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水稻幼苗黄化

农业百科2023-02-10 15:31:02百科知识库

如何防治水稻幼苗黄化

水稻育苗期间极易出现幼苗黄化现象,发棵慢,长势弱,不利于培育壮苗,给大田生产用秧乃至水稻产量的提高都带来严重的影响。
一、基肥不足引起黄化
秧苗三叶前生长主要靠胚乳,三叶后主要靠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然而,不少人认为育秧期稻苗小,不需要多少肥料,因而基肥施用不足,氨素缺乏成了导致幼苗黄化的主要原因。
对策:每公顷秧田用尿素60~75公斤,均匀撒于畦面;也可用1%尿素溶液,于早晨或下午叶面喷雾,每公顷喷液800公斤。
二、化肥施用不匀引起黄化
秧田面积小,不利于反复耙糖作业,化肥施用多为撒施,不均匀,易形成“罗圈秃”。幼苗刚发芽时,叶色深浅基本一致,到三叶期后开始分化,黄的黄,绿的绿,黄与绿明显呈明出来。随着苗龄的增长,黄化更为严重,植株不分蘖或分蘖少,叶片窄短,植株瘦小,自下而上叶片从叶尖开始干枯。
对策:用速效含氮、磷、钾三元复合肥,每公顷150~225公斤,撒于根际周围,原则是哪一片黄撒哪一片。同时,用1%尿素溶液喷施黄化秧苗。
三、pH值高引起黄化
土壤酸碱度对水稻生长有直接的影响,酸碱度对土壤养分的转化,特别是对磷和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影响较大。适于水稻生长的
⑦:壤酸碱度近于中性,秧苗喜偏酸性土壤,pH值高,影响秧苗对养分的吸收,使秧苗因营养不良而黄化。
对策:对于pH值高的土壤,要通过调酸降低pH值,每平方米施用硫酸锌或硫酸业铁10~15克,将pH值调整到4.5~5.0,以抑制霉菌活性,缓解土壤中微量元素的不足,促进叶绿素的形成。
四、种子覆土浅引起黄化
播种时,种子覆土少,部分种谷外露,田面略干后土粒干燥,根系不能下扎,吸收不到养分和水分而形成黄苗。
对策:一是用过筛的沤熟有机肥每公顷1500~2000公斤,轻轻撒于畦面;二是用宽约1.5~2厘米的松土铲在秧苗株间轻划,使划起的土粒掩埋种子和根颈;三是每隔1~2天,用喷雾器之类器具向秧田内喷雾水,保持田面湿润,加速根系生长,尽快促弱转壮。
五、气温骤降引起黄化
早春的天气变化无常,三叶期的秧苗体内含糖量低,抗寒能力弱。气温骤降后,秧苗根部细胞的细胞膜遭到破坏,透性增强,氨基酸等内含物渗出量增多。致使根际腐霉菌迅速繁殖并侵害根部,使根系吸收机能减弱导致秧苗黄化。
对策:培育壮苗,增加三叶期秧苗体内的含糖量;敌克松对腐霉菌有特效,并有促进秧苗根系发育的作用,对黄化苗有较好的抢救作用。秧苗一叶一心时,用敌克松700倍液喷洒,抢救时用300~500倍液喷酒,喷后3天内不浇水。

本文标签: 粮食作物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