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鹀(学名:Emberiza schoeniclus,英文名:Common Reed Bunting)是鹀科鹀属的鸟类,俗名大山家雀儿、大苇容。分布于欧洲、勘察加半岛、日本、中亚、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甘肃、新疆、青海、河北、陕西、江苏、福建、广东等地,主要栖息于平原沼泽地和湖沼沿岸低地的草丛和灌丛以及也有在丘陵和山区。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中文学名:芦鹀
拉丁学名:Emberiza schoeniclus
英文俗名:Common Reed Bunting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鹀科(Emberizidae)
中文属名:鹀属(Emberiza)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非繁殖区:n 非洲, s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325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芦鹀:形态特征图体型略小(15厘米)而头黑的鹀。具显著的白色下髭纹。
繁殖期雄鸟:似苇鹀但上体多棕色。
雌鸟及非繁殖期雄鸟:头部的黑色多褪去,头顶及耳羽具杂斑,眉线皮黄。
诸多亚种有细微的差异。在中国繁殖的亚种中,minor体型最小,pyrrhuloides及zaidamensis体大且嘴呈球状。后者较pyrrhuloides多皮黄色而少灰色。
虹膜-栗褐;嘴-黑色;脚-深褐至粉褐。
叫声:由矮树丛或芦苇秆上作叫,音程为短系列而犹豫的丁当音,似家麻雀。鸣声多变但通常以一颤音结尾,通常的叫声为哀怨的下滑音seeoo,迁徙时作沙哑的联络叫声brzee。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芦鹀与苇鹀的区别:芦鹀的小覆羽棕色而非灰色,且上嘴圆凸形。
地理分布
芦鹀:地理分布图分布范围:古北界。
分布状况:地区性常见。亚种pyrrhuloides繁殖于新疆极西部(喀什)及新疆东部(哈密),越冬鸟于黄河上游及甘肃西北部。亚种minor繁殖于内蒙古东部呼伦池附近和黑龙江的中部及东部;越冬沿中国东部沿海。亚种zaidamensis为留鸟于青海柴达木盆地。亚种pallidior在中国东南沿海越冬;亚种passerina、parvirostris及incognita 偶见在中国西北部越冬。
亚种分化
芦鹀 芦鹀 芦鹀1、芦鹀西方亚种(学名:Emberiza schoeniclus incognita)。分布于俄罗斯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俄罗斯。
2、芦鹀东北亚种(学名:Emberiza schoeniclus minor)。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东北(、吉林、辽宁、河北、江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东南部。
3、芦鹀疆西亚种(学名:Emberiza schoeniclus pallidior)。分布于西伯利亚、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甘肃、内蒙古、陕西、江苏、福建、广东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俄罗斯Siderli,Turkestan。
4、芦鹀北方亚种(学名:Emberiza schoeniclus parvirostris)。分布于西伯利亚、蒙古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青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俄罗斯,Olekminck。
5、芦鹀极北亚种(学名:Emberiza schoeniclus passerina)。分布于西伯利亚、伊朗、蒙古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俄罗斯,UralBasin。
6、芦鹀新疆亚种(学名:Emberiza schoeniclus pyrrhuloides)。分布于俄罗斯至哈萨克斯坦、蒙古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黄河上游、甘肃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俄罗斯。
7、芦鹀青海亚种(学名:Emberiza schoeniclus zaidamens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青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柴达木。
生活习性
芦鹀栖于高芦苇地,但冬季也在林地、田野及开阔原野取食。在秋季迁徙期间,芦鹀常与苇鹀共同觅食活动。多见栖息于平川地区、沼泽苇塘丛中。剖胃检查,食物几全为植物性的杂草种子,亦吃部分昆虫。
生长繁殖
芦鹀在东北繁殖,营巢于灌丛或芦苇丛中,每窝产卵4-7枚;由雌雄鸟轮流孵卵,孵卵期13-1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