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夜鹭(学名:Gorsachius leuconotus,英文名:White-backed Night Heron)是鹭科夜鳽属的鸟类。是一种中型涉禽。黑色头,背部具大块白斑,颈部棕褐色,上体石板灰色。和其他夜鳽属的鸟类一样,眼睛大而醒目,眼圈黄色。分布于非洲。
中文学名:白背夜鹭
拉丁学名:Gorsachius leuconotus
英文俗名:White-backed Night Heron
命名作者:Wagler, 1827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夜鳽属(Gorsachius)
繁殖区:非洲 : 广泛分布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白背夜鹭白背夜鹭是一种中型涉禽。黑色头,短厚冠,背部的大块白斑,黄眼环,黑鸟喙,喙基较低处黄色,虹膜黄绿色,眼先黄色,白颏,棕颈褐色,褐色的翅膀上具石板色飞羽,翼角白色。黑褐色的尾巴有浅黄色底面,腹部浅棕色,腿和爪橙绿色。
地理分布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从塞内加尔、苏丹东部到南非的南部呈片状分布,但确切的范围不明。向东延伸通过赤道带和南边的莫桑比克。
生活习性
白背夜鹭白背夜鹭栖息于草木茂密的淡水塘、河流和红树林。 一般缩颈长期站立一处不动,或梳理羽毛和在枝间走动,有时亦单腿站立,身体呈驼背状。如无干扰或未受到威胁,一般不离开隐居地。常常待人走至跟前时才突然从树叶丛中冲出,边飞边鸣,鸣声单调而粗犷。食物包括小鱼,两栖类,软体动物,甲壳类动物,飞蚁,苍蝇和其他昆虫。
生长繁殖
白背夜鹭集小群繁殖,在树上营巢,巢系由树枝搭建,内部垫以柔软材料。每巢产卵3-8枚,由双亲共同抚育,每年6月-7月间可见幼鸟随亲鸟离巢活动。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