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防治玉米褐斑病

农业百科2023-02-10 09:22:52百科知识库

及时防治玉米褐斑病

玉米褐斑病是近年来在我国发生严重且较快的一种玉米病害,近两年在河北省易县有加重发病趋势。个别地块发病率为98%以上。该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在叶鞘上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散出褐色粉末。

  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土壤中及病残体组织中有褐斑病病菌;首先,感病品种连作时,土壤中菌量每年增加5~10倍;其次,施肥方面,用有病残体的秸秆还田,施用未腐熟的厩肥、堆肥或带菌的农家肥使病菌随之传入田内,造成菌源数量相应的增加。玉米5~8片叶期,土壤肥力不够,玉米叶色变黄,出现脱肥现象,玉米抗病性降低,是发生褐斑病的主要原因。空气温度高、湿度大。夏玉米区一般6月中旬至7月上旬若阴雨天多,降雨量大易感病。

  根据此病的发病规律及流行特点制定以下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 1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组织,并深翻土壤。

  2.足底肥,适时追肥。

  一般应在玉米4~5叶期追施苗肥,追施尿素10~15公斤/亩,发现病害,应立即追肥,注意氮、磷、钾肥搭配。

  3.用抗病品种,实行3年以上轮作。

  4.理密植(大穗品种3500株/亩,耐密品种4500株/亩左右),提高田间通透性。

  二、药剂防治。 1提早预防。在玉米4~5片叶期,每亩用25%的粉锈宁1000倍液或25%戊唑醇 1500倍液叶面喷雾,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2及时防治。玉米初发病时立即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洒茎叶或用防治真菌类药剂进行喷洒。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适当加些叶面肥,如磷酸二氢钾,即可控制病害的蔓延,又能促进玉米健壮,提高玉米抗病能力。在多雨的年份喷杀菌药剂应为2~3次,间隔7天左右,喷后6小时内如下雨应雨后补喷。

本文标签: 粮食作物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