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嘴鸥(学名:Chroicocephalus ridibundus,英文名:Black-headed Gull)是鸥科彩头鸥属的鸟类,又叫黑头鸥,俗称“水鸽子”,体形和毛色都与鸽子相似,嘴和脚皆呈红色,身体大部分的羽毛是白色,尾羽黑色。红嘴鸥数量大,喜集群,在世界的许多沿海港口、湖泊都可看到。一般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海湾、主食是鱼、虾、昆虫、水生植物和人类丢弃的食物残渣。
中文学名:红嘴鸥
拉丁学名:Chroicocephalus ridibundus
英文俗名:Black-headed Gull
命名作者:Linnaeus, 1766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鸥科(Laridae)
中文属名:彩头鸥属(Chroicocephalus)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非繁殖区:非洲, 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2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白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红嘴鸥:形态特征图中等体型(40厘米)的灰色及白色鸥。
繁殖羽(夏羽):深巧克力褐色的头罩延伸至顶后,于繁殖期延至白色的后颈。
非繁殖羽(冬羽):眼后具黑色点斑(冬季),嘴及脚红色,翼前缘白色,翼尖的黑色并不长,翼尖无或微具白色点斑。
第一冬鸟:尾近尖端处具黑色横带,翼后缘黑色,体羽杂褐色斑。
虹膜-褐色;嘴-红色(亚成鸟嘴尖黑色);脚-红色(亚成鸟色较淡)。
叫声:沙哑的kwar叫声。
红嘴鸥:雏鸟 红嘴鸥:当年幼鸟 红嘴鸥:第一冬羽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红嘴鸥与棕头鸥的成鸟区别:红嘴鸥体型较小,翼尖黑色几乎无白色点斑。
(1)红嘴鸥体型小;棕头鸥体型大。
(2)成鸟区别:红嘴鸥虹膜褐色,“眼珠黑色”;棕头鸥虹膜淡黄,“眼珠透明”。。
(3)成鸟飞行姿态的区别:红嘴鸥翼尖没有白斑;棕头鸥翼尖有大块白斑。
红嘴鸥和棕头鸥亚成鸟的区别:亚成鸟非常相似,容易混淆。
(1)红嘴鸥和棕头鸥亚成鸟站立姿态很难区别。
(2)红嘴鸥和棕头鸥亚成鸟飞行姿态区别:红嘴鸥翼前缘白色呈条状;棕头鸥翼尖成黑三角形。
红嘴鸥和遗鸥的区别:
(1)遗鸥的白色眼睑更粗。
(2)遗鸥翼合拢时翼尖具数个白点,飞行时前几枚初级飞羽黑色,白色翼镜适中。
(3)非繁殖期很容易区分:遗鸥头顶及颈背具暗色纵纹。
小的是红嘴鸥,大的是棕头鸥 红嘴鸥成鸟,“眼珠黑色”;棕头鸥成鸟,“眼珠透明” 红嘴鸥成鸟,“眼珠黑色” 棕头鸥成鸟,“眼珠透明” 红嘴鸥成鸟翼尖没有白斑 棕头鸥成鸟翼尖有大块白斑 红嘴鸥亚成鸟 棕头鸥亚成鸟 红嘴鸥亚成鸟,翼前缘白色呈条状。 棕头鸥亚成鸟,翼尖形成黑三角形。 遗鸥繁殖羽:白色眼睑宽大,翼尖具白点 遗鸥非繁殖羽:颈背暗色纵纹地理分布
红嘴鸥:地理分布图分布范围:繁殖于古北界;南迁至印度、东南亚及菲律宾越冬。
分布状况:甚常见。繁殖在中国西北部天山西部地区及中国东北的湿地。大量越冬在中国东部及北纬32°以南所有湖泊、河流及沿海地带。
生活习性
红嘴鸥栖息于沿海、内陆河流、湖泊,常3~5成群活动,在海上浮于水面或立于漂浮木或固定物上,或于其它海洋鸟类混群,在鱼类上空盘旋飞行。于陆地时,停栖于水面或地上。在有些城镇相对温驯,人们常给它们投食。常停栖于水面或陆地上,以鱼虾、昆虫为食。
生长繁殖
红嘴鸥繁殖于古北界;南迁至印度、东南亚及菲律宾越冬。在中国西北部天山西部地区及中国东北的湿地。大量越冬在中国东部及北纬32°以南所有湖泊、河流及沿海地带。繁殖期5~7月,在芦苇或草丛地面上筑巢,十分简陋,产卵2~6枚,孵化期为23~24天。
保护现状
红嘴鸥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