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鹰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生物科学2023-02-08 14:37:51百科知识库

雀鹰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雀鹰的图片

雀鹰(学名:Accipiter nisus,英文名:Eurasian Sparrowhawk)属鹰科鹰属,又名有黄鹰、鹞鹰、♂ 细胸、♀ 鹞子。从栖处或伏击飞行中捕食,喜林缘或开阔林区。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为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是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雀鹰

拉丁学名:Accipiter nisus

英文俗名:Eurasian Sparrowhawk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鹰属(Accipiter)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非繁殖区:东洋界, ne 非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87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雀鹰:形态特征图 雀鹰:形态特征图 雀鹰辨识方法,作者吾爱北方苍鹰 雀鹰辨识方法,作者吾爱北方苍鹰

中等体型(雄鸟32厘米,雌鸟38厘米)而翼短的鹰。

雄鸟:上体褐灰,白色的下体上多具棕色横斑,尾具横带。脸颊棕色为识别特征。

雌鸟:体型较大,上体褐,下体白,胸、腹部及腿上具灰褐色横斑,无喉中线,脸颊棕色较少。

亚成鸟:与Accipiter属其他鹰类的亚成鸟区别在于胸部具褐色横斑而无纵纹。

虹膜-艳黄色;嘴-角质色,端黑;脚-黄色。

叫声:偶尔发出尖厉的哭叫。

雀鹰:雄鸟头部 雀鹰:雄鸟头部 雀鹰:头部 雀鹰:头部

地理分布

雀鹰:地理分布图 雀鹰:地理分布图 雀鹰:世界分布图 雀鹰:世界分布图

分布范围:繁殖于古北界;候鸟迁至非洲、印度、东南亚。

分布状况:亚种nisosimilis繁殖于东北各省及新疆西北部的天山;冬季南迁至中国东南部及中部以及台湾和 海南岛。melaschistos繁殖于甘肃中部以南至四川西部及西藏南部至云南北部;冬季南迁至中国西南。为常见森林鸟类。

生活习性

雀鹰 雀鹰

雀鹰栖息于针叶林、混交林、阔叶林等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冬季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山脚平原、农田地边、以及村庄附近,尤其喜欢在林缘、河谷,采伐迹地的次生林和农田附近的小块丛林地带活动。喜在高山幼树上筑巢。

雀鹰日出性。常单独生活。或飞翔于空中,或栖于树上和电柱上。飞翔时先两翅快速鼓动飞翔一阵后,接着滑翔,二者交互进行。飞行有力而灵巧,能巧妙的在树丛间穿行飞翔。

捕食 雀鹰:雄鸟 雀鹰:雄鸟 雀鹰 雀鹰

雀鹰喜欢从栖处或“伏击”飞行中捕食。它的的飞行能力很强,速度极快,每小时可达数百公里。飞行有力而灵巧,能巧妙地在树丛之间穿梭飞翔。通常快速鼓动两翅飞翔一阵后,接着又滑翔一会。 雀鹰主要以鸟、昆虫和鼠类等为食,也捕鸠鸽类和鹑鸡类等体形稍大的鸟类和野兔、蛇等。

雀鹰发现地面上的猎物后,就急飞直下,突然扑向猎物,用锐利的爪捕猎,然后再飞回栖息的树上,用爪按住猎获物,用嘴嘶裂吞食。攻击鸡类等体形较大的猎物时,常采取反复进攻的手段,有时第一、二次仅能使猎物受到轻伤或散落一些羽毛,但在多次打击下,也难免被击垮,失去抵抗能力,成为雀鹰的“盘中餐”。

在雀鹰的食物中,有5%是昆虫,15%是鸟类,80%是鼠类,因此堪称是鹰类中的捕鼠能手。

生长繁殖

雀鹰:雌鸟在巢中 雀鹰:雌鸟在巢中 雀鹰:育雏 雀鹰:育雏

雀鹰在中国有一部分是留鸟,一部分迁徙,春季于4~5月迁到繁殖地,秋季于10~11月离开繁殖地。

雀鹰每年5月间进入繁殖期,此时雄鸟叫声频繁,十分洪亮,经常在空中边飞边叫。雄鸟和雌鸟有时在林地上空盘旋,有时穿梭于树林之间,互相追逐、嬉戏。交尾大多在针叶树或者阔叶树平伸的树枝上进行,通常是雌鸟在枝头站立,伸颈扭头,一边象四周观望,一边注视着雌鸟的动态,并且不时地鸣叫几声。然后雄鸟来到它的身边,跳在雌鸟的背上,同时将双翅张开,保持平衡,雌鸟则将尾羽上翘,双方尾羽左右摆动,发出欢快的叫声,完成交尾。交尾之后,雄鸟飞到另外一个树枝上,抖动身体,疏松全身的羽毛;雌鸟有时停留在原地,有时尾随雄鸟而去。

雀鹰营巢于森林中的树上,距地面的高度为4~14米。巢通常筑在靠近树干的枝杈上。常在中等大小的椴树、红松或落叶松等阔叶树或针叶树上营巢,有时也利用其他鸟巢,经过补充和修理而成。巢区和巢均较为固定,常多年利用。巢呈碟形,主要由枯树枝构成,内垫有松枝和新鲜树叶,以及羽毛、废纸、布屑等。

雀鹰每窝产卵通常3~4枚,偶尔有多至5~7枚和少至2枚的。通常间隔1天产1枚卵。卵呈椭圆形或近圆形,颜色为鸭蛋清色,光滑无斑。孵卵由雌鸟负责孵化,偶尔雄鸟也参与孵卵活动。孵化期为32~35天。

雀鹰的雏鸟为晚成性,刚孵出时体长5厘米左右,体重18~23克,全身被有浅黄色的绒羽,皮肤呈肉红色,嘴为褐色,蜡膜略呈黄色,眼睛微微张开一个小缝,需要经过大约24~30天才能具备飞翔的能力。亲鸟在雏鸟10日龄之前主要饲喂各种昆虫,以后逐渐增加鼠类、鸟类等食物的比例。

亚种分化

雀鹰:雌鸟 雀鹰:雌鸟

1.Accipiter nisus nisus分布于欧洲和小亚细亚,西伯利亚东北部,冬天到非洲和中东地区。

2.Accipiter nisus nisosimilis分布于亚洲中部和东部,冬天到印度,斯里兰卡和印度支那。

3.Accipiter nisus melaschistos分布于亚洲中部和喜马拉雅山脉。

4.Accipiter nisus wolterstorffi分布于科西嘉岛和撒丁岛。

5.Accipiter nisus grant分布于马德拉和加那利群岛。

6.Accipiter nisus punicus分布于非洲西北部的摩洛哥,突尼斯。

保护现状

雀鹰的分布广泛,数量较多,特别是捕食大量的鼠类和害虫,对于农业、林业和牧业均十分有益,对维持生态平衡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雀鹰可驯养为狩猎禽。

1.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2.雀鹰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3.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

4.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

本文标签: 鸟类知识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