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短脚鹎(学名:Hypsipetes leucocephalus,英文名:Black Bulbul)是鹎科短脚鹎属的鸟类,又叫黑鹎、红嘴黒鹎、山白头、白头公、白头黑布鲁布鲁。全长约20cm。头颈黑色或白色(因亚种而异,白色型又叫白头黑鹎),其余体羽黑色,嘴和脚红色。分布于非洲、印度、缅甸、泰国、老挝、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长江以南各省等地,主要生活于海拔500-1000米山林高大乔木上以及随季节变化发生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现象。冬季于中国南方可见到数百只的大群。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马达加斯加,故又被称为马岛短脚鹎、马岛黑鹎。
中文学名:黑短脚鹎
拉丁学名:Hypsipetes leucocephalus
英文俗名:Black Bulbul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鹎科(Pycnonotidae)
中文属名:短脚鹎属(Hypsipetes)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912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中等体型(20厘米)的黑色鹎。尾略分叉,嘴、脚及眼亮红色。部分亚种头部白色(又叫白头黑鹎),西部亚种的前半部分偏灰。与红嘴椋鸟的区别在胸及背部色深。
亚成鸟:偏灰,略具平羽冠。
虹膜-褐色;嘴-红色;脚-红色。
叫声:叫声甚多变,包括响亮的尖叫、吱吱声及刺耳哨音。常有带鼻音的咪叫声。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南方(包括台湾、海南岛)、缅甸及印度支那。
分布状况:亚种psaroides为留鸟于西藏东南部;ambiens于云南西北部;sinensis 于云南西北部、亚种ambiens的分布区以南;stresemanni于云南北部;concolor于云南西部及南部;leucothorax于华中;perniger于广西南部及海南岛;nigerrimus于海南岛;指名亚种则于华南及东南的其余地区。为山地常绿林的常见鸟。
生活环境

冬季主要栖息在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树林中,夏季可上到海拔1000-2000m,有的地方(如云南玉龙山)甚至进到海拔2500-3000m的中高山地带,垂直迁徙现象极明显。通常生活在次生林、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及其林缘地带,冬季有时也出现在疏林荒坡、路边或地头树上。
生活习性

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有时亦集成大群,特别是冬季,集群有时达100只以上,偶尔也见和黄臀鹎混群。性活泼,常在树冠上来回不停地飞翔,有时也在树枝间跳来跳去,或站于枝头。偶尔也见栖立于电线上,很少到地上活动。善鸣叫,有时站在树顶梢鸣叫,有时成群边飞边鸣,鸣声粗厉,单调而多变,显得较为嘈杂。
迁徙: 主要为留鸟,部分在长江以北地区繁殖的种群为夏候鸟,冬季迁到南方越冬。
食性
主要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植物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属杂食性。动物性食物主要有蜂、天牛、象甲、甲虫、蝗虫、蚂蚁、蝽象等鞘翅目、膜翅目、直翅目、鳞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植物性食物主要为浆果、榕树果、乌桕种子等。性杂食,但主要吃野果、而这些野果对人类没有什么经济意义,也吃农林害虫,给人类带来一定好处。
生长繁殖
繁殖期4-7月。营巢于山地森林中树上,巢多置于乔木树水平枝上,距地高15-18m。巢呈杯状,主要由细枝、枯草、树皮、树叶、苔藓等植物材料构成,内垫有松针和细草茎叶,巢外还有蛛网。
每窝产卵2-4枚,卵呈卵圆形,卵的颜色变化较大,从白色、淡红色到粉红色,被有紫色、褐色或红褐色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