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斑曲嘴鹪鹩(学名:Campylorhynchus fasciatus,英文名:Fasciated Wren)是鹪鹩科曲嘴鹪鹩属的鸟类。
横斑曲嘴鹪鹩系雀形目、鹪鹩科、曲嘴鹪鹩属的一种鸣禽。
中文学名:横斑曲嘴鹪鹩
拉丁学名:Campylorhynchus fasciatus
英文俗名:Fasciated Wren
命名作者:Swainson, 183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鹪鹩科(Troglodytidae)
中文属名:曲嘴鹪鹩属(Campylorhynchus)
繁殖区:南美洲 : Ecuador, Peru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横斑曲嘴鹪鹩 横斑曲嘴鹪鹩
【拉丁学名】Campylorhynchus fasciatus
【命名时间】Swainson, 1838
【英文名称】Fasciated Wren
【科属分类】鸟纲、雀形目、鹪鹩科、曲嘴鹪鹩属
外形特征
横斑曲嘴鹪鹩横斑曲嘴鹪鹩是一种鸣禽,身长19 cm。有两个品种分别分布于北美和南美。其中差别是顶冠的灰色和下腹部的肉桂色强度不同。成鸟上体至中部具有明显的黑灰色点斑。肩膀、背部和尾巴的颜色深浓,尤其是下背部和尾巴上的白灰色点斑。双翼具浓浅黄色,白色和黑褐色的斑纹。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在离外边缘4或5道斑纹处更为暗淡,这也突出其他部分的醒目。尾部羽毛呈黑褐色。灰白色眼眉不是特别清楚。耳羽是斑驳的褐灰色。白色的下颏和胸部,腹部白色或浅黄色,在腹部和两侧有暗灰色圆形斑点。大腿和肛门浅黄色或深褐色。虹膜红棕色至浅棕色。腿是黄褐色。 幼鸟与成鸟相似。然而,下部的斑纹更少,而且更分散。虹膜是石板灰色。嘴长直而较细弱,先端稍曲,无嘴须,即有也很少而细。鼻孔裸露或部分及全部被有鼻膜。翅短而圆,初级飞羽10枚。尾短小而柔软,尾羽大多12枚,亦有8或10枚者。跗蹠强健,具盾状鳞,趾及爪发达。地理分布
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横斑曲嘴鹪鹩横斑曲嘴鹪鹩分布图
生活习性
横斑曲嘴鹪鹩横斑曲嘴鹪鹩栖息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草原放牧区、花园和农场附近。特别有棘荆的灌木丛,似乎也非常适应人类活动造成的干扰,在柑橘果园很常见,习见于植被稀疏海拔较高的谷底。从海平面到1500米,都是其活动范围。 这种鸟嘈杂和活跃,横斑曲嘴鹪鹩的歌声是反复几次,有刺耳过门声,而且经常的音符是抑扬顿挫和潺潺系列。这是一个二重唱,结尾为细薄颤音。它们组成一个嘈杂的乐队,聚群而居。在丛林中取食搜索,偶尔在小屋屋顶和农场土地的啄粮食。也进入大楼内在蜘蛛网中收集昆虫。
生长繁殖
横斑曲嘴鹪鹩营巢于柠檬,柑橘果园或仙人掌丛,有些巢位于建筑物的屋檐和门廊下。产卵季节是每年的五月至八月,孵化持续大约17天。 巢以细枝、草叶、棉花、羽毛等物交织而成,呈圆屋顶状。产卵6—7枚,卵白色无斑点。
地理分布
1.Campylorhynchus fasciatus pallescens分布于厄瓜多尔和秘鲁北部。
2.Campylorhynchus fasciatus fasciatus 分布于干旱的皮乌拉南到利马西北沿马拉尼翁东部(下亚马孙河流域的秘鲁沿海地区的瓦努科)。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