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颈鹭(学名:Ardea pacifica,英文名:White-necked Heron)是鹭科鹭属的鸟类。
白颈鹭(学名:Ardea pacifica)是鹳形目鹭科的鸟类。是一种大型涉禽。
中文学名:白颈鹭
拉丁学名:Ardea pacifica
英文俗名:White-necked Heron
命名作者:Latham, 1802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鹭属(Ardea)
繁殖区:澳洲界 : Australia, s New Guine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白颈鹭
【中文别名】太平洋鹭
【拉丁学名】Ardea pacifica
【命名时间】Latham, 1801
【英文名称】White-necked Heron
【科属分类】鸟纲 、鹳形目、鹭科、鹭属
外形特征
白颈鹭身长76 - 106 cm,体重900 g。是一种大型涉禽。它的特征是长长的脖子和头都是白色的,长丝状羽毛下至胸部组成黑色V字形的围兜。上体是深石青色。在繁殖季节,以及在产卵季节,背部和胸部都点缀着梅花色羽毛或斑纹。下体是灰色条纹与白色。嘴黑色。赤裸的脸部皮肤是蓝色或黄色。眼睛绿色。腿和脚的嘴一样黑色。幼鸟麂皮白色。
白颈鹭从表面上看,白颈鹭和苍鹭的身态有一些相似之处,但白颈鹭的白色占的位置很醒目,尤其是下体的白色与上体的石青色对比。然而,只要稍微注意,这种区分是相对容易。苍鹭有一顶黑色延长的帽子,嘴和腿是黄色的,而不是黑色。
嘴长而尖直,翅大而长,脚和趾均细长,胫部部分裸露,脚三趾在前一趾在后,中趾的爪上具梳状栉缘。雌雄同色。体形呈纺锤形,体羽疏松,具有丝状蓑羽,胸前有饰羽,头顶有的有冠羽,腿部被羽。
地理分布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它几乎占据了整个澳洲大陆,除了一些南部地区和内陆最干旱的地区。调查也发现在新几内亚,但它是在塔斯马尼亚非常罕见。
白颈鹭白颈鹭分布图生活习性
白颈鹭白颈鹭的鸣声强大而嘶哑。 主要在一些沿海地区,浅淡水域,水库农场,水淹草甸,泥泞道路和壕沟活动。白颈鹭独自生活,在许多地区冬季和春季迁移,它们的一些行为,目前还无法解释。白颈鹭已经或多或少地适应了人类的活动:水坝的建立,排水沟和灌溉渠,都是它们的新的定居点。由湿地排水和一些自然水道改道消除了潜在的大量筑巢地点。
栖息于江湖滨岸及沼泽地带,白昼或展昏活动,以水种生物为食,包括鱼、虾、蛙及昆虫等,兼食蛇类、软体动物及小型啮齿类。常站在水边或浅水中,用嘴飞快地攫食。迁徙种类。
生长繁殖
白颈鹭可以在一年中任何时候筑巢,只要有足够的降雨。繁殖期从9月至12月。鸟巢修在距离水道不远的桉树上,用枝条筑造浅巢,距地面6至18米的高度。鹭巢单独或在居住区松散分布。每次最多产6枚蓝绿色的卵,通常是三至四个。雌雄共同孵卵,孵化期大约持续30天,是由父母双方喂养。幼鸟在巢中6个星期,为晚成性。
白颈鹭保护现状
白颈鹭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白颈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