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著名琵琶演奏家汤应曾(约1585—1652〕是今江苏省徐州市邳县人。他出身贫寒,但天资聪明,勤奋好学,5岁时就能模仿各种鸟叫声。他特别喜爱家乡的吹奏乐,为了听自己喜欢的音乐,经常随乡村吹奏班跑村串镇。10岁时,他拜名家蒋山人为师,主修琵琶,短短几年的功夫就学得非常出色,自成一家,受到乡民的欢迎,被称赞为"汤琵琶“。由于当时连年战乱,青壮年多投身于战争,25岁的汤应曾随一位藩王从军去嘉峪关、张掖、酒泉一带守卫边疆,直到晚年才辞去军务,回到了家乡。
汤应曾能够弹奏100多首古曲。晚年的时候,他根据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特别是在西北边关戎马生涯的经历以及明末农民起义的壮烈场面,试图用音乐表现历史的手法揭露战争的残酷,抒发他借古喻今的意愿。于是就创作了描述秦末垓下之战的琵琶曲《楚汉》(即《十面埋伏》〕。
乐谱最早见于清代化秋萍编的《琵琶谱》1818年〕。在汤应曾的朋友王献定所著的《汤琵琶传》里,生动地描绘了汤应曾当年弹奏《楚汉》时的情景: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有军号、战鼓、剑声、人马嘈杂声,后又出现了凄凉的楚歌声……使听者时而感奋,时而悲哀,十分动人。这首乐曲把人们带回到公元前202年,在安徽垓下,刘邦的30万大军将项羽10万人马围困起来。深夜,汉将张良亲自吹箫,叫战士们唱起项羽家乡的楚歌,楚军大乱。项羽见军心已散,只好突围南逃,逃至乌江,拔剑自刎,汉军大胜。全曲分为13段: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描述了战斗的全过程,乐曲感人肺腑。
1652年,汤应曾在贫困中,于桃源病饿而死。但他留下的气势宏大、气氛悲壮的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却流传于人民中间,成为我国古曲器乐曲中的精品,也受到了外国人士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