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腰雨燕(学名:Apus pacificus,英文名:Pacific Swift)属雨燕目雨燕科雨燕属,又名白尾根麻燕、大白腰野燕。因腰白得名,是常见的夏季繁殖鸟。体型略大(18厘米)的污褐色雨燕。尾长而尾叉深,颏偏白,腰上有白斑。 体型和习性与楼燕相似。大多集飞在近山地带;天雨时,常在高空中作不停的绕圈环飞,所以通称雨燕。
中文学名:白腰雨燕
拉丁学名:Apus pacificus
英文俗名:Pacific Swift
命名作者:Latham, 1802
中文目名:雨燕目(Apodiformes)
中文科名:雨燕科(Apodidae)
中文属名:雨燕属(Apus)
繁殖区:古北界 : e
非繁殖区:东洋界, 澳洲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21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白色
分类地位
Leader 2011 的研究结论是白腰雨燕可分为四种:
- 白腰雨燕 Fork-tailed/Pacific Swift(Apus pacificus):繁殖地自西伯利亚到曰本,在东南亚至塔斯蔓尼亚渡冬。
- 藏雨燕 Salim Ali's Swift (Apussalimali):青藏高原繁殖,尾较长,白腰较窄。
- 布莱氏雨燕 Blyth's Swift (Apusleuconyx):在喜山边绿的尼泊尔、不丹繁殖。
- 库氏雨燕 Cook's Swift (Apuscooki):在东南亚北部的石灰岩洞繁殖,身上有闪绿色,尾义较短,并且只作短程迁涉。
IOC 的世界名录2.10 已接受此分类方案。
外形特征
白腰雨燕体型略大(18厘米)的污褐色雨燕。尾长而尾叉深,颏偏白,腰上有白斑。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偏紫色。
叫声:嗡嗡地叫或叽叽喳喳,并有长长的高音尖叫skree-ee-ee。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头部 白腰雨燕头部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白腰雨燕 与小白腰雨燕的区别:白腰雨燕体大而色淡,喉色较深,腰部白色马鞍形斑较窄,体型较细长,尾叉开。
白腰雨燕 小白腰雨燕,摄影简随风地理分布
白腰雨燕分布范围:繁殖于西伯利亚及东亚,迁移经东南亚至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越冬。
分布状况:常见的夏季繁殖鸟。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西藏东部及青海;有记录迁徙时见于中国南部、台湾、海南岛及新疆西北部。亚种kanoi繁殖于华中、西南、华南、东南及台湾。
生活习性
白腰雨燕成群活动于开阔地区,常常与其他雨燕混合。飞行比针尾雨燕速度慢,进食时做不规则的振翅和转弯。
生长繁殖
巢以杂草、水藻等混着口涎,粘成杯状,密集营于岩隙或山洞内。在云南南部,此鸟较常见,附近居民常取其巢窝,泡水蒸后,除掉渣滓,提出精粹部分,制成所谓“土燕窝”。国内市上见到的真正“燕窝”,来自东南亚。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亚种分化
白腰雨燕中国有两个亚种:一在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繁殖,另一在华中、华南一带繁殖,秋天南迁至东南亚,马来群岛以至澳大利亚越冬。
保护现状
白腰雨燕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