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米整个生长期皆可发生,但以抽雄和灌浆期发病为重。主要为害叶片,叶鞘、苞叶和果穗也可受害。叶片上病斑比大斑病小得多,但病斑数量多。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向上蔓延、扩展。叶片病斑形状,因品种抗性不同,有三种类型:(1)不规则椭圆形病斑,或受叶脉限制表现为近长方形,有较明显的紫褐色或深褐色边缘。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感病病斑型。(2)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扩展不受叶脉限制,病斑较大,灰褐色或黄褐色,无明显、深色边缘,病斑上有时出现轮纹。也属感病病斑型。(3)黄褐色坏死小斑点,基本不扩大,周围有明显的黄绿色晕圈,此为抗性病斑。高温潮湿天气,前两种病斑周围或两端可出现暗绿色浸润区,幼苗上尤其明显,病叶萎蔫枯死快,叫“萎蔫性病斑”;后一种病斑,当数量多时也连接成片,使病叶变黄枯死,但不表现萎蔫状,叫“坏死性病斑”。
苗期染病初在叶面上产生小病斑,周围或两端具褐色水浸状区域,病斑多时融合在一起,叶片迅速死亡。果穗染病病部生不规则的灰黑色霉区,严重的果穗腐烂,种子发黑霉变。
防治方法:
防治策略应以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加强栽培管理措施减少菌源,适时进行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1、种植抗病品种利用抗病、优质和高产的玉米品种或杂交种是保证玉米稳产增收的重要措施。品种要合理布局,定期轮换。
2、加强栽培管理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及时进行追肥,氮、磷、钾合理配合施用,尤其是避免拔节和抽穗期脱肥,促使支柱生长健壮,提高抗病性。适期早播,合理间作套种或实施宽窄行种植,如与大豆、花生、小麦、棉花间作效果较好,此外还应合理密植。另外,注意低洼地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加强土壤通透性,并做好中耕、除草等管理工作。
3、搞好田间卫生,减少菌源严重发生小斑病的地块要及时打除底叶,玉米收获后要及时消灭遗留在田间病残体,秸秆不要留在田间地头,秸秆堆肥时要彻底进行高温发酵,加速腐解等均可减轻病害的发生。
4、药剂防治药剂防治玉米小斑病是一种大流行年份的补救措施。目前用于防治玉米小斑病的主要药剂有10%世高、50%扑海因、75%粉锈宁、70%代森锰锌等。从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每7天喷1次,连续喷药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