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红尾鸲(学名:Phoenicurus schisticeps,英文名:White-throated Redstart)属鹟科红尾鸲属。雌雄均具有白色喉块、翼上具白色条纹,通过喉部特有的白斑,很容易与其他红尾鸲相区别。是一种高山森林和高原灌丛鸟类,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为我国特产鸟类。
中文学名:白喉红尾鸲
拉丁学名:Phoenicurus schisticeps
英文俗名:White-throated Redstart
命名作者:Gray, JE & Gray, GR, 1847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红尾鸲属(Phoenicurus)
繁殖区:古北界 : Himalayas to c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86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白喉红尾鸲中等体型(15厘米)而色彩鲜艳的红尾鸲。通过喉部特有的白斑,很容易与其他红尾鸲相区别。特征为具白色喉块,外侧尾羽的棕色仅限于基半部。
雄鸟:头顶及颈背深青石蓝色,额及眉纹的蓝色较鲜艳;上背灰黑;尾多黑色;下背棕色;腹中心及臀部皮黄白色;两翼多白色条纹,三级飞羽羽缘白色。
雌鸟:头顶及背部冬季沾褐;眼圈皮黄;尾、白色喉块及翼上白色条纹同雄鸟。
幼鸟:尚具点斑羽衣的幼鸟其白色喉块已清楚可辨。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告警时发出拖长的zick声接以不停的咯咯叫声。鸣声不详。
白喉红尾鸲:雄鸟 白喉红尾鸲 白喉红尾鸲:亚成体,摄于四川若而盖朗木寺大峡谷,作者自然之美生活习性
白喉红尾鸲白喉红尾鸲是一种高山森林和高原灌丛鸟类。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4000m的高山针叶林以及林线以上的疏林灌丛和沟谷灌丛中,冬季常下到中低山和山脚地带活动。
白喉红尾鸲是留鸟。
主要以金龟子、鞘翅目、鳞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习 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在林缘与溪流沿岸灌丛中。性活泼,频繁地在灌丛间跳跃或飞上飞下。
生长繁殖
白喉红尾鸲:雄鸟亚成鸟繁殖期5-7月。营巢于树洞、岩壁洞穴及河岸坡洞中。巢的形状呈杯状,主要由枯草和苔藓构成。
每窝产卵3-4枚,卵粉红色、被有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9-20mm×15-16mm。
地理分布
白喉红尾鸲地理分布图分布范围:中国中部、西藏高原。一些鸟在印度东北部及缅甸北部越冬。
分布状况:繁殖于海拔2400~4300米的陕西南部秦岭、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及东南部、四川至云南西北部及西藏东南部。
国内分布:国内分布于青海东北部和南部,甘肃西部兰州、西北部、南部、西南部、东南部,陕西南部秦岭,四川北部松潘、若尔盖、平武、阿坝、西北部德格、甘孜、西部巴塘、道孚、理塘、西南部稻城、木里、凉山、中部天全、宝兴、康定,云南西北部丽江、澜沧江、怒江、西部腾冲、漾濞、永平、南部蒙自,西藏南部拉萨、芒康、林芝、江达、左贡、然乌、嘎宗、鲁霞、沠区和昌都地区。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尼泊尔、锡金、印度阿萨姆、孟加拉国和缅甸北部。
保护现状
白喉红尾鸲是我国特产鸟类,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少数冬季也出现于喜马拉雅山麓的尼泊尔、锡金、印度阿萨姆和孟加拉国及缅甸北部一带。种群数量较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