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生产上普遍发生的病害之一。近年来,随着主要栽培品种的抗病性减弱,气候条件的适宜,病原菌的大量积累,农民防病意识弱等原因,导致该病发生流行并逐渐严重,一般发生年份玉米可减产10—20%,特殊年份减产达50%,以上,因此,既要保证玉米产量,又要保证优质安全无公害,必须做好玉米大斑病的防控。
一、玉米大斑病的症状
玉米大斑病又称条纹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玉米大斑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但主要发生在生长后期,特别是抽穗后发病逐渐加重。病斑主要侵害叶片、叶鞘、苞叶和籽粒。在生产上,杂交种多从底部开始侵染。发病初期,在叶片上产生椭圆形黄色或青灰色水渍状小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青灰色的长梭状的萎蔫斑,病斑严重时几个病斑连成一片,病斑长约3—15cm,并且在表面密生大量黑色霉层。
二、发病条件
玉米大斑病的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田间的病残体及种子上越冬。越冬病组织里的菌丝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在湿润条件下,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进行再侵染。
病原孢子在20—32℃,相对湿度90%以上发病。因此,每年的6—8月份,如遇到高温、多雨,则有利于大斑病的发生。
三、防控措施
1、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大斑病的最重要的措施。
2、加强农田防治:适期早播,避开病害发生高峰,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及时排水,降低田间相对湿度,提高抗病力。
3、及时清除感病植株,减少菌源。有条件的最好进行一次秋翻地。
4、合理密植或采用间套种植方式降低湿度,减少病害发生。
5、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用25%丙环唑乳油2000倍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均匀喷施即可,连喷2-3次。
另外,一定要在抽穗结束前,控制病情在玉米棒3叶之下,只有这样才能把产量影响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