有点像口香糖,开始嚼的时候津津有味,但越嚼味道越淡,到了最后便变得味同嚼蜡了。

林少华的《为了破碎的鸡蛋》还不错,毕竟文字功底摆在那里。蔡康永的《脏话到底脏在那里》嘛…我不喜欢最后一段,感觉有点像是为了结尾而写结尾的感觉。《摩托日记》……看得出作者是个摩托车迷,里面出现大量摩托车型号,对我来说倍增陌生感,看到一半就没看了。

其实看到这里,大概可以为这些文章作个小结了。写的好的文章也好,写的差的文章也好,除了林少华那一篇之外,其他都有着一个共同的主题——怀旧。我想哪怕继续接着看下去也只能是这样,因为从后面那些写真就能看出些端倪。这些文章都是在缅怀回忆中的一些情愫而已,有人喜欢绿皮火车,有人喜欢摩托车,有人喜欢一群大爷混在一起。仅此而已。再也没有什么真正有思想深度的东西。

我想,能为那些80年以前的人拾回一些回忆,为80年以后的人创造一些回忆,这就是这本书的目的了吧。这样其实也不错。但怎么说也好,心里总觉得有点失落。也许是因为期望太高了吧?打着韩寒旗号的杂志,就算不用怎么宣传都会有很多人踊跃购买的,这就是韩寒2个字的价值。然而这本书让我失望了,至少它对不起“独唱团”这3个字,何为“团”?为什么要“独唱”?难道这仅仅只是比喻一个文学的小圈子,让很多人来纷纷怀念自己青春期一些好玩的回忆而已?

其实,整本书我最喜欢的是卷首韩寒的那一段:“写作者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让作品不像现实那样到处遗憾,阅读者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用眼睛摸一摸自己的理想。世界是这样的现实,但我们都拥有处置自己的权利,愿这个东西化为蛀纸的时候,你还能回忆起自己当年冒险的历程。”是啊,本来这就是一本冒险回忆录罢了,是我想的太深奥。

成语对不起:表示抱歉的客套话。如:曾朴《孽海花》第30回:“明明雯青为自己而死,自己实在对不起雯青,人非木石,岂能漠然!”又如:对不起,我关上窗子,你不反对吧?。

成语字里行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如:南朝梁·简文帝《答新渝侯和诗书》:“垂示三首,风云吐于行间,珠玉生于字里。”又如:老弟上的条陈,第一要不拘成格,字里行间,略带些古文气息,方能中肯。——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二回

读《岛》有感_1200字

暑假赋闲在家,除了书画涂鸦,就是读闲书。《岛》是英国著名作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长篇处女作,作为一本风靡全球的畅销书,跌宕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让我昨夜迫不及待地熬夜读完了大结局。读完之后我唏嘘不已,意犹未尽。

一个身世之谜引发了一个过往的融合了爱恨纠葛的凄凉故事。在希腊的一座叫斯皮纳龙格的小岛,围绕麻风病展开的家族故事如剥洋葱一样地层层展开,充满悲情和悬疑的故事情节紧紧地揪着我的一颗原本易感的心。

当年,谈虎色变的麻风病让一些人的生活被毁又被重建。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裕,所有的麻风病患者都是被判了死刑的一群人。大量的麻风病感染者被强制送到斯皮纳龙格岛隔离。他们不仅要忍受病体折磨,更要命的是,从此永远与自己的亲人朋友隔离到孤岛上,孤独地等待不期将至的死亡,还要备受对麻风病这种所谓“污秽”之病曲解的精神折磨。是消极地等待死亡降临,还是积极地重建自己的生活,过好当下呢?我所看到的是在那样一个“污秽荒凉”的不祥之地,也开出了灿烂的鲜花。在最悲凉的故事情节里,我始终能读到希望。

伊莲妮和她的二女儿玛丽莲,在同一个家庭里出现的两个很不幸的麻风病患者,在不同的时间被隔离上岛。她们都那么年轻、美丽、善良,又都那么勇敢坚强地面对了原本她们自己都以为无法面对的岛上隔离生活,令人心生敬意。母亲伊莲妮最终不幸地病死在岛上,女儿玛利亚则最后幸运地治愈离开了孤岛,她们对生活的重建和始终的热爱深深打动了我的心。

在一个家族传奇的故事里,我又读到了爱情被毁又重生希望的那份揪心和宽慰。《岛》里讲述的半个世纪的家族传奇故事让我想起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两者有些类似又有所不同。《岛》里面,同样的父母养育出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漂亮女儿。

在大女儿安娜身上,我看到了诸如懒惰、自私、贪婪、缺乏自控、性格跋扈等人性的弱点,而在二女儿玛利亚身上我却仿佛看到了圣母玛利亚的光辉,她善良、孝顺、勤劳、充满母爱、包容,对爱情质朴纯洁。大女儿安娜美丽迷人,心想事成地嫁入豪门,爱情得意,生活富足,绝对是个生活的幸运儿,结果却因为自己的贪婪、纵欲和不懂得珍惜自己的所有,最后让自己死于非命。

生得同样美丽的二女儿玛利亚却命运多舛,在即将与自己心爱的未婚夫完婚开始美丽幸福生活时,却晴天霹雳般痛苦地发现自己得了麻风病,被迫被隔离送往孤岛。她的不幸真是让人揪心不已,有一种把美好血淋淋地生生撕裂开给人看的痛楚。好在,好人终有好报。善良、纯洁、坚强的玛利亚在孤岛的隔离生活让她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真爱,最后幸福地收获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真爱,让我颇感宽慰。

《岛》的故事沉重而忧伤,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悲凉和无常,但也让我们始终看到那希望之光在闪耀。《岛》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不管有多少不可预测的事情发生,善待自己和身边人,把当下过好就是对生命最好的报答

成语引人入胜:引人入胜[yǐn rén rù shèng],意指引领人进入美丽玄妙的境地。语出晋·郭澄之《郭子》。[源]晋·郭澄之《郭子》(据《北堂书钞·卷一四八·酒食部》引)王佛大叹曰:“三日不饮酒,觉行神不复和亲也。酒自引人入胜地耳。” 另可参考: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典故]魏晋时代是政治上的黑暗期。东汉末年,政治腐败黑暗,各方豪强据地相争,社会遭到严重的摧残。到了三国魏正始年间,司马氏与曹魏的争权,再度形成一个恐怖的政治局面,士族名士无可避免的陷入这场斗争当中。身处如此黑暗的政治环境,每个人都有死生无常、祸福难测的无力感,导致了一种消极遁世的生命态度,於是纵情於酒池,用酩酊大醉换取短暂的逃避。王佛大,即王忱,亦为东晋名士之一。据《晋书·卷七五·王湛列传》中所载,王忱在二十岁左右名声就已经很大,他的舅舅范宁曾称赞他说:“风流隽望,真後来之秀。”他亦自负不凡,恃气傲物,性格放任旷达而不拘小节。但也正因他的不凡,更能体认到乱世中的无奈,所以与当时其他许多名士一样,也是极好饮酒,常常一连醉个数月,有时还会光着身子在街上游荡。晋·郭澄之《郭子》记王忱言:“三日不饮酒,觉行神不复和亲也。”也就是说,若有三天没喝酒,就觉得形骸不受心神的控制,他必须藉着酒才能把自己引领到一种玄妙的境地,喝得烂醉时反而能得到物我两忘的解放,才能忘却所有的不满,抛掉形骸的束缚,真正任心性所为而放纵不羁,故又云:“酒自引人入胜地耳。”後来“引人入胜”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指引领人进入美丽玄妙的境地……

成语不拘小节:拘:拘泥。不为小事所约束。多指不注意生活小事。如:《后汉书·虞延传》:“性敦朴,不拘小节。”又如:此人廓达之才,不拘小节。——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