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泽鲫作为一个人工选育的养殖新品种,抗病力强,是其主要优良性状之一。在多年的养殖实验和大面积(数万亩)养殖生产过程中,迄今尚未发生过一例彭泽鲫因感染某种鱼病而大量死亡的事件,亦未出现过爆发性鱼病。实践证明,彭泽鲫对各种疾病感染率极低,即使感染疾病后成活率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仅仅影响病鱼的生长速度或外观。
彭泽鲫常见的疾病为体表动物性病原体引起的鱼病,如水霉病和烂鳃病。
1.烂鳃病
网箱养殖的彭泽鲫发生过烂鳃病。病鱼行动迟缓,体色发黑,常在水面离群独游,病鱼鳃盖内表皮被腐蚀成圆形透明区,通称“开天窗”,鳃丝末端发白、腐烂,为浮泥所粘附,群众称?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84144.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巴夏唷保现厥比咳砉峭饴叮找蚝粑训贾滤劳觥2≡迨怯愫φ城蚓餍屑窘谖?~9月份。此病可引起彭泽鲫零星死亡。
防治方法:发病季节或发病期间坚持用漂白粉挂篓或用食盐挂篓。此病经治疗后,一周左右便可见效。
2.水霉病
水霉病只发生在彭泽鲫受精卵孵化阶段和鱼苗阶段。病原体是水霉科中的水霉、绵霉、细囊霉和丝囊霉。流行季节为3~5月份。
在鱼卵孵化过程中,由于气候、水温的关系,彭泽鲫鱼卵受水霉病危害较大。感染了霉菌的鱼卵,菌丝像根状物侵入卵膜,在卵膜外部着生菌丝,严重时造成鱼卵大批死亡。
鱼苗阶段,由于扦捕、搬运时操作不细心,擦落鳞片,或寄生虫破坏皮肤,以致霉菌侵入伤口。当肉眼能看到时,菌丝已向内深入肌肉,蔓延扩展,向外生长成棉毛状菌丝,故称为“生毛”。病鱼表现为鱼体负担过重而漂浮在水面,游动失常,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
防治方法:彻底的清塘消毒(最好用生石灰),一般能有效的预防水霉病。
在鱼苗孵化阶段,更重要的是选择适宜的催产气候和水温。对彭泽鲫的催产一定要注意避开寒潮和阴雨天气,一般应选择在水温17℃,并预计催产后会有4~5天晴暖天气时才可催产。另外,鱼巢要多设置一些,使鱼卵不致太密,这样可有效防止或减轻水霉病的发生及危害程度。
3.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主要发生在彭泽鲫夏花鱼种培育阶段。流行季节为5~8月,高峰期为6~7月。病原体是车轮虫。病鱼体表或鳃部受到病原体刺激后,分泌大量粘液,组织遭受严重破坏,病鱼消瘦,游动缓慢,间隔性侧游,呼吸困难,常群游于池边,可引起较大数量的死亡。一般在面积小、水浅、放养密度大的鱼池,最容易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比例为5∶2)全池泼洒,使池水成0.7×10-6浓度。或硫酸铜单一使用,施药方法以二次法为好,第一次施药使池水成0.4×10-6~0.5×10-6浓度,3天后再施第二次药,使池水成0.3×10-6浓度。一般施药后3天即可见效。
4.鱼鲺病
此病在彭泽鲫冬片鱼种培育阶段和成鱼养殖阶段均有发生,全年均可感染此病。病原体是鱼鲺。病鱼表现症状为极度不安,急剧狂游和跳跃侧游,肉眼可见鱼体有鱼鲺。鱼鲺病一般不会引起彭泽鲫的死亡,但会严重影响彭泽鲫的生长。
防治方法:此病流行开始时,用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1次,浓度为0.25×10-6~0.5×10-6。
5.锚头鳋病此病只在彭泽鲫成鱼阶段出现过,发病季节4~10月。病原体是多种锚头鳋,寄生在鱼的体表或口腔(极少数)。
锚头鳋病一般不会致使彭泽鲫死亡。发病初期,病鱼呈现急燥不安,间隔性侧游,食欲减退,体质消瘦,严重妨碍了鱼体生长。锚头鳋以其头角钻入寄主肌肉或鳞片下面,引起周围组织红肿或坏死,少数病鱼会同时感染水霉病,因而引起死亡。
防治方法:在发病季节,用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浓度为0.2×10-6~0.3×10-6,每半月1次,连续2~3次。
治疗方法:用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使池水成0.5×10-6浓度,1周后再用1次;或用0.025×10-6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体20~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