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条件下,要消灭一切病原体是不可能的。要控制鱼病的发生,我们就应从提高鱼体抵抗力入手,要做好下面两项工作。
(一)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鱼类体质健壮
(1)合理的混养和密养:这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措施之一,对鱼病的预防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为不同种鱼类上的寄生物不完全相同,某些寄生物只能寄生于某种寄主,别的鱼类对其有免疫力,由于混养的结果,实际上就使这种鱼的个体密度稀松了。此外,混养不同食性的鱼类,特别是混养杂食性的鱼,如罗非鱼,能把水中的有机碎屑和部分病原细菌群蚕食掉,起到了净化水质作用,减少了鱼病发生的机会。因此从预防鱼病的角度看,也应提倡鱼类混养。在密养情况下,特别是在过密的水体内,鱼类容易接触而使病原体互相传染,鱼病更容易发生和发展。因此在经营管理这种鱼池时,应掌握适当密养,并严格执行卫生防疫措施。高密度饲养而相应措施(如投饲量、增氧设备等)跟不上时,则常会适得其反,鱼体成长缓慢、消瘦,容易发病;在夏季更易因缺氧而泛池。混养和密养应根据鱼池的水深、水源、水质、饲料供应情况及饲养管理方法而定。
(2)早放养、早开食,做到“四定”投饲和合理施肥:早放养,改春放为冬放或秋放鱼种,使鱼类提早适应环境,深秋、冬季水温较低,鱼亦不易患病,同时开春水温回升即开始投喂,鱼体很快得到恢复,增强了抗病力。广东等地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
饲料的质量和投喂方法,是增强鱼类对疾病的抵抗力和池鱼丰产的重要措施。“四定”(定质、定量、定时、定位)投饲是群众养鱼经验的结晶。
定质:投喂的饲料要新鲜和营养成分齐全,不含有病原体或有毒物质,不腐烂变质。对大而坚硬的饲料要发酵或浸泡磨碎后,再加工成适口饲料投喂,以保证鱼类的适口性。
定量:根据鱼体大小、不同种类按量投喂。每天实际投喂量根据不同季节、天气变化、水质肥瘦程度和鱼的活动情况而灵活调整,一般以3~4小时内吃完的量为宜。对于吃剩的残饵,最好及时捞掉,以免留在池内腐烂发酵,败坏水质。
定时:投饲要有一定时间,若每天投喂两次,则可上午8~9点、下午3~4点各喂1次。实际投时间亦应根据饲养种类、季节、天气的变化作适当的调整,如早晨雾重、下大雨等,应适当推迟投喂时间。在密养流水池投饲的原则是“少吃多餐”,每天投喂3次或更多。
定位:投饲要有固定的场所,使鱼养成到固定地点去吃食的习惯,既便于观察鱼类动态,检查吃食情况,清除残存饲料,而且在鱼病流行季节又便于施放药物,提高防治效果。根据鱼类食性不同,可设浮性饲料框或沉性饲料台。
施肥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池水中的营养物质,使浮游生物迅速生长繁殖,给池鱼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和促进光合作用。施肥不得法,也会恶化水质,使鱼生病。因此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追肥应掌握“及时,少施、勤施”的原则,且追肥应以发酵过的粪水或混合堆肥的浆汁为佳,或追施化学肥料。
(3)加强日常管理,注意细心操作,防止鱼体受伤:要使鱼生活正常,健壮成长,必须加强日常管理。首先要养成每天早、中、晚巡塘的习惯,观察鱼类动态、池水变化情况以及其他情况,以便发现问题能及时采取措施。如通过巡塘观察,及时发现鱼病早期症状,及早检查及诊断,能及时进行防治,控制其发展。通过观察池水变化,可及时追肥、换水或注入新水,保持池水肥、活、嫩、爽。其次要注意鱼池环境卫生,勤除池边杂草,勤除敌害及中间寄主,及时捞出残饵和死鱼;定期清理及消毒食场。此外拉网捕鱼、进箱搬运时,要细心操作,不能马虎,以免鱼体受伤而感染疾病。
(4)主和养同一档次鱼种的规格要整齐,以免有喂养过程中大鱼抢食过饱,而小鱼则吃不足,引起两极分化,小鱼体弱多病。
(二)培育抗病力强的新品种或进行人工免疫
在鱼类饲养过程中,常可见到一些发病严重的鱼池,大多数鱼患病死亡,而存活下来的鱼,往往都长得很好。这种现象表明,鱼体抗病能力与鱼的个体差异有很大关系。因此,要想达到预防或减少鱼病的发生,可以利用这种个体差异,挑选和培育抗病力强的养殖新品种。
(1)选育自然免疫的鱼类新品种:在鱼类养殖过程中,可以见到一些发病严重的鱼池,在部分鱼因病死亡的情况下,少数鱼能安然无恙地生存下来,这些生存下来的鱼,可能由于本身有较高的抗病能力,或鱼体内产生了某种抗体,对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如我国池养的草鱼、青鱼患出血病、肠炎病、赤皮病后亦发现有抗体生成。根据鱼类病后可得免疫性的原理,我们可将病后生存下来的鱼专池饲养起来,系统地观察其个体和子代是否对某些病原具有免疫力,有目的地去选育抗病力强的鱼类品种。
(2)利用原系亲鱼繁殖,避免近亲繁殖引起种质退化:自人工繁殖成功以来,很多繁殖场采用的亲鱼都是自己池塘里培育的子一代,近亲繁殖,以致鱼类种质退化,抗病力下降,鱼病连年暴发。实践证明,采用天然水系亲鱼繁殖的后代,具有抗病力强、疾病少、生长快的特点。长江水系亲鱼繁殖的后代即如是。亦可采用不同水系亲鱼交配繁殖后代,同样有提高抗病力的效果。
(3)种间杂交培育抗病新品种:利用免疫的遗传性原理,采用鱼类种间杂交,培育抗病力强的新品种。例如我国有些单位,采用草鱼和团头鲂的杂交品种―鲩鲂,就具有抗病力强的特点。虽然这种鲩鲂生长比草鱼慢,但不易得病死亡,在产量上有保障,如适当增加其放养数量,可弥补其生长慢的缺点。又如鲤鲫杂交种的抗病力也比鲤强得多。因此,在品种改良上应考虑抗病新品种的培养。
(4)人工注射、喷雾、口服或浸泡疫苗,使鱼获得免疫力,例如我国草鱼出血病和赤皮、烂鳃、肠炎病免疫防病,使草鱼成活率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