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颈鸊鷉的外形特征、亚种分化、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生物科学2023-02-08 15:44:21百科知识库

赤颈鸊鷉的外形特征、亚种分化、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赤颈鸊鷉的图片

赤颈鸊鷉(学名:Podiceps grisegena,英文名:Red-necked Grebe)属鸊鷉目鸊鷉科鸊鷉属。是一种候鸟。分布于欧洲、非洲极北部海岸、亚洲西南部、西伯利亚、北美洲北部、中国等地。在中国较为少见,繁殖于东北的湿地;迁徙经东北,有记录在河北、福建及广东越冬。主要生活于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的各种水域中。赤颈鸊鷉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赤颈鸊鷉

拉丁学名:Podiceps grisegena

英文俗名:Red-necked Grebe

命名作者:Boddaert, 1783

中文目名:鸊鷉目(Podicipediformes)

中文科名:鸊鷉科(Podicipedidae)

中文属名:鸊鷉属(Podiceps)

繁殖区:北美洲, 古北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19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赤颈鸊鷉 赤颈鸊鷉

体型较小(45厘米),较凤头鸊鷉形短且圆。嘴较短而粗,不如凤头鸊鷉的嘴形似匕首。各型体羽嘴基部均具特征性黄色斑块。略具羽冠。

夏羽:以顶冠黑色,颈栗色及脸颊灰白为识别特征。

冬羽:与凤头鸊鷉区别在脸颊及前颈灰色较多,嘴的形状及色彩亦不同。

虹膜-褐色;嘴-偏黑,基部黄色;脚-橄榄黑色。

赤颈鸊鷉 赤颈鸊鷉 赤颈鸊鷉 赤颈鸊鷉 赤颈鸊鷉 赤颈鸊鷉

亚种分化

赤颈鸊鷉:繁殖区域
<span style=冬栖区域" title="赤颈鸊鷉:繁殖区域 冬栖区域" src="http://photo.niaolei.org.cn/uploads/201305/1369460204bWP5r9Ht.png" /> 赤颈鸊鷉:繁殖区域 冬栖区域

赤颈鸊鷉共分化为2个亚种,即指名亚种和北方亚种。指名亚种主要繁殖在欧洲,越冬于北海、亚德里亚海、黑海、里海、地中海、伊朗东部和非洲北部。北方亚种主要繁殖在俄罗斯东部、日本、朝鲜和我国东北地区,以及北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国,越冬在日本、我国东南沿海、朝鲜、阿留申群岛,以及沿太平洋沿岸南至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和沿大西洋沿岸至美国的佛罗里达等地。

我国仅分有北方亚种,繁殖于黑龙江,越冬在河北、福建中部、广东等地,迁徙期间经过吉林和辽宁。过去也有资料记载指名亚种曾在我国新疆的特克斯河繁殖,但未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地理分布

赤颈鸊鷉 赤颈鸊鷉

分布范围:全北界、斯堪的那维亚至西伯利亚;越冬于伊朗及北非。北美洲及东北亚的鸟越冬在中国、日本及美国南部。

分布状况:在中国繁殖于东北的湿地;迁徙经东北,有记录在河北、福建及广东越冬。

生活习性

赤颈鸊鷉 赤颈鸊鷉 赤颈鸊鷉 赤颈鸊鷉

赤颈鸊鷉在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内陆淡水湖泊,沼泽和大的水塘中,尤其喜欢富有水底植物和芦苇及三棱草等挺水植物的湖泊与水塘,也见于水流平稳的河湾地区。非繁殖期则多栖息于沿海海岸及河口地区。平时在白天活动,常单只或成对活动于水面上,偶尔也结成小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性情机警,行动极为谨慎小心,大多在远离岸边的水上活动,一般不到陆地上,活动和休息均在水中。善于游泳和潜水,能在水面下停留很长时间,面临突然的危险时,大多是通过潜水或游至附近植物丛里匿藏来逃避,一般很少起飞。

它的食物主要为各忡鱼类、蛙、蝌蚪、昆虫及幼虫、甲壳动物、软体动物等小型水生无脊推动物和脊椎动物,此外也吃部分水生植物。觅食方式主要是通过潜水。

生长繁殖

赤颈鸊鷉 赤颈鸊鷉

赤颈鸊鷉的繁殖期为每年的5一7月,这时鸣叫十分频繁,发出连续的叫声,有时象哭泣一样。求偶时雄鸟和雌鸟在一起游泳,煽动两个翅膀,然后抬起前身,面对面地直立于水中,两嘴接触,同时羽冠竖直起来,然后再分别游开到一边。

营巢于富有芦苇、蒲草等水生植物的淡水湖面和水塘中。它的巢也属于浮巢,建在水草丛中,由水生植物堆集而成。通常置巢于水草丛中。

每窝产卵通常为4一5枚,也有少至3枚和多至6枚甚至8枚的。刚产出的卵为蓝绿色,随着孵化逐渐变为锈褐色。卵的大小为51.5×35.8毫米。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为20一23天。雏鸟为早成性。

保护现状

赤颈鸊鷉 赤颈鸊鷉

赤颈鸊鷉春季于3-4月份进行迁徙,秋季的迁徙则在9月末-10月初。迁徙时成对或结成小群,主要沿着河流和海岸进行。它在我国数量极为稀少。根据水鸟调查的结果,1990年在我国见到1156只,1992年仅见到574只。

赤颈鸊鷉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本文标签: 鸟类知识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