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脸鸬鹚(学名:Leucocarbo carunculatus,英文名:Rough-faced Shag)是鸬鹚科蓝眼鸬鹚属的鸟类。
中文学名:毛脸鸬鹚
拉丁学名:Leucocarbo carunculatus
英文俗名:Rough-faced Shag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鲣鸟目(Suliformes)
中文科名:鸬鹚科(Phalacrocoracidae)
中文属名:蓝眼鸬鹚属(Leucocarbo)
繁殖区:澳洲界 : New Zealand, South Island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易危物种
Vulnerable(VU)
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主要羽色:黑色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毛脸鸬鹚
毛脸鸬鹚毛脸鸬鹚【中文别名】新西兰王鸬鹚【拉丁学名】Phalacrocorax carunculatus
【命名时间】Gmelin, 1789
【英文名称】Rough-faced Shag、New Zealand King Shag
【科属分类】鸟纲、鹈形目、鸬鹚科、鸬鹚属
外形特征
毛脸鸬鹚毛脸鸬鹚毛脸鸬鹚身长76cm,体羽分黑白两色。具有桃红色的腿脚;双翼折叠时可以看到白色的斑纹;蓝眼圈;在脸颊的喙基处有一簇橙红色的肉囊,平时呈灰黄色的肉囊在繁殖期变成红色。鸟嘴强而长,上嘴两侧有沟,嘴端有钩,适于啄鱼;下嘴基部有喉囊;鼻孔小,在成鸟完全隐闭;眼先裸出;颈细长;两翅长度适中,缺第五枚次级飞羽;尾圆而硬直,有12—14枚尾羽;脚位于体的后部;跗蹠短而无羽;趾扁,后趾长,有蹼相连。
地理分布
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毛脸鸬鹚毛脸鸬鹚分布图)生活习性
毛脸鸬鹚毛脸鸬鹚善于潜水,能在水中以长而钩的嘴捕鱼。常低飞,掠过水面。飞时颈和脚均伸直。夏季在近水的岩崖上营巢。常在海边活动。栖止时,在石头或崖壁上久立不动。飞行力很强。除迁徙时期外,一般不离开水域。主要以鱼类和甲壳类动物为食。捕到猎物后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潜水后羽毛湿透,需张开双翅在阳光下晒干后才能飞翔。生长繁殖
两性共同营巢,巢用树枝及海藻或水草等筑成,置于海滨的岩石上。轮流孵卵。
毛脸鸬鹚毛脸鸬鹚双亲都参加抚育雏鸟工作,喂雏的方法是把鱼贮藏于粗大的食管内,在喂食时,亲鸟张开嘴,雏鸟伸嘴入亲鸟的咽部,在亲鸟的口腔内啄食半消化的鱼肉。喂水时,亲鸟将取来的淡水从嘴喷出,注入雏鸟嘴里。雏属晚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