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县是贵州省优质茶叶产区之一,素有“中国西部茶乡”之称。
2.02~2005年,全县累计实施退耕还林面积6507hm2,其中2333hm2适宜林茶间作。在退耕地上进行林下种茶,既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又可以促进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使土地资源进一步得到最佳利用。退耕地林下种茶技术在湄潭及周边地区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可在生产实践中应用。
1 建园条件
选择以生态效益为目的的退耕地造林地块、或造林成活率及保存率低、8年后无经济效益需进行补植和改造的地块建园,其气候、土壤、地貌等立地因子须适宜茶叶的生长,园地交通方便,劳动力资源丰富,当地群众在茶叶栽培和加工方面有一定的基础。
2 技术思路
利用气候、土壤自然条件及丰富的退耕地资源和先进的茶叶栽培加工技术,根据立体农业思想,建立多物种共栖、多层配置、多级质能循环利用的立体种养模式和配套技术。达到巩固退耕还林,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
同基面林茶套种模式是对退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根据树种的不同生理习性,对茶叶和乔木树种采取合理配置,可以取得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效果。
3 主要技术措施
茶树为灌木型树种,树冠矮小,呈灌丛状,适宜修剪,具有很强的耐阴性,在林下只要有50%的漫射光茶叶便能生长正常。适当的乔木树种可减少强光直射,产生较多漫射光。湄潭退耕还林初植树种多为柳杉、水杉、香椿等深根系乔木树种,树冠高大,与茶叶具有很强的土壤空间和地表空间互补性。行间林下种茶对乔木树种有益无害。
3.1品种选择适宜在湄潭推广种植茶叶品种主要有福鼎大白茶、黔湄809。这两个品种都属绿茶系列,近年来在湄潭、凤风、余庆等县大面积种植。
3.2整地和施肥退耕地林下种茶必须在保护初植树种的前题下进行认真整地,开挖定植沟。严格要求沿等高线环形带状非梯式开沟,栽植沟50cm(深)×60cm(宽)。基肥以农家肥为主,用量2.25万~3万kg/hm2,伴施菜籽饼或茶叶专用肥。施肥时,在定植沟中心开“V”型小沟,施肥后覆土,再在两边挖沟(穴)植苗。
3.3 植苗 植苗在10月至次年3月前进行,定植前最好选在阴天或雨后晴天。定植密度为3万~4.5万株/hm2,采取双行单株栽植。宽行距1.6~2.5m。窄行距0.4~0.5m,株距0.22m。
3.3茶园管理
3.3.1茶叶施肥。茶园秋冬季施肥通常应以塘泥、人畜粪肥、垃圾等农家肥或土杂肥为主,施用量为3万~4.5万ks/hm2。也可用饼肥2250~3000kg/hm2、尿素150~225kg/hm2在茶树行间开沟深施。施后应覆土,以防肥料流失。
3.3.2茶叶修剪。修剪的目的是使茶树有良好的树势和宽阔的采摘面,培养具有矮、壮、宽、匀的茶蓬,以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幼龄茶树定型修剪一般采用“以采代剪”方法,年终用平剪的方法培养树冠,具体做法是持续反复地打顶采摘。定剪的高度与次数,可根据茶树品种特性而定。茶树壮年期的修剪可分为轻修剪和深修剪两种。
3.3.3覆盖茶园。利用山地草资源优势,实行茶园全面覆盖。茶园铺草是减少水土流失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实践证明:在坡度20。的茶园没铺草的是铺草的土壤流失量的8.2倍。
3.3.4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在充分考虑病、虫、草发生和所处环境,从茶园生态系统总体出发,有机地协调使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项措施,强调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效果,减少化学防治次数,选择低毒、低残留,对人、畜安全的植物源农药。
3.3.5乔木树的整枝修剪。树种整枝修剪是管理林茶间作的重要一环,它既是调节间作树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有效措施,在立体复合生态茶园中还是调控茶树光热水气,实现合理遮荫的主要措施。乔木树的枝下高度应控制在1.8m以上。培养适宜生态茶园要求的树冠,使侧枝与侧枝之间,方位上、叶层厚度上做到错落有致,稀密适宜,合理分布。除了每年都要整枝修剪外,还要根据茶叶生产的需要,适时地疏掉一部分大的枝条,保持绝大多数茶树既能得到直射阳光的照射又能得到间作树枝叶的遮荫。
4 小结
退耕地林下种茶是湄潭人在长期茶叶栽种和退耕还林实践中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结晶,是认真贯彻国家关于退耕还林工作中做好“五个结合”的具体表现。采取林下种茶技术不但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且成功为解决退耕还林地区后续产业的发展和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探索出一条新途径。退耕地通过林下种茶,一般3年开始产生效益,到第5年每公顷绿茶产值平均在5.25万元左右。茶叶产业的兴起,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用外出打工,可就近转移到茶叶的采摘、收购、加工、销售环节中去,解决了农村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