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广西科技计划项目“罗非鱼链球菌病疫苗的研制及其免疫机制的研究”在南宁通过鉴定验收。该项目由广西水产研究所和广西大学承担,研制成功的罗非鱼链球菌疫苗将在养殖中推广应用,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等7名区内外专家参加了鉴定验收会。
2009年,罗非鱼链球菌病广泛暴发,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罗非鱼主要养殖区损失重大。患链球菌病的病鱼眼球突出,角膜混浊,游姿平衡失调,翻滚,转圈,胆囊肿大,胆汁稀薄、色浅,肠腔充满淡黄色液体,肝脏增大等。病死鱼鳃周边、背、胸及腹部有散在性米粒至豌豆大结节,手触有波动感,严重者整个鱼体表出现化脓性皮炎。剖检发现,结节内含有黄白色脓汁或干酪样物质,肝、脾肿胀,肠粘膜有弥漫性出血点。
一般情况下,发病鱼死亡率达95%以上。据了解,由于2009年罗非鱼出口不振,导致鱼价始终低迷,很多养殖户放弃了清塘、消毒、病害防治的一些必要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病害的蔓延,甚至有养殖户因此退出罗非鱼养殖。面对病情,广大养殖户一度谈“链球菌”色变。
其实,早在2006年5月,广西科技厅就下达了《罗非鱼链球菌病疫苗的研制及其免疫机制的研究》项目。据广西水产研究所渔业病害防治研究室副主任、负责罗非鱼疫苗课题的陈明介绍,经多次研究和临床试验,项目单位研制成功的罗非鱼链球菌疫苗在生产上取得了显著的免疫预防效果。
2.09年在广西的7家罗非鱼养殖场进行试验,注射免疫和口服免疫相对保护率分别高达94.18%和86.70%,注射免疫万尾鱼可相对减少经济损失4344元、口服免疫万尾鱼相对减少经济损失2911元。
陈明介绍,该项目疫苗分为注射、浸泡、口服三种。按照一般养殖周期算,从3月到11月均可使用疫苗。从实际效果来看,注射用效果最佳,规格达每条20克就可开始注射。浸泡成本相对来说较低,一般在苗种运输期间使用效果最佳。如果规格达到每条20克以上时,就至少需要浸泡2次才能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但目前,在养殖试验中,仅集中在广西和海南两地,有网箱养殖和土塘纯投料养殖两种模式,混养模式没有进行防疫试验。而在广西用的疫苗由海豚链球菌制作,海南地区使用的由无乳链球菌制成。对于养殖户十分关心的疫苗成本问题,陈明表示“很便宜”。如果自行注射,平均成本大致在每尾0.01元~0.02元左右,算上操作成本的话也仅需每尾0.05元。在具体操作上,为减少损伤,可选择在鱼苗标粗后,分塘的时候进行注射。
但陈明也谈到:“疫苗对已经感染发病的鱼是没有效果的,要想避免链球菌病,首先要意识到防病的重要性。”他预测,今年的罗非鱼养殖形势也不乐观。“从趋势来看,罗非鱼越来越难养。如果不采取控制的话,今年链球菌病可能还会卷土重来。”
按照程序,疫苗的研发需经过实验室、小试到中试的阶段后方可进行量产。即使试验成功,也还需要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的审批。从疫苗研制到量产,业内有“前4年,后4年”的说法,即试验阶段需要4年时间,批文申请到量产又需要4年时间。“现在前4年的工作已经完成,剩下的就是审批了。”陈明说。据了解,我国对于疫苗生产控制非常严格,需通过国家指定实验室对疫苗可靠性进行验证后,方可进行批文的审批发放。因此,罗非鱼链球菌疫苗的大批量生产还需要一段时间,“最快也要2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