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最冷的棕矮星也和一颗行星有本质的区别。一颗真正的恒星的质量必须至少为太阳的8%,即木星质量的75倍。低于此值则无法引发核反应,因为核心的温度不够高。由于棕矮星如此暗淡不易发现,因此直到1995年才作出了第一个证认。但现在已经确认了许多。大部分都与普通恒星相关联,可能因为这比孤立的矮星更容易被发现。现在已知最暗的棕矮星是Gliese570D,距离19光年。它的表面温度仅为480℃,只比日常用的炉子的温度略高。它环绕一个三合星系统运动,其直径大致与木星相当,但质量要大50倍。过重的质量使之难以被归类为行星;另一方面,它也无法被归于真正的恒星类,因为在大气中发现了锂的踪迹,而锂是无法在普通恒星的温度下存在的,它会被分解。矮星至少会发光,尽管很微弱。而行星则完全依赖于反射其主恒星的光芒。
有一族孤立的棕矮星不与任何恒星相关联,它们可能数量众多,但其起源尚存争议。这些孤立的天体也曾被称为“流浪行星”,经由引力作用被抛出了它们所形成于其中的系统,但似乎这种方式并不能产生所需的足够数量。
持续增长的太阳系外行星的清单,使我们愈发确信类地行星在宇宙星系中是很平常的,至少在单恒星附近是这样。对于双星系统,一颗小的行星难于维持很长时间不被抛出去,然而我们至少知道一个例外,就是在一个三合星系统中探测到了一颗大型行星在围绕着一颗类日恒星运动。
这些奇特而美妙的行星系统世界是多么地迷人,而我们显然对一种特定类型的太阳系——包含一颗小型岩质而湿润的行星的太阳系含有特别的兴趣。现在让我们把焦点集中到新近形成的我们自己的行星——地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