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中国第一幅春联诞生在哪里吗?是成都。
春联最早产生于五代十国时期的成都,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后蜀皇帝孟昶于964年春节撰写了一副对联,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孟昶(chǎng),生于919年12月9日,卒于965年7月12日,本名孟仁赞,字保元,邢州龙冈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人。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末代皇帝(934—965年),后蜀高祖孟知祥之子。
《蜀梼杌》载:“蜀未归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意思是后蜀归于宋太祖赵匡胤前一年的春节(宋太祖已于建隆元年(960年)将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六日自己的生日定名为“长春节”,即所谓“圣节”),后蜀皇帝孟昶有一年除夕心血来潮,要翰林学士辛寅逊为他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利话挂在自己寝宫门上。辛学士好不容易想了两句,孟昶认为对仗不工,给否定了。别人再不敢动笔,孟昶只得自己写了两句: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就是我国有史以来可查的第一副春联,在这之前,也不一定没有,只不过没有记载下来。
当时是964年春节,孟昶作此联后,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兵统一了后蜀,将孟昶等掳走。据说孟昶降宋之时,正是宋太祖诞辰之日。这种情况与联语是一种巧合,还是预先知道,今亦不可考了。宋太祖抓了孟昶后,封其为秦国公,但孟昶七天后就死去了。有人说孟昶亡国,在他题联那一天就注定了。因联中出现“长春”,而“长春”正是宋太祖诞生的那一天的节令名,这是个不祥的谶语。
不过,孟昶写下的这副春联在中国对联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却是无可否认的。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解释上联的意思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意思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新年”和“嘉节”都是偏正关系的合成词,指新的年节,美好的节日。
“纳”是动词,“享受”之意,“纳福”“纳凉”之“纳”即此意。
“号”可以是动词,可以是名词。世人多以为是动词,“预示、意味”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