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纹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claudiae,英文名:Claudia’s Leaf Warbler)是柳莺科柳莺属的鸟类。
冠纹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claudiae,英文名:Claudia’s Leaf Warbler)为雀形目莺科柳莺属的鸟类,又名克氏冠纹柳莺、克氏柳莺。具两道黄色翼斑,眉纹及顶纹艳黄色。分布于不丹, 柬埔寨, 中国, 印度, 老挝, 缅甸, 尼泊尔, 巴基斯坦, 泰国,和越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主要有3个亚种,冠纹柳莺西南亚种、冠纹柳莺华南亚种、冠纹柳莺指名亚种,前两个亚种已经分别提升为独立鸟种西南冠纹柳莺和华南冠纹柳莺。
中文学名:冠纹柳莺
拉丁学名:Phylloscopus claudiae
英文俗名:Claudia’s Leaf Warbler
命名作者:La Touche, 1922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柳莺科(Phylloscopidae)
中文属名:柳莺属(Phylloscopus)
繁殖区:东洋界 : c, e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997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绿色
次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中等体型(10.5厘米)而色彩亮丽的柳莺。上体绿色,具两道黄色翼斑,眉纹及顶纹艳黄色,下体白染黄,脸侧、两胁及尾下覆羽尤是。外侧两枚尾羽的内翈具白边。诸亚种从西至东上体绿色较鲜亮,下体较黄。
虹膜-褐色;嘴-上嘴色深,下嘴粉红;脚-偏绿至黄色。
叫声:鸣声为似山雀的chi chi pit-chew pit-chew声,后转成似鹪鹩的颤音。叫声为重复的响亮两音节pit-cha或三音节pit-chew-a声。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冠纹柳莺与黑眉柳莺的区别:冠纹柳莺侧顶纹色淡,两道翼斑较醒目且下体少黄色。
冠纹柳莺与白斑尾柳莺的区别:冠纹柳莺体型较大且下体黄色较少,且两翼轮换鼓振。
生活习性

冠纹柳莺的习性:亚种fokiensis当特色性地轮番鼓翼时显露其黄色的胁部。有时倒悬而于树枝下方取食。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繁殖于巴基斯坦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国西部及南部、缅甸和印度支那。
中国主要分布于西藏南部和东部、云南西北部、四川、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贵州、广西、河北北部、福建北部等地(繁殖鸟),在云南西南部越冬或南迁。
分布状况:甚常见的季候鸟及留鸟。指名亚种繁殖于西藏南部及东南部至云南北部及四川西南部;claudiae于四川、甘肃南部(白水江)、陕西南部(秦岭)及山西东南部;fokiensis于东南部;
亚种goodsoni为留鸟于海南岛。指名亚种及claudiae冬季于云南南部。亚种claudiae及fokiensis迁徙经华南及东南;迷鸟至河北北戴河。
亚种分化

亚种goodsoni有时被视为黑眉柳莺P. Ricketti的一亚种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