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孩子降生以后,做父母的便尽心尽职地履行和承担着家长的权利和义务。吃饭、穿衣、出行、上学等等,那一样管不到都不行。父母把子女看成一切希望所在,一心扑在孩子身上。他们少吃、少睡,甚至放弃休息、娱乐及社会活动,为了孩子成“龙”,甘愿作出自我牺牲。家长对儿童教育工作的重视,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然而父母一心企盼子女长进,可天天盼,月月盼,孩子就是长进不大,甚至更糟。于是开始怀疑: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自己的作法对不对?
家长们走进了一个爱的误区:父母包揽了孩子一切可以做的事情,使孩子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殊不知家长在包办代替的同时,也剥夺了本来就属于孩子的权利,丧失了独立性和自信心。给家庭教育带来了负效应,有悖于家长的初衷。
常言说得好:抱大的孩子不会走。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放开手脚,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就应当鼓励孩子独立去做。当孩子刚学会走路,也正是想去尝试阶段,因此免不了一次次跌倒,这时应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再走。5~6岁孩子已具备独立处理生活中小事的能力,父母不要再包办代替,让孩子自己去做。任何事都应抱有一半成功,一半失败的人生态度,失败中有成功,成功中有失败。要把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人,不能为了怕孩子吃苦、失败、做不好而不让他去做,到头来是什么都还不会做。父母要为孩子创造各种条件,让孩子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孩子只有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得到锻炼,才能从日积月累的亲身体验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通过自己的力量发现新事物,并且在丰富和积累社会生活经验的同时验证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同时,父母怕孩子与人发生争吵、打架或染上不良习惯,禁止孩子与同龄儿童交往,更不许带伙伴回家,也不许孩子外出,这种爱护也是不对的。儿童随年龄的增长和活动范围的渐渐扩大,需要与同龄人交往,因为,只有在交往中才能了解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还可以培养尊重别人、助人为乐的好品质。然而,父母的封闭式教育,让孩子只生活在家庭的小圈子内,将孩子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将如何走向社会,开创事业。只能是闭目塞听、胆小孤僻、沉闷忧郁、懦怯拘谨的“虫”。
当然,对待子女也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既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也要加以督促和引导。既不无原则的迁就和百依百顺,也不主观意断横加干涉。使孩子能在困难前不急躁,不气馁;成功面前不骄傲,虚心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