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读后感优秀作文大全1800字

文教艺术2023-02-05 23:37:47百科知识库

高二读后感优秀作文大全1800字

本文有读边城有感(1812字)、偷影子的人读后感(1819字)、做单读后感(1841字)、关于历史读后感(1793字)、朱子家训读后感(1809字)等1800字左右的高二读后感优秀作文5篇,供您参阅。

读边城有感_1800字

文/叶劲松

《边城》是小说家、散文家沈从文作的中篇小说,完成于1943年。小说的主人公翠翠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孩子。作品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翠翠从十一岁到十五岁这段时间的曲折经历及心理和情感演变过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心理学课外读物。

十四岁的翠翠家住湘西的一个小山城的一条小溪边,与她相依为命的是她的七十岁的外祖父和一只黄狗。一家三口靠摆渡为生。城中有个五十岁的中年人叫顺顺,在本地颇有些威望,拥有八只船、一个妻子、两个儿子。儿子大的十六岁,小的十四岁。大的名叫天保,小的名叫傩送。两个年青人皆结实如小公牛。天保像父亲,豪放豁达,不拘小节;傩送气质像母亲,不爱说话,却秀拔出众,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

天保看上了楚楚怜人的翠翠,便托人上门提亲,祖孙二人态度却有些暧昧,因为翠翠心里装的是傩送。其实傩送也喜欢翠翠,于是兄弟二人为争夺翠翠展开公平竞赛。但不巧的是,在这场爱情竞争快要分出胜负的时候,天保在一次行船的时候遇难了。顺顺、傩送在情绪上认为是爱情上的挫折使天保在工作时分了心,才会导致事故的发生。甚至翠翠的外祖父也这样认为,至少他认为顺顺和傩送是这样想的。但大家都没有明着说这与翠翠有关,只是心情十分沉闷。天保的事过去后,外祖父试着探听顺顺和傩送对傩翠二人的婚事的态度,却屡屡碰钉,直到老人家为此事而郁郁而终(真有点一命抵一命的味道),顺顺才动了恻隐之心,愿意接受这个儿媳妇。但此时的傩送正在有点赌气地出差在外,生死未卜,归期难定。

傩送何时才能回来娶翠翠呢?小说的最后给出了这样的答案: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读完这部小说之后,我不禁淡淡地陶醉于边城那优美的乡村景色和纯朴的民风,也感受到了那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但心情总的来说却是沉重和忧伤的。翠翠的爱情悲剧有其历史原因,那些建立在极低生产力水平上的原始的田园式的乡村生活,曾让多少现代大都市的人羡慕不已。但在旅行社的周到照顾下过几天这样的生活是挺写意的,要你一辈子过这种自然经济的生活,你可能会痛不欲生。

沈从文笔下的翠翠是水灵灵的,她“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但自然真的能既长养她又教育她吗?在我的眼里,在缺少文化熏陶和科学教育的环境里,纵然到处是青山绿水,那种美便只能是单薄和脆弱的。翠翠越是水灵灵,越是令人感到惋惜。在那种情态下,人的美貌和身体,也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已。翠翠的母亲当年是未婚先孕怀上翠翠的,翠翠的父亲因此不等翠翠出生便服毒自杀了。翠翠的外祖父知道此事后,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平静地过下去。”没有说几句安慰的话,更不会作有效的心理辅导,于是翠翠的母亲“一面怀了羞愧一面却怀了怜悯,仍守在父亲身边,待到腹中小孩生下后,却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从现在的观点看,老船夫是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的。上梁不正下梁歪,他的女儿自然也不太懂得自己做母亲的责任。而翠翠呢?当她第一次见到傩送时,便对他产生了羞涩之情,但当两年之后天保向她表达爱意的时候,却有点花多眼乱了。才两个就乱了,就失了方寸了。如果是现在的女孩子,在班里级里,面对那么多英俊少年,岂不是更难静下心来学习了吗?而这对于男孩子道理也是一样的。可见,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多么重要。生活在今天的文明社会里的孩子是多么幸福。

再说傩送,原本对翠翠也是一见钟情的,原本也让人觉得与翠翠是天生的一对,若两人相好一定会美满幸福,但见哥哥殒命后,不知是念及手足之情,觉得手足没了,要衣服有何用,还是觉得没有了对手,不战而胜,很不过瘾,对翠翠也变得冷冰冰的了。请看小说的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因为加了引号,所以明天并不代表希望,而是代表永远不回来了。看来傩送亦不像翠翠和我们当初想像的那样可爱,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个没有主见,立场不坚定的毛头小伙,算不上堂堂的男子汉。当然,我们不能要求年纪尚轻的翠翠有很高的择偶能力,她毕竟才十四岁,看错人并不出奇。

因此,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作为家长和教师,都有责任提醒孩子不能过早地恋爱。我赞成“文字女巫”饶雪的观点,对中学生不支持早恋但支持暗恋。“喜欢的歌静静地听,喜欢的人远远地看。”她还说:“我希望女孩子能够在18岁之前好好爱自己,18岁之后再爱男人。”

成语不拘小节:拘:拘泥。不为小事所约束。多指不注意生活小事。如:《后汉书·虞延传》:“性敦朴,不拘小节。”又如:此人廓达之才,不拘小节。——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

成语痛不欲生: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痛到极点。如:宋·吕大钧《吊说》:“其恻怛之心、痛疾之意不欲生。”又如:先兄晴湖言:有王震升者,暮年丧爱子,痛不欲生。——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

偷影子的人读后感_1800字

为了延长阅读的感动,我又重温了一遍法国作家马克李维《偷影子的人》这本书,让自己沉浸在故事氛围里。作者以魔幻的笔触贯穿全文,娓娓述说着催人泪下的亲情,浪漫感人的爱情和不离不弃的友情。清新浪漫的气息和温柔感人的故事相互交织,在这炎炎夏日,她如阵阵微风泛起心海一圈圈涟漪,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灵。

她那震撼着每个读者的魔幻之处在于她赋予主人翁一项特异功能——他能“偷走别人的影子”。“偷”来的影子会向他述说主人的想法、希望和痛苦,因此他能看见人们的心事,听见人们心中不愿意说出口的秘密。于是,他开始为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做他们的心灵伙伴,为每个“偷”来的影子找到了点亮生命的小小光芒。多么神奇的能力啊!身为教师的我特别羡慕他可以拥有与影子对话的能力,能够听见影子主人内心的声音,从而帮助影子主人缓解痛苦,抚平忧伤,带来希望。如果我拥有如此的能力,我就能够“偷”走孩子们的影子,倾听影子们的声音,不仅能够在教学及管理上做得更好,而且能够真正地帮助到孩子们。

书中的三个故事引发我的深思。主人翁——一个总是受班里同学马格欺负的瘦弱小男孩,在一次不禁意间偷走了自己讨厌的敌人马格的影子。透过影子,小男孩看到了马格与爸爸一起去打猎的情景。马格爸爸要马格替他赶出猎物好让他射杀,为了阻止这场屠杀,马格故意让小动物们逃走。爸爸责怪马格一无是处,只会赶出低劣的猎物。小男孩不再羡慕敌人的高大,而是感觉到一股深沉的悲伤。在看到马格一家用餐的情景——没有餐桌上的聊天,没有“今天过得如何”的温暖家常,父母甚至完全不在乎他有没有写功课——小男孩明白了那股突然的心酸所为何来,他是为马格、为笼罩在马格家的冷漠而难过。在现实班级里,不乏马格这种爱欺负同学的孩子,也有以各种方式坏规矩制造各种状况的。这些孩子久之会被归为问题学生,我们通常会就着他们犯的错误进行教育,让他们认识错误的本身,进行悔过,并承诺不再犯错。但有多少人能够去深究并理解孩子们犯错的缘由,从根源处去引导、感化与教育?

吕克——主人翁不离不弃的好朋友——从小就憧憬着当一名医生。但却继承了家里的面包店,起早摸黑日复一日地制作面包。然而吕克的影子却出卖了看似幸福开心的主人,向主人翁透露真相:吕克作为长子,为了挑起家庭的经济重担,放弃了没有勇气继续追逐的梦想。影子请求帮助主人改变人生。主人翁代替好友向其父亲说了这个他一直以来没有勇气说出来的梦想。吕克最终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得到了去追逐与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作为大人的我们努力地过着自己的人生,但有多少人真正过着自己梦想的生活,又有多少人还记得曾经让自己激情澎湃的年轻时的梦想?为了孩子们不会有这样的遗憾,一切还来得及,当他们喜爱某样事物时永远都不会嫌晚,帮助他们成为他们应该成为的人。

主人翁孩童时期唯一的大人朋友——伊凡——是学校的警卫,也是他倾吐过心声的朋友。当伊凡问道:“一定有什么东西是你热爱并且最喜欢去做的,一个未完成的梦想?”小男孩回答:“驯服黑夜。”伊凡没有嘲笑他,还表示这个想法很有趣。小孩子们会有很多奇思异想,有些梦想会不着边际,大人们通常都会一笑置之,而这可能是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抑制了孩子的个性发展,甚至剥夺了这个小小梦想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孩子对大人产生了不信任感,觉得当他们真心跟我们说正经事时,我们从来都不会相信。即使他们很想分享秘密,犹豫着该不该把自己的想法或际遇告诉父母老师,但他们已经想象到父母老师们的反应。也许正是对伊凡的这份信任感,当他好想找个大人倾诉减轻一些负担的时候,他选择向伊凡倾吐父亲离家的痛楚。

大部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脆弱的。有的自尊心过强,有的产生劣等感,有的无安全感,他们需要关怀,需要理解,需要信任,需要鼓励。而在如今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家长与教师们渐渐地偏重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内心建设与人格塑造。面对那些不好好学习,不断犯错,制造麻烦的孩子,我们是否想过是因为一次否定,人们冷漠的态度,或是家庭的不美满导致了孩子以另一种方式来寻求关注?我们又是否冷对过孩子的真心,笑对过他们天真的梦想?我们是否从未试着站在那个年龄的立场上去理解并给予信任?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看不见的远远比看得见的多?我们是否真正聆听过孩子内心的声音?

带着阅读时的这份触动,我愿意尝试与孩子们的影子对话,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做他们愿意信任的朋友,帮助他们成为应该成为的人。

成语一笑置之:笑一笑,就把它放在一边了。表示不当回事。如:宋·杨万里《观水叹》诗:“出处未可必,一笑姑置之。” 宋·陆游《书梦》诗:“一笑俱置之,浮生故多难。”又如:漕台见他如此说法,晓得他牛性发作,也只好一笑置之。——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六回

成语不着边际:不着边际[bù zhuó biān jì],意指四边都靠不了岸。语或出《水浒传·第一九回》。後用“不着边际”比喻言论空泛或想法不切实际。[源]《水浒传·第一九回》何涛便差撶着两只小舡,舡上各带三个做公的,去前面探路去了。两个时辰有余,不见回报。何涛道:“这厮们好不了事!”再差五个做公的,又撶两只船去探路。这几个做公的撶了两只船,又去了一个多时辰,并不见些回报。何涛道:“这几个都是久惯做公的,四清六活的人,却怎地也不晓事!如何不着一只船转来回报?”不想这些带来的官兵,人人亦不知颠倒。天色又看看晚了。“在此不着边际,怎生奈何!我须用自去走一遭。”拣一只疾快小船,选了几个老郎做公的,各拏了器械,桨起五六把桦楫,何涛坐在船头上,望这个芦苇港里荡将去。[典故]“不着边际”原指船在水中央,四边都靠不了岸。此语见於《水浒传》。在《水浒传》第十八、十九回描述了晁盖等人投靠梁山泊之始末。晁盖出身於富户,原在个小村庄担任村长,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凡来投靠者,不论好歹尽皆留住,因而与刘唐、吴用等人成了知交好友。後来晁盖夥同吴用等七人,在黄泥岗犯了劫案,被官府通缉,幸而有当时尚为官职的宋江通风报信,晁盖等人才能顺利逃脱,并在无处可去的情况下投奔到梁山泊。众官兵追到梁山泊附近,领兵的何涛见这湖上尽是茫茫荡荡的芦苇,於是先遣数人划着小船前往探路,没想到这些人就此一去不回。何涛在四边都不着岸的地方等着,时间一久便起了疑心,於是决定亲自带兵前去查看,不料中了埋伏,双耳都被割掉。在描述这段故事的文字中,“在此不着边际,怎生奈何”指的是身在那四边都不着岸的湖泊里,不知该如何是好。後来“不着边际”演变为成语,多被用来比喻言论空泛或想法不切实际。

做单读后感_1800字

《做单》是一本以亲身经历为基础写成的一本职场流行小说,因为其写实的程度,可以作为作者本人的自传来看。本书作者胡震生是一个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生于1976年,从秦皇岛燕京大学会计系大专毕业后,在秦皇岛税务局做了三个月电子报税员,就辞掉了这份月收入800元的工作,带着600元去了北京,从刚开始蹬着板车帮外企客户送电脑,到后来成为IBM”单单不败“的金牌销售,七年间,他迅速完成了职业资本的原始积累。胡震生,这名前IBM金牌销售,因为出版新书《做单》又成为时下职场小说畅销书作者。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衡量,胡震生都是现下中国成功人士中的突出人物,而他出身草根,学历不高,又没有任何背景,完全经过自己努力奋斗达到目前的高度,他的成功可以复制的程度,据我看来,要高于毕业于西太平洋大学的唐骏先生。从看到《做单》的简介开始我就想好好读一读,花了两天的时间一鼓作气读完之后,感慨良多,现在写出来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

胡震生的成功与他个人的个性很有关系的,首先,他有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的意志,从最初的街头送货到写字楼办公,从一开始的一单不成到单单不败,从英文很烂到翻译IBM的教材,所有的飞跃都是他努力向上的意志的胜利,以我看来,不是所有的人都会不满足,其实很多人都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而这一点我认为是有所成就的人和无所事事的人的本质区别。其次,我觉得胡震生本人是个接受新事物能力很强的人,学习能力也很强,他的运用贴身模仿行业内最强者以快速提高自己能力的方法相信对很多新入职场者有着重要的启迪。

那么胡震生本人是通过《做单》这部职场小说想告诉我们什么他的成功经验呢?一个是,胡震生丝毫不掩饰自己编造简历实现跨级跳的做法,他的理由是:从来没有人纠结过我的学历,他们看中的都是我的能力;还有一个就是:电梯间里堵老板,目的是主动制造同上司、客户的偶遇、摩擦,以快速建立关系;最后一个最重要的就是”钻戒与刀子“理论,这个理论在本书中反复出现多次,看得出作者对这个理论的是真心信仰的,胡震生把这套理论总结为:王子拿着钻戒去向灰姑娘求爱,灰姑娘说还没有想好,当告别王子回家路上被强盗用刀子胁迫时,灰姑娘无奈的只得就范。刀子没有捅到身上,却得到了灰姑娘,钻戒就放在手里,却没有得到她。

竞争的时候,左手要拿着钻戒,右手还要握着刀子,最重要的是钻戒要比竞争对手的大,刀子捅得要比竞争对手深。依我看,这个理论严格来讲只是个经验化口号罢了,和理论挨不上什么边,和我国俗语里讲的”胡萝卜与大棒“本质差不多,只不过与时俱进了一些而已,翻开中国史书外国史书,实践这套经验的人比比皆是。它是很有效的,因为它直接针对的是人性的弱点:贪婪与恐惧。很多时候运用它往往可以达到目的,什么时候呢,我想就是只进行利害的计算不考虑一个人的信仰道德底线不考虑法律的时候,另外,人做事的动机是很复杂的,甚至一个人的生理状态也可以左右到他要做的决定,据说,拿破仑指挥滑铁卢之战时就是因为痔疮发作不能仔细观察地形调整兵力部署才让威灵顿成了胜者。作者把他的这条经验珍而重之的提出来当做卖点实在有点可笑,而且有教唆之嫌,要是学习者使用不得其法运用过头,威逼而至于闹出人命,利诱而至于诱人犯受贿罪,作者真是难辞其咎!至于作者振振有词的为伪造简历辩护,实在是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国粹之一,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到我们伟大的林副统帅的语录: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再到我们胡震生的”完全按照对方的招聘要求来编写自己的简历,先取得面试的机会“,有一条若隐若现的红线。

我想提醒大家,伪造简历之前要考虑到国情的,要是在中国这么干,问题不大,因为我们早已建立了负筛选机制,劣币驱逐良币早已是共识,抓住算你倒霉要是抓不住算你本事,而且违法成本极低,只要不是直接致死人命,就算没有靠山问题也不大。但是大家可要想好在有契约传统对诚信要求极高的法治国家这么干的成本……

总而言之,同样是描写从草根人士追求成功的小说,司汤达的《红与黑》会成为名著,《做单》永远也不会,而且我看不出胡震生有这样的潜质,对人性的理解的缺失是他的致命伤,不过作者本人并不在乎会不会成为伟大的作家,这不过只是一本出于商业目的应时应景之作而已,现在看来,胡销售运用他的专业知识又成功做了一笔好单。而作者通过这本书所描述的成功故事,对我们而言,无论是正面的启迪还是负面的警示都同样有着参考的意义。本书的行文还算通顺,不是很难读,推荐大家有空时随便读一读……

成语与时俱进:是指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开拓进取,在大胆探索中继承和发展。如:清·姚鼐《谢蕴山诗集序》:“(谢启昆)才丰气盛,锐挺飙兴,不可阻遏。……然先生殊不以所能自足。十余年来先生之所造,与时俱进。……往时鸿篇巨制,人所惊叹以谓不可逮者,先生固已多所摈去矣。”又如: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成语振振有词:振振: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充分,说个没完。如:清·梁启超《关税权问题》:“今者外人之以排外相诬者,既振振有词,其乌可更为无谋之举,以授之口实也。”又如:小顺儿的妈的北平话,遇到理直气壮振振有词的时候,是词汇丰富,而语调清脆,象清夜的小梆子似的。——老舍《四世同堂》八

关于历史读后感_1800字

中午终于把《春秋左传今注今译》读完。孔子的形象瞬间高大起来,所以还是先纪念一下东方圣人吧!

由于该书读的比较粗糙更多的是走马观花,以至于很多故事与人物都忘记了。要是问我有啥读后感,我只能说《春秋》微言大义不结合其他资料很难明白里面的文化精神。

这本书最后把杜预的《春秋序》附录上。杜预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也是研究《春秋左传》的专家。

在他的这篇《春秋序》里介绍了几个重要的问题,我结合《史记》作简单整理:

一、为什么叫《春秋》?

《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纪远近、别同异也。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

《周礼》有史官,掌邦国四方之事,达四方之志。诸侯亦各有国史。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孟子》曰:“楚谓之《檮杌》,晋谓之《乘》,而鲁谓之《春秋》,其实一也。”

二、为什么《春秋》从隐公记起?

曰:然则《春秋》何始于鲁隐公?答曰:周平王,东周之始王也;隐公,让国之贤君也。考乎其时则相接,言乎其位则列国,本乎其始则周公之祚胤也。若平王能祈天永命,绍开中兴;隐公能弘宣祖业,光启王室,则西周之美可寻,文武之迹不队。是故因其历数,附其行事,采周之旧,以会成王义,垂法将来。所书之王,即平王也;所用之历,即周正也;所称之公,即鲁隐也。安在其黜周而王鲁乎?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此其义也。

三、孔子为什么作《春秋》?

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韩子所见,盖周之旧典礼经也。

周德既衰,官失其守。上之人不能使春秋昭明,赴告策书,诸所记注,多违旧章。仲尼因鲁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上以遵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其教之所存,文之所害,则刊而正之,以示劝诫,其余则皆即用旧史。史有文质,辞有详略,不必改也。故传曰:“其善志。”又曰:“非圣人,孰能修之。”盖周公之志,仲尼从而明之。

杜预的解释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中庸》说到“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作为一个政治上的失意者,孔子却把中华文化的精华传承下来了,因为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系统的整理了中华文化。

南怀瑾先生多次说到要想了解孔子思想仅仅靠《论语》是不够的,还是参考《春秋》《周易》。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就说到孔子作《春秋》: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着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司马迁又在《史记·孔子世家》着重写到: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通过孔子自己的话就能知道孔子把《春秋》看的多么重要。孟子更是认为“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是孟子对孔子作《春秋》的历史功绩所给予的崇高评价,他将其与大禹治水、周公安天下相提并论,说明它的历史作用和影响之大。从孔子自诩“知我其唯《春秋》”之语,可见其亦自视甚高,不同凡响。

到这里,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结论:要想了解孔子就必须读《春秋》,要想解读《春秋》就必须了解孔子的理想。

成语不能赞一辞:赞:赞助;赞一辞:添一句话。提不出一点意见。形容文章非常完美。如:《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又如:然文字之学,早已一切还给章先生,略无私蓄,所以甚服此书之浩瀚,而不能赞一辞。——《鲁迅书信集·致台静农》

成语乱臣贼子:乱臣:叛乱之臣;贼子:忤逆之子。旧指不守君臣、父子之道的人。后泛指心怀异志的人。如:《孟子·藤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俱。”又如:有贼不讨,则故君不得书葬,新君不得书即位,所以防乱臣贼子,法至严也。——清·爱新觉罗·多尔衮《致史可法书》

朱子家训读后感_1800字

这篇一百多字的《朱子家训》原来只是听说过,却从未看过。原来以为是很枯燥的文言文,读后才发现全篇以偶句连成,读来如金玉落地,颇具韵律之美,不仅不觉得枯燥,还令人爱不释手。反复吟读,更觉得蕴涵丰富,深意绵长。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边息,关锁门户。”从第一句我便有一种亲切塌实的感觉,进而似乎看见一种田园般的悠然生活,与世无争,恬然自若,每日清晨,趁着清露沁人的凉爽,持着扫帚将庭院打扫干净,把自己也收拾清爽,干干净净地迎接新的一天,当最后一束阳光被收走,便就着月色进入梦乡,紧紧的大门将烦扰关在门外,宁静的是梦中人。这是一种让人向往不已的生活状态,这样的生活需要一份怎样的心情去经营呢?君子的如水心态才能享有这样的安宁吧!

粥饭思不易,丝缕念维艰。这是一种对劳动的尊重。正如那古诗所讲: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节约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使是在物质已有很大发展的今天仍须大力提倡。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耗着大量的自然资源。现在石油煤炭的储蓄量已所剩不多,更需要我们合理利用,节约资源,使得人类的发展可以延续下来。

《朱子家训》中主张人要温和理智正直,不贪意外之财,不饮过量之酒。对贫困的人不得落井下石,而要雪中送炭。这种脉脉温情在古代和现代都是难能可贵的。对人刻薄,自己也总究会受到别人的反击,不守伦理乖僻古怪,很容易为人所弃,在对贫富上,讲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气节,对争诉,讲究温和甚至有点息事宁人的味道,但讲究的也不无道理,与人争诉,难免要结怨,结怨又易招祸灾即“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此话也有道理,但细想,似乎又有点古代士大夫明哲保身的味道:中国人身上根深蒂固的朱子理学,儒家孔孟之道让“明哲保身”这个词成了一个中性词。但为人不搬弄是非,不说三道四就是一种道德操守,现在有些杂志和八卦,又有研究说明,八卦也是现代人压力释放的渠道,所以不八卦,不多言,相当不容易,是要人有很高的自觉,非同一般的自律,否则是很难管住自己的嘴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书中有一句“勿念口腹,而恣杀生禽”,这一句是指不能因为自己的贪念而随意地宰杀生禽,这句颇有环保意识。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这句讲的是交友,与那些为人不良的恶少交往,长久必会被其所累,与老成有德人交往,危急的时候可以依靠,这也是孔子所说的交友之道。这句对我的启发很大,对我而言。现在是一个即将跨入大二门槛的大学生,在交友方面有一种困惑,亦觉交友不易,“千金易寻,知音难求”啊!

其实,在处世为人方面,书上给我启发很更大。“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这是教人不要轻信流言,要想到着也许是别人的陷害呢,要懂得三思而行,正所谓“兼听则明”嘛!“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这句就是要人学会反省自己,不要一味怨天尤人。待人方面,“财诗惠勿念,受恩莫忘”对人好不要想得到回报,施恩不求报才是真善。但受到别人恩惠切不可忘记。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才是君子所为。“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待人要学会宽容,学会给别人机会,“宽容”一直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一个宽容的人胸怀必定如大海一样宽广,这样的人才是平和的人,他的心才会常有安宁。为人不可存有妒忌之心,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的人永远生活在妒忌的箭熬里,这不仅会伤害别人,更会伤害自己,所以“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庆心”。

在对待功名利禄的追求中,朱子提醒我们: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家身。读书是为了求学问而不是为了追名逐利,当官是为了家国天下,而不是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这样的追求现在已经很难实现了,现实总是无情改变人的初衷,再纯洁高尚的初衷在现实面前也在无数次的碰壁后变的面目全非。所以坚持自己的初衷是很难的事,而这种艰难必须由坚定的信念克服,道理讲千遍万遍不假,但是要把道理贯彻下来,那是不容易的事。时时追念自己的初衷,监守内心的阵地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吧!

读完《朱子家训》,所思所想远非上文所述的,太多的顿捂,太多的感慨,太多的欣喜。来自百年之前的老前辈给了我们一点点安慰,也许这些与世俗格格不入,但我不会认为它过时,它是鲜活的,也应当永远是鲜活的。它帮我寻找到一片灵魂的净土,教我如何在喧嚣的尘世里保留一点纯真,一点真诚,一点文化的坚守。总之,受益匪浅!

成语三思而行:三思而行[sān sī ér xíng],意指再三考虑,然後行动。比喻谨慎行事。语本《论语·公冶长》。[源]《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典故]季文子是鲁国的三家大夫之一,掌握着鲁国的实际政权。虽然他地位显赫,但平时的生活却十分节俭,据说他的家中没有人穿锦帛料子的衣服,都只穿布衣;马厩里的马也只喂食草料,不给牠们吃粟米,至於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器具也都只讲求实用,而不重视他们是否精美名贵。因此人们都说季文子是个既廉洁又忠诚的人。季文子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做事十分谨慎,往往一件事要想了又想才能决定。季文子死後,有人对此传述。孔子听到这件事情之後,就说:“再,斯可矣!”孔子认为季文子小心谨慎固然是优点,但太过小心以致犹豫不决,做事没有效率,反让优点变成缺点,所以孔子说:“一件事想两次就够了。”後来“三思而行”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谨慎行事。

成语富贵不能淫:富贵:旧指有钱财、有地位;淫:迷惑。指意志不为金钱和地位所迷惑。如:《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又如: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各级领导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这是至关重要的。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