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短趾百灵(学名:Calandrella cheleensis,英文名:Asian Short-toed Lark)是百灵科短趾百灵属的鸟类。习性栖于干旱平原及草地。鸣唱飞行时不似大短趾百灵的起伏。 注:有些著者将亚洲短趾百灵作为小短趾百灵C. Rufescens的亚种(参见郑作新 ,1987)。
中文学名:亚洲短趾百灵
拉丁学名:Calandrella cheleensis
英文俗名:Asian Short-toed Lark
命名作者:Swinhoe, 1871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百灵科(Alaudidae)
中文属名:短趾百灵属(Calandrella)
繁殖区:古北界 : sc to e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170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亚洲短趾百灵:形态特征图体型略小(13厘米)而具褐色杂斑的百灵。无羽冠。似大短趾百灵但体型较小且颈无黑色斑块,嘴较粗短,胸部纵纹散布较开。站势甚直,上体满布纵纹且尾具白色的宽边而有别于其他小型百灵。
虹膜-深褐;嘴-角质灰色;脚-肉棕色。
叫声:典型的飞行叫声为特征性轻吐音 prrrt或prrr-rrr-rrr。盘旋下飞时的鸣声多变而悦耳,间杂以模仿叫声。
亚洲短趾百灵 亚洲短趾百灵:头冠耸起 亚洲短趾百灵:飞行图 亚洲短趾百灵地理分布
亚洲短趾百灵:地理分布图分布范围:古北界南部至蒙古及中国。
分布状况:甚常见。亚种seebohmi于新疆西北部天山及喀什地区;kukunoorensis于新疆东南部至青海;stegmanni于甘肃北部至居延海地区;biecki于青海东部、甘肃南部、宁夏及内蒙古西部;tangutica于青海极南部及西藏东北部;cheleensis 于整个东北及华北东部。
我国东北、华北西部广大地区有繁殖,为留鸟或夏候鸟。长江以北有迁徙鸟经过,越冬地不明。
生活习性
亚洲短趾百灵主要栖息于欧亚大陆各地干旱的草原和牧场。常于地面行走或振翼作柔弱的波状飞行。于地面,或于飞行时,或在空中振翼同时缓慢垂直下降时鸣唱。高飞时直冲入云,在地面亦善奔走,受惊扰时常藏匿不动,因有保护色而不易被发觉。飞行时特征性轻吐音prrrt或prrr-rrr-rrr,盘旋时多变悦耳,升空时为清晰的du-ee及笛音ee或uu,鸣声为4~6音节甜美哀婉短句。
平时在地上寻食昆虫和种子。主要以草籽、嫩芽等为食,也捕食昆虫,如蚱蜢、蝗虫等。
生长繁殖
亚洲短趾百灵:头冠细节雄鸟求偶时在空中鸣唱或在高空拍动翅膀。营巢在地面土坎上或灌木丛中。被安排在最热的区域。巢呈浅杯形,用杂草构成,其上有垂草掩蔽,免受风和太阳的伤害。5~7月间产卵。每次产3~5枚,卵白色或近黄,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细斑,大小约为23×18毫米。两性轮流孵化12天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这期间由双亲共同哺育,主要是喂食昆虫的幼虫。并且在14或15天以后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