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秤是法国大物理学家查理·奥古斯丁·库伦(公元1736—1806年)于1784年发明的。当时他正在研究摩探与扭转。他找来各种金属丝,测量其扭转阻力。通过最初的一些实险,库伦发现悬丝扭转角和扭矩成正比。根据这一原理研制出了第一台扭秤。
扭秤的做法是:一根细杆的正中,系在一根悬垂的金属丝上,细杆一端固定着被实验物(如带电小球),杆的另一端则是作为配重和阻尼器用的云母圆片,扭秤最重要的特点是灵敏和精确。例如,有一次库伦选用了一根10-9厘米长的悬丝制成一台扭秤,只要加上3×10克的力,扭秤就能扭转1度。
现代扭秤在称量0.5—5毫克重物量,误差仅为0.001—0.01毫克。1785年库伦利用自制的扭秤,发现了著名的电荷和磁极相互作用定律,就是库伦定律。
12年后,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什著文介绍了一系列有关引力互相作用实验。他利用库伦扭秤原理制造了一种装置,测出万有引力定律中引力常数的数字关系。1825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在研究闭合电路特性时,也根据库伦扭秤原理制造了一种仪器,通过这种仪器,欧姆成功地测出了通电导线间以及通电导线和磁针间的极微的作用力,从而发现了欧姆定律,扭秤发明至今200多年了,它在科学技术史上对物理学的发展起过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