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鹃属(学名:Harpactes)是咬鹃科(学名:Trogonidae)的一属。
咬鹃属(学名:Harpactes)的鸟类属小型攀禽。共有11种,中国有3种。异趾形,1、2趾向后,3、4趾向前。羽色艳丽,具金属光泽。见于平原、竹树和阔叶树混交林,一般出没于树木较稠密的阴暗环境,活动于树木顶层。其取食方式有像鹟类一样凌空攫食飞过的昆虫;有攀于枝头啄食野果;亦落至地面啄食落果和昆虫。主要分布于丁美洲,非洲和东南亚热带森林中。
中文目名:咬鹃目(Trogoniformes)
中文科名:咬鹃科(Trogonidae)
中文属名:咬鹃属(Harpactes)
中国野生鸟类:
外形特征
咬鹃属橙胸咬鹃 咬鹃属的鸟类共同特征是,翅短、圆,次级飞羽及内侧初级飞羽甚短;尾显较翅长,尾羽宽,羽端在成鸟近平截形,在幼鸟则形尖,最外侧3对长短差异大,越向外侧越短;跗蹠上半段被羽;颊部分裸露;两性异色。
代表物种(橙胸咬鹃)
雄鸟:头、后颈及颈侧橄榄绿色;背以至中央一对尾羽栗色,后者具黑色羽端斑;近中央两对尾羽全黑色;其余侧尾羽黑色而具白端斑,外羽白色范围更扩展;翼黑褐色,小翼羽的外翈,大、小覆羽及三级飞羽均密布白色虫纹状横斑。下体前颈至上胸黄橄榄绿色,下胸橙红色,向下渐淡至橙黄色;腋羽大都白色。
雌鸟:脸及颏灰褐色,头余部、颈及上胸橄榄褐色;背至腰及肩棕褐色,尾上覆羽色较鲜亮,呈棕栗色;尾羽中央一对与腰同色而具黑色端斑,其余各对与雄鸟同;翼各部分颜色大致与雄鸟同,只对应的白色虫纹斑转为黄棕色;下胸至尾下覆羽自橙黄色至亮黄色。
幼鸟:上体棕红色,头较暗;翼似成鸟,但覆羽及内侧次级飞羽具宽阔的红褐色和黑色横斑;颏、喉暗褐色;下体余部为苍淡的棕色。
虹膜暗褐色,眼周裸皮亮紫蓝色;嘴黑色;脚黑褐色。
地理分布
咬鹃属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各国的热带森林中,中国四川南部、云南以至江西南部、福建等。
该属种类
咬鹃(11种)
?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1 菲律宾咬鹃 Harpactesardens
2 戴氏咬鹃 Harpactesdiardii
3 红臀咬鹃 Harpactesduvaucelii
4 红头咬鹃 Harpacteserythrocephalus
5 马拉巴咬鹃 Harpactesfasciatus
6 红颈咬鹃 Harpacteskasumba
7 橙胸咬鹃 Harpactesoreskios
8 褐臀咬鹃 Harpactesorrhophaeus
9 蓝尾咬鹃 Harpactesreinwardtii
10 红腹咬鹃 Harpacteswardi
11 怀氏咬鹃 Harpacteswhiteheadi
分类地位
该属的鸟类也曾使用Trogon、Pyrotrogon等属名,现各学者观点都趋于一致,把东洋界的咬鹃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属Harpactes,Trogon属名则专用于中南美洲的种类,这也是合理的,不单是地理上隔离,且美洲的种类背部均有金属绿色,形态上也自成一群。故这样处理更能反映自然类群亲缘关系,Trogon这属名也是先从美洲的种类订立的,亦当然为美洲的种类所拥有。Pyrotrogon这属名现已不被采用。
保护现状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红色目录保护物种
咬鹃属鸟类大全
咬鹃属:黑头咬鹃学名:Harpactes fasciatus
英文名:Malabar Trogon 咬鹃属:红枕咬鹃
学名:Harpactes kasumba
英文名:Red-naped Trogon 咬鹃属:紫顶咬鹃
学名:Harpactes diardii
英文名:Diard’s Trogon 咬鹃属:粉胸咬鹃
学名:Harpactes ardens
英文名:Philippine Trogon 咬鹃属:灰胸咬鹃
学名:Harpactes whiteheadi
英文名:Whitehead’s Trogon 咬鹃属:橙腰咬鹃
学名:Harpactes orrhophaeus
英文名:Cinnamon-rumped Trogon 咬鹃属:红腰咬鹃
学名:Harpactes duvaucelii
英文名:Scarlet-rumped Trogon 咬鹃属:橙胸咬鹃
学名:Harpactes oreskios
英文名:Orange-breasted Trogon 咬鹃属:红头咬鹃
学名:Harpactes erythrocephalus
英文名:Red-headed Trogon 咬鹃属:红腹咬鹃
学名:Harpactes wardi
英文名:Ward’s Trog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