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读后感优秀作文5篇2000字

文教艺术2023-02-06 00:58:42百科知识库

高二读后感优秀作文5篇2000字

本文包含读《前世今生》有感(2038字)、《西游记》读后感(2053字)、蒹葭读后感(2014字)、莫言红树林读后感(2039字)、《少有人走过的路》读后感(2025字)等2000字左右的高二读后感优秀作文5篇,供您参阅。

读《前世今生》有感_2000字

文/张明明

看《前世今生》这本书,有种新奇而又亲切的感觉。以前每每遇到关于生命轮回的文章或视频,总能拨到心底的那根弦,有种莫名的感觉。尤其在看完这本书,更加激发了我对自己的前世的好奇和遐想。读凯瑟琳催眠状态下道出的语言整理成的文字,有时涕泪连连,有时感同身受,有时醍醐灌顶,有时思绪万千。读着她的经历,我也浮想联翩,跟随直觉去追寻曾经的足迹。

跟着凯瑟琳催眠状态下穿梭在一世又一世的轮回里,梳理着里面的一些关系,发现:

她某世的女儿,成为今生的侄女;

她某世的父亲,又成了今生的爷爷;

她某世的父亲,还是今生的父亲;

她某世的母亲,仍是今生的母亲;

她某世的女儿,成为今生的一个好友;

她某世的父亲,成为今生的一个朋友;

某世里割断她喉咙的敌人,成了她今生的一个情人。

…………

魏斯医生指出:“很多研究宣称,一群灵魂会一次又一次地降生在一起,以许多世的时间清偿彼此的相欠。”

所以,我在想,我身边的亲人、朋友、帮助过我的人、伤害过我的人,乃至梦中的众生,应该也是与我有甚深的缘分,也是为了偿还彼此的债务或恩怨而相遇的吧。这或许就是人们口中常常说的“缘分”吧。

我想,除了偿还彼此的债务或恩怨,有些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因为在死亡后、下一世轮回前的“中间状态”中的凯瑟琳还透露,魏斯医生的父亲和儿子也在那里,并告诉他“你儿子的心脏不好,是反过来长的,像鸡心。他因非常爱你而为你做出重大牺牲。他的灵魂是很进化的……他的死偿了父母的债。同时他想让你知道,医药只能做到这个地步,它的范围是很有限的。”这是魏斯医生的第一个儿子,确实仅活了23天就夭折了;确实因为先天心脏里有毛病,即便动了重大的心脏手术也没有挽回生命。这让他们难过消沉了好几个月。

孩子真的是来帮助他的,正如魏斯医生所说:“在亚当(他这个儿子)出生的那期间,我正对是否选择精神医疗而举棋不定。我在内科实习期做得十分愉快,又有一个住院医生的空缺等着我。亚当的意外使我坚定选择心理治疗做终身职业。因为现代医学以其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竟不能挽回一个小婴儿的生命,令我愤慨。”

看到这里,我又回忆起我儿子2017年12月11日在泰安儿童医院住进重症监护室的情形。当决定要把他放进去的时候,我的直觉告诉我:他没事,他不需要住进去。可是眼前所看到的化验报告显示:他确实必须住进去。有股无形的力量非要推着我把他送进去。我的心如刀割,就像凯瑟琳在那一世在洪水中救她孩子的心情,整整难过了两三个小时。

因为当时已经接触金刚智慧,所以在这段时间里,我向好友冀谦求助,诉说了此刻的心情和感悟。我说我总觉得孩子是为了帮我才生病的。他一语点醒我,说这是我内心镜像的呈现,一切人所遇到的一切境缘都是他内心的呈现,我一定也有这方面的种子。如果我能去负起100%的责任,一切就都会过去。并看了他给我发的文章《所遇一切不如意的人事皆为自身业障从记忆中的播放》。

说来也怪,我在重症监护室外楼道里的信号很差,几乎微信接收不到信息也发送不出去,得跑到很远的窗边才可以。而他给我发的那个文章很顺利就收到了,让我很意外。不管怎么样,那文章就像救命稻草一般,我很快看完,反复思考我的相关种子在哪里,我需要负责的地方在哪里。

直觉告诉我,我之前忽视健康因素太厉害了,饮食不健康,作息时间不健康,我对自己的健康不关注,也不关注家人的健康,所以儿子就以他的生病来提醒我。再加上玉霞姐、田华姐对我的帮助,为我放生,然后启发我祈祷获取菩萨和上师的加持,然后我就在窗前不停地虔诚祈祷。

也就在那时,第一次我理解了为什么《地藏经》里把人间形容为“火宅”,就是因为生活在其间的人们痛苦万分;第一次理解了地藏菩萨为何立弘愿,理解了他“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伟大决心;第一次理解了人生无常,无常大鬼不期而至,修行如此重要;第一次理解了何为真正的菩提心,心甘情愿地把所有的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不仅仅为了自己的儿子。

另外,我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不断地在医院做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都很真诚、尽心努力地做。那几天里,我所做的好事比出生以来的三十多年都多。单是放生就一次性放了五千元。这对于一直收入不高、生活简朴、一毛不拔的我来说,的确不是个小数目。(其实本来想放生一万元的,但考虑到家人,最后放生五千元)

第二天,儿子开始拉肚子。我知道这是在排毒,是好转反应,所以并没有过多惊慌。到第三天的时候,儿子就出院了。(通常像他这种情况,最少都要7天,全家人跟着担惊受怕,还未必能好。)

这件事也给了我极大的信心。我终于认识到:当人的真诚心发出来,对自己当下的境遇负起百分之百的全责,把自己“豁出去”的时候,感应真的是会快速的现前!古人说的“至诚感通”是真实不虚的!

所以,在儿子进重症监护室时,我就觉得孩子来到我身边一定有他的目的和意义,必定是让我从中领悟到些什么。

成语救命稻草:借以活命的稻草。指人在困境时希望抓住借以活命的微小的东西。如:王朔《永失我爱》:“我可知道人抓住救命稻草是什么手劲儿了。”又如:当初心里想得和现在不一样,在当初那可是救命稻草。——余华《活着》

成语醍醐灌顶: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如:唐·顾况《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又如:王生闻得,满心欢喜,却似醍醐灌顶,甘露洒心,病体已减去六七分了。——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西游记》读后感_2000字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亦不例外。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确如此。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而作者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态度也颇可玩味,在《西游记》中,简直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至于昏聩无能的玉皇大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则不是昏君就是暴君。玉皇大帝手下十万天兵天将,竟然抵不过孙猴子一条金箍棒,而让真正的贤才去当不入流的马夫,其统治之昏暗,虚弱,不言而喻。如来佛祖所创佛教,僧人自然不能以钱财所迷,可是佛祖竟然默许手下人收取贿赂,而《西游记》一路上妖魔鬼怪,多与神佛有瓜葛,如青牛精是太上老君坐骑,金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童子,狮驼岭三魔王均与文殊,普贤菩萨甚至如来佛祖有关系,这反映封建社会官官相护的黑暗情景。

对这些形象的刻画,即使是信手拈来,也无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人性,神性和猴性三重特点。大英雄的不凡气度,对师父师弟有情有义,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是为人性,毛脸雷公嘴,山大王则是猴性,而七十二变,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则是神性。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一个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这就是孙悟空,一个光彩夺目的神话英雄。大闹天宫的桀骜不驯,与西天取经相比似乎改变许多,其实悟空的个性仍然没有变,比如在骗取妖怪的二件宝物,让玉帝派人装天,威胁道:“若不从,即上灵霄宝殿动起刀兵。”在得知妖怪是观世音菩萨所派,咒她“活该一世无夫”,对如来佛祖更是以“妖精的外甥称呼”,孙悟空,这么一个不“听话”,不为强势屈服的硬汉子,跃然纸上。

说到猪八戒,他的本事比孙悟空可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这个形象同样刻画得非常好。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形象,他憨厚老实,有力气,也敢与妖魔作斗争,是孙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满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难,常常要打退堂鼓,心里老想着高老庄的媳妇;他有时爱撒个谎,可笨嘴拙腮的又说不圆;他还时不时地挑拨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他甚至还藏了点私房钱,塞在耳朵里。他的毛病实在多,这正是小私有者的恶习。作者对猪八戒缺点的批评是很严厉的,但又是善意的,毕竟他在西天一路上披荆斩棘,当开路先锋,不辞辛苦污臭,所以他并不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们并不厌恶猪八戒,相反却感到十分真实可爱。特别是他的很多小聪明比孙行者强,这也是孙行者做梦也不想不到他认为的呆子居然是这么一个“阴险”“狡诈”的家伙,行者化缘的斋饭,八戒吃的最多,行者打败妖怪,八戒捡便宜,没事挑拨唐僧念紧箍咒“制裁”一下行者,可是在唐僧眼中,他还是一个老实人,是个好徒弟,这也是行者的聪明不如猪八戒的地方。但猪八戒还是一个好人,没有害人之心,并且终于坚持到最后的胜利。写一个弱点很多的人能讨人喜欢,让人记住,是很不容易的。

沙僧的形象写得也不错,但比起孙悟空、猪八戒来,则要逊色得多。沙僧更是缺少鲜明的性格特点,这不能不说是《西游记》的缺憾。尽管如此,他仍是不可或缺的配角,当孙行者和猪八戒闹矛盾的时候,须由他出来劝说调解,两位师兄外出时,由他陪伴师傅。如果没有这一个徒弟,唐僧就危险了,经也取不成。

《西游记》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中国,乃至亚洲部分地区西游记家喻户晓,其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为人熟悉。几百年以来,西游记被改编成了各种地方戏曲,及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漫画,版本繁多。在日本等亚洲国家也出现了以孙悟空为主角的文艺作品。关于西游记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明朝的吴承恩。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文学巨著!

成语跃然纸上:活跃地呈现在纸上。形容文学作品叙述描写真实生动。如:清·薛雪《一瓢诗话》三三:“如此体会,则诗神诗旨,跃然纸上。”又如:虽然象通不通似的,但是对于抗日救国的热烈和对于我们被捕的义愤,也已跃然纸上。——邹韬奋《经历·同情和厚意》

成语了不起:极好或令人钦佩的,不平凡,优点突出。如: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七回:“本县看她处心行事,竟是一个了不起的大豪杰,断不肯等闲失身。”又如: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大人物。

蒹葭读后感_2000字

前几天上语文课学习了《蒹葭》一文,我深深的被诗中那幽远又凄凉的情绪所吸引,并且产生了一些感触。《蒹葭》是《诗经》中三百篇中的名篇,其传唱非常的广泛。诗全文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曦。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人用极为简短的几句话,向人们描绘了一副意境极美且缠绵悱恻的感情。诗中的寥寥数语将金秋时季,河水之中蒹葭苍苍,河岸之上白露成霜,萧瑟秋风的吹过使茫茫的秋水之上烟波万状,空中雾气迷蒙,远方弯曲的河中小洲旁有位伊人在远处处伫立。虽一水间隔,河道阻碍,伊人诗中可望而不可及,但有一位痴情的男子,却不顾艰难险阻与漫漫长路,苦苦追寻那位佳人。他为佳人的美好所沉醉而徘徊踌躇,但内心中追寻不到的痛苦却不可言喻。每当他伤心欲绝即将放弃之时,伊人的身影又不断的在眼前闪现,时远时近,时隐时现,闪烁不定,使这位追求者欲找无方,欲罢不能。于是满腔情思溢于文字之间。此诗读来令人觉着情调凄凉,悲痛哀婉,意蕴无穷。

《蒹葭》的采用了起兴的写作手法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对诗中所抒写的执着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这种手法使此诗具有了十分突显的意境美和朦胧美。

意境美在于诗人营造了多重的意境,这几重意境相互交织,重叠,构成了绚烂无比的世界。第一重,诗人为追求伊人的如痴如醉,与苍苍的蒹葭,烟雾迷离的景色交融为一体。仿佛这迷茫的烟水晨雾就是此时诗人的梦幻化而成,情景交融,难分难解。第二重,诗人追求伊人的绵绵情意与伊人仿佛还在,但寻觅是却之无踪影,这种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的境界浑然为一。如果不是仿佛还在,则诗人不会不断追求,也正因为若隐若现,总有一个模糊的影子在眼前闪烁,才不断牵引着诗人热烈的情思,不肯作罢。第三重,诗人左右求索的迫切焦急心情与“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浑然为一。“溯洄”、“溯游”二词的连续出现,表现了追求者心情的焦急。而此种焦急之情与可望而不可即,可见而不可求的境况相辅相成。

朦胧美是可意会但难以言传的朦胧含蓄的美,在此诗中诗人未平铺直叙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景物中苍苍的蒹葭、茫茫的秋水来烘托寂寥、感伤的气氛,借此抒发自己失望惆怅的心情。诗中也从未写自己的信念,却从“道阻且长”还要“溯游从之”看出了诗人苦苦追求的决心。诗中许多意象都具有朦胧美。首先,“秋水”这一在诗中出现的重要的意象其本身就是朦胧凄迷的。再者,“伊人”也是一个朦胧不清的意象,其高洁令人心驰神往的美,在诗文中并没有描写,是从追求者那炽热执着的感情、通过清露秋水的烘托出来的。

在诗中诗人对伊人的一厢情深使得诗人不断追寻伊人,逆流而上,从此处而看诗人具有百折不饶和坚持到底的精神。从《蒹葭》引申到现实中,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需要坚持。贵在坚持的道理并不难懂,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志学习科学文化、钻研理论,开始时决心很大,订了计划,列出了攻读的书目和研究专题,可一碰到困难、挫折,就灰心动摇起来,往往半途而废。原因就是缺乏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任何事业的成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挫折和障碍,有时还难免会遭到失败。关键就在于要知难而进,不因失败而灰心、失望。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过:“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拔地工作,以全副的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有了这种“不避艰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获得真知。如果我们遇到了困难就退缩,那么,我们始终会败给自己。就算能力秀有的地方比较的难,可是我们也不要认输,只要坚持总会成功的。只要我们全身心的做一件事,相信这件事就会变得简单。没有谁的人生总会是一帆风顺的,但要看每个人是如何面对这些困难,有的人选择接受现实,而有的人却选择了逃避,智者会选择前者,把失败当成垫脚石踩在脚下,踩着它一步步走向成功。然而,坚持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有太多太多坚持的人,依旧到不了成功的彼岸。就比如,有的人跑100米需要30秒,所有人都在嘲笑他。可是当别人知道他曾经跑100米需要35秒时我们才发现,虽然他没有成功,但他并不是一无所获,至少他取得了进步。这在某种程度上依旧算是“成功”。于是,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中我们都不可以轻言放弃,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我们付出了心血,花费了时间,真真正正的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收获,会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坚持过,才有可能推开成功的大门。成功贵在坚持。

读完《蒹葭》,心中感触颇多,不仅为诗中重重叠叠的美感所陶醉更为诗人为追寻美丽的坚持与执着感动。于是将心中所想与所得叙述出来,日后便会时时刻刻将坚持二字铭记在心。

成语若即若离:若:好像;即:接近。好像接近,又好象不接近。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如: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后生在后边跟随,若即若离,并不言语。”又如:他的书虽然和《了凡纲鉴》也有些相合,但大段又很不相同,若即若离,令人不知道讲起来应该怎样拉在一处。——鲁迅《彷徨·高老夫子》

成语平铺直叙:铺:铺陈;叙:叙述。说话或写文章不加修饰,没有起伏,重点不突出。如:清·钱谦益《初学集》卷八十三:“吾读子瞻《司马温公行状》之类,平铺直序(叙),以为古今未有此体。”又如:这篇小说尽管大都是平铺直叙,但读起来却令人潸然泪下。

莫言红树林读后感_2000字

莫言将他小说的触角,离开了高密东北乡,来到了南国北海。

有人说,莫言是在北海呆了四个月后,亲身体验了养殖珍珠的过程,亲眼见到了泣血的红树林,才写出了这篇不伦不类的《红树林》。

有人说,小说取名于红树林,是因为林岚和马叔的父辈是在海边的红树林与日寇展开殊死抗争的。但我觉得,小说的名改为“泣珍珠”更为贴切,因为文中的三代人,都与珍珠有着不解之缘。

第一代:男主人公马叔的父亲马刚,因拳打秦书记被下放到红树林烈士陵园后,与被贬回家乡劳动改造的水产学院熊仁教授,以及与陈珍珠的祖父陈大官,共同开办了中国第一个珍珠养殖场。

第二代:女主人公林岚,爱珠如命,与珍珠结下了不解之缘。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她生是珍珠故乡人;她的化妆品,是珍珠护肤霜;她的生日礼物,是珍珠项链、珍珠虎和珍珠衫;她的催眠剂,是口含珍珠安然入睡;她的两年知青生活,是在红树林珍珠场;她的一次受贿,是用一百元“买”来用999颗樱桃大小的珍珠串成的珠巾;她的一次贪欲,是昧掉了小海几乎用生命换来的那颗鸽子蛋大的黑珍珠;她的一大政绩,是首届珍珠节;她的一次情欲,又是在口含了安书记送的那颗粉红珍珠后激发的,而一切悲剧的开始,都在她的身体变成粉红色之后;她和马叔分手的一半原因,也是她和曲圆圆在台风袭击时为抢救珠场的母贝而被巨浪卷走时,马叔因为下意识舍弃了曲圆圆而救起了她,而不得不娶了曲圆圆腿有残疾的姐姐;就连她最后的自杀,也是吞食了半升的珍珠。

第三代:陈珍珠,这个名字中带有珍珠的女孩儿,本身就是一颗璀璨的珍珠。她的曾祖父,是中国发明珍珠人工养殖的第一人;她的家,在红树林珍珠场旁;她和恋人大同、弟弟小海,以养殖珍珠为生;她在大虎开办的珍珠公司工作;她的美丽,恰似那颗鸽子蛋大的黑珍珠;她成为首届珍珠节的形象大使——珍珠小姐,她高达十米的画像在珍珠广场,以她为原型的珠娘雕像在紧张的塑造;她的美丽,让大虎为之动容,也引来了之后的事端;她为了偿债冒死采珠差点儿葬身鱼腹;她被玷污后,又是去万奶奶那里寻求了珍珠仙子的解脱。

林岚与陈珍珠,都有着与珍珠类似的命运。当珠贝被沙子或其他异物侵入身体,它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死去,要么活着,活着就要分泌珍珠质,包裹起异物,形成了珍珠。正如莫言所言,珍珠是月光的魂魄,是凝固了的月光。珠贝痛苦的自救过程就是孕育珍珠的过程,世界上多少美好的事物,都是痛苦的结晶。

林岚,那个年少时所有男生的女神,将一切美好的词语赋予她都不为过,但这样一个洁白无瑕的身子,以及洁白无瑕的心灵,后来却被命运捉弄。她被秦书记玷污,之后她选择的是美好人性的丧失,选择的是直上青云的快感。林岚人性的变异,实在不是社会动荡、变革的结果,实在是自身人性弱点的必然。如果,她能够不离开马叔;如果,她能够坚持不嫁给秦小强;如果,她能够在秦书记第一次得逞后离开那个家。那么,之后的一切都不会发生。她适应了虚荣、虚伪的生活,她享受着地位、权力带给她的荣耀。再后来,她主动选择欲望的发泄,实在是因为其他已带不给她新的刺激。

陈珍珠,一个美丽的渔家女,超凡脱俗,又不能免俗。她数次的内心挣扎,可以看出她的懦弱与抗争。她不听大同的劝告,招工来到大虎的珍珠公司;她坚持自己的良心,但却慢慢地适应了大虎对他的奉承;她面对大虎的酒后求欢,把持住自己,离开了公司;她为了补偿,嫁给了大同;她认清了大同处女情节的灵魂暴露,又回到了大虎的公司;她气愤于大虎的追问,一怒之下说已经与大同睡了,引来的大虎的愤恨,以及后来的玷污;她受辱后认清了大虎的爱财本性,百般求死不能,后来得到万奶奶的开导;她为偿债进城当三陪小姐,初次坐台便遇到动手动脚的客人,而奋身跳楼;她为伤害林岚的大同求情,找到大虎欲以身相许;她和小海冒死采到黑色宝珠,引发一系列事端;她欲去海南,大虎划破手指,跪地大哭,她竟然被感动;她和大虎结婚,但新婚之夜不许大虎碰她的身子;她后来明白他的丈夫就是昔日强奸她的歹徒,百感交集,爱恨交加,大虎苦苦哀求,她竟然原谅了他;她为珍珠节开幕式领舞,大虎来献花却被马叔逮捕。陈珍珠内心的数次敌我胶着,不是天灾人祸的结果,也有其自身性格的弱点。如果,她能够不离开大同;如果,她能够坚持不嫁给大虎;如果,她能够得知大虎是强奸犯后离开他。那么,之后的一切都不会发生。她逐步适应了大虎带给她的副市长儿媳的荣耀。再后来,她主动原谅了大虎,实在是因为她不想失去这份荣耀。

珍珠,我不知该赞誉你亦或贬抑你。你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你洁白如玉,你光润如华,你璀璨夺目,你自赏孤芳,你令人如醉如痴,你让人屏住呼吸。但,你总归是你,你的内心总有沙尘。你是月光的结晶,也是痛苦的固化。你给人以美好,却独自在月夜中哭泣。

十分不解的是,如果马叔和林岚两小无猜,又怎会被金大川的离间计得逞?如果大虎是那么疯狂得爱着珍珠,又怎会在一次吵架后就和二虎、三虎一起玷污她?

万事皆有因果。人的不幸,不在于命运不公,而在于自甘堕落。

成语自甘堕落:自己甘心思想行为向坏的方向发展。如:巴金《爱的十字架》:“我确实如你所说,是一个好吃懒做自甘堕落的人,是一个神经病的人。”又如:我们不能自甘堕落下去。

成语动手动脚:指男女间不庄重、挑逗一类的举动。也指打人。如: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三十二回:“你这个鸟头陀,好不依本分,却怎地便动手动脚。”又如:那老妈见老爷动手动脚,真实性赖着不起来。——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四回

《少有人走过的路》读后感_2000字

文/梁全美

《少有人走的路》,2018年度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没有之一。

这本书是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的杰作,它在全世界范围内持续热销,给那些迷茫痛苦的心灵带来了安慰。

今天中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而心智不成熟,又是心理问题中最大的问题。心智成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回避问题,逃避痛苦。

斯科特开篇便言人生苦难重重,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不顾一切的逃避问题和痛苦,不仅错失了解决问题和推动心灵成长的契机,还会使我们患上心理疾病。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我们要求自己和孩子自律,其实就是在培养双方如何忍受痛苦获得成长。

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斯科特总结自律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在充满问题与痛苦的人生中推迟满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不懂先苦后甜的人,最终会饮恨而终。拥有足够的自制力,避免贪图的一时安逸,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承担责任是解决问题和成长成熟的基本前提。每一次面对问题时,我们都要勇敢的说:这是我的问题,要由我来解决。神经官能症与人格失调症,都是有责任感出现问题所致。与外界发生矛盾时,神经官能症患者认为错在自己,人格失调症患者则把错误归咎于旁人。在复杂多变的人生道路上,判断自己该为什么事和什么人负责,这是一个永远存在的难题。这个过程是痛苦的,我们必须完全自愿和主动的去进行这种反反复复的自我审视。只有通过大量的生活体验,敢于承担责任,让心灵充分成长,心智足够成熟,我们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美国黑人作家阿尔德里奇·克里佛言道:“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忠于事实是自律的第三条原则。如果我们追求健康的生活和心智的成熟,那我们就要坚定不移的遵循这条原则。生活中,人们不仅对别人撒谎,也会对自己撒谎。长时间自欺欺人,使人的愧疚积聚,这就会导致心理疾病。一个人越是诚实,保持诚实就越是容易,而谎言说得越多,则越要编造更多的谎言自圆其说,敢于面对事实的人,能够心胸坦荡地生活,不必面临良心的折磨和恐惧的威胁。

自律本身需要把持得当,既保持平衡,这也是自律的第四条原则。要让心智成熟,就得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和责任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做调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放弃人生的某些东西,一定会给心灵带来痛苦。这种痛苦的冲突,取决于所放弃东西的规模。小规模的放弃并不会带来太大的痛苦。但放弃固有的人格、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模式,甚至整个人生理念,痛苦之大的可想而知。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在人生旅途上不断迈进,有时候需要进行较大规模的放弃。放弃已熟悉的生活环境,放弃个人欲望,放弃用惯了的处世态度,破旧立新,放弃的过程就是心智完美成长的过程。当然,你获得的永远比放弃的多。

佛教在全世界源远流长,自开创之初便有苦行之风。它源于释迦牟尼出家后,于雪山苦行六年,在尼连禅河沐浴,端坐于菩提树下成佛。这种苦行是相对世间安乐而言,僧人舍弃诸如好衣、三餐、多眠等世间贪欲,精进佛道,修行自我。其实这不也是一种自律的方式吗?

在印度和尼泊尔还有一个外人看来很奇异的群体——苦行僧,经千年而不衰。苦行僧必须忍受常人认为是痛苦的事,如长期断食甚至断水、躺在布满钉子的床上,忍酷热严寒等事情,来锻炼忍耐力和剥离欲望。当然部分修行者过分残酷的行为,有违背人伦的一面。但从它的出发点来讲,这种修行有积极的一面,它让修行者磨练意志、保持虔诚隐忍的心态,通过把物质生活降到最简,全身心地投入精神空间。这验证了斯科特所言: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

先贤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某个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所以,做人要自律。自律的过程就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否能够通过心灵的成长,把心灵的痛苦降至最低呢?斯科特回答:答案既肯定的,也是否定的。说它是否定的,是因为没有完美的人生。说它是肯定的,是因为如果能完全接受痛苦,在某种意义上痛苦就不复存在,同时我们不断学习自律可以使心灵承受痛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接近于尽善尽美。

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翻开这本书,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自律自强,那么人生的种种痛苦就有了意义,就能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成语根深蒂固:根深蒂固[gēn shēn dì gù],意指“根深蒂固”之“蒂”,典源作“蔕”,音义同。比喻根基坚固,不可动摇。语本《老子·第五九章》。[源]《老子·第五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蔕、长生久视之道。[典故]“根深蒂固”原作“深根固蔕”。比喻根基坚固,不可动摇。这句成语出自《老子·第五九章》。老子认为:修身养性,最好的方法莫过於爱惜精神和智识而不耗散,将天早就赋与的德,再不断加以累积。德越积越厚,就没有事不能克服。事事都能克服,就无法测度他的极限,力量大到无法测量,就可以治理国家。掌握治国的根本,就能够使国家长治久安。这就是将根札深,稳固基础,持久长生的道理。後来“根深蒂固”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根基坚固,不可动摇。出现“根深蒂固”的书证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他们做得兴头的,都是有根基,有脚力,亲戚满朝,党羽四布,方能够根深蒂固。”

成语自欺欺人:自欺欺人[zì qī qī rén],意指不但欺骗自己,也欺骗他人。语出《石门文字禅·卷二五·题古塔主两种自己》。[源]《石门文字禅·卷二五·题古塔主两种自己》六祖谓永嘉曰:“汝甚得无生之意?”对曰:“无生岂有意耶!”又问:“让公什麽物与麽来?”对曰:“说似一物即不中。自是观之,古盖吾法中罪人,而自以能嗣云门,其自欺欺人之状,不穷而自露也。”《朱子语类·卷一八·大学·或问下·传六章》因说自欺、欺人,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便教尽大地只有自家一人,也只是自欺,如此者多矣。”[典故]宋代时,禅宗出现了一派禅者,他们打着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名号,却不讲经教、不从师训,以为是脱去文字的束缚来说禅,其实所谈论的都只是些浅薄无根的空话,却自认为继承了禅宗的正统。宋代僧人惠洪十分不满这一派禅者的作法,他在所着《石门文字禅》中认为他们让“佛祖之微言,宗师之规范,扫地而尽也”。禅宗本不立文字,惠洪却用文字说禅,正是对此种现象的一种反省。在书中列有“题古塔主两种自己”一节,惠洪藉六祖和永嘉玄觉禅师之口,说明佛法本来不能用任何事物来加以比喻,因为所有存在的事物均无实体,只是空,根本无法描述。所谓的“两种自己”,就是落入了形体的对立之中,不合於禅宗的主旨。这些人被自己局限的想法所蒙蔽,还认为自己继承了禅宗的正统,并向信徒们传扬他的思想,更是自己欺骗自己,又欺骗了他人。原文中的“自欺欺人”,就是用来比喻不但欺骗自己,也欺骗他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