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瘤黑粉病的识别与防治

农业百科2023-02-10 13:16:11百科知识库

玉米瘤黑粉病的识别与防治

茎: 病苗茎叶扭曲畸形,矮缩不长。靠近地面的茎基部产生小病瘤,苗高约30~40厘米时,症状更明显,受害严重的幼苗,很早枯死。茎部病瘤多发生在各节的基部。

  叶片:拔节前后,叶片或叶鞘上可出现病瘤。叶片上的病瘤较小,多如黄豆或花生米大小,常成串密生,很少形成长囊状或角状的病瘤。

  雌穗:多数在果穗上半部或个别籽粒上形成病瘤,病瘤一般较大,生长较快,常突破苞叶而外露,长角状或不规则形。病瘤外面包有由寄主表皮组织所形成的薄膜,初期银白色或淡紫红色,具光泽,内部白色,肉质多汁;以后表面变暗,略带淡紫色,内部由白变灰色至黑色。菌瘿成熟后,外膜破裂散出大量的黑粉(冬孢子)。

  雄穗:部分小花被侵染,形成囊状或牛角状的小瘤,常数个聚集成堆。

  一个雄穗上可长出几个至十几个病瘤不等。 雄穗轴及其以下节叶常受侵染,并生病瘤。由于病瘤生于一侧,常使穗轴向另外一侧弯曲。有时雄花感病后可变成两性花或生雌穗,上结少数籽粒。

  由下部叶片向上逐渐扩展,呈现青灰色,似开水烫过,最后全株显症。病株茎基部变软,内部空松(手捏即可辨别),遇风易倒折。有的果穗下垂,穗柄变柔韧,不易剥离。苞叶也呈青枯状。植株根系明显发育不良,根少而短,变黑腐烂。病穗籽粒排列松散,易脱粒,粒色灰暗、无光泽。

  防治措施:

  1、摘除病瘤。在玉米生长期间,结合田间管理,应将发病部位的病原菌“瘤子”,在病瘤未变色时进行人工摘除,用袋子带出田外进行集中深埋或焚烧销毁,减少田间菌源量。切不可随意丢在田间。成熟的病瘤丢在田间后,病瘤产生的黑粉(病原菌)会随风、雨漂移,再次感染玉米幼嫩组织,直到玉米完全成熟。实践证明,摘除销毁病瘤是防治玉米瘤黑粉病的最好措施之一。

  2、加强栽培管理。避免偏施氮肥;及时灌溉,特别是抽雄前后加强灌溉;及时防治玉米螟等害虫;尽量减少机械损伤。

  3、药剂防治:在玉米抽雄前10天左右,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喷雾,可减轻再侵染为害

本文标签: 粮食作物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六彩花生
2023-02-10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