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脚山鹧鸪(学名:Arborophila chloropus,英文名:Green-legged Partridge)是雉科山鹧鸪属的鸟类。
绿脚山鹧鸪(学名:Arborophila chloropus)为雉科山鹧鸪属的鸟类。分布于缅甸、老挝、泰国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主要生活于稠密常绿灌丛、燕麦地以及稀疏落叶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莫利埃提。
中文学名:绿脚山鹧鸪
拉丁学名:Arborophila chloropus
英文俗名:Green-legged Partridge
命名作者:Blyth, 1859
中文目名:鸡形目(Galliformes)
中文科名:雉科(Phasianidae)
中文属名:山鹧鸪属(Arborophila)
繁殖区:东洋界 : 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5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绿脚山鹧鸪白颊山鹧鸪雄鸟体长28厘米;雌鸟体长25厘米,体重220克。额灰褐色。眼周裸皮鲜红色,黑色的眉纹延伸至颈侧,并与眼下方的黑带相连。颊和耳羽乳白色,形成一条宽阔的白色纵带。上体橄榄褐色,密被规整的黑色横斑。颏、喉黑色。上胸灰色,具大形黑色点滴状斑。腹部灰白色,胁部有大形点滴状白斑。
虹膜褐色或红褐色,嘴暗褐色或黑色,腿、脚红色或橙红色。
地理分布
绿脚山鹧鸪绿脚山鹧鸪分布图白颊山鹧鸪在国外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和缅甸北部。在中国仅见于云南西部的盈江。生活习性
绿脚山鹧鸪白颊山鹧鸪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喜欢在稀疏而潮湿的常绿阔叶林和竹林中生活。常成群活动,群体大多由5一8只或10余只组成。善于在地上奔跑和行走,一般很少起飞。叫声为洪亮的哨音whew, whew重复许多次,以更尖更快的whew收尾。有时也发出清晰响亮的双哨音。群体散开时的联络哨音更是非常优美动听。
主要以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枝、嫩叶、芽、浆果和种子等为食,也吃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
生长繁殖
绿脚山鹧鸪繁殖期为4—6月份,营巢在海拔1500—4000米之间的山地森林中的林下地面上,利用地面天然凹坑或由雌鸟在地上刨一个小坑即成。巢周围多有茂盛的灌丛或林下植物遮掩而不易发现,但有时也在林下植物较稀疏的地方营巢而不甚隐蔽。每窝产卵3—5枚,最多为7枚。卵的大小为32.4—42.4×26.2—31.8毫米。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负责警戒。雏鸟孵出后不久即可随亲鸟活动。保护现状
绿脚山鹧鸪自50年代末,这块雨林已被大量开垦种植橡胶树,原来自然景观已面目全非。加之,大批种植工人迁入,盖房、种菜、砍柴烧饭等又进一步毁林。因此,绿脚山鹧鸪的栖息地受到毁灭性的破坏。如今,几乎看不到该珍禽的踪迹。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