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枯病是夏玉米生产上危害较重的一种病害。近年来随着秸秆还田面积的不断扩大,病菌在土壤中大量积累,该病害的发生也逐年加重,严重影响夏玉米产量的提高,已成为制约山东省玉米高产的重要因素。
一、症状表现
玉米青枯病是土传病害,主要发生在生长后期,从玉米灌浆期开始,乳熟期到蜡熟期是玉米青枯病的发病高峰期。首先是根系发病,局部产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逐渐扩展到整个根系,呈褐色腐烂状,最后根变空心,根毛稀少,植株易拔起。茎基节间产生纵向扩展的不规则状褐色病斑,呈现出水渍状腐烂,随后缢缩,变软或变硬,后期茎内部空松。茎秆腐烂自茎基第一节开始向上扩展,可达第2~4节,极易倒折。根茎感病后,地上部水分和养分不足,叶片自上而下呈水渍状,很快干枯,叶片表现主要有青枯、黄枯和青黄枯3种类型,以青枯、黄枯为主。青枯型也称急性型,发病后叶片自下而上迅速枯死,呈灰绿色,水烫状。黄枯型也称普通型,发病后叶片自下而上逐渐黄枯。青枯、黄枯、茎基腐症状都是根部受害引起。茎叶枯死后,果穗下垂,穗柄柔韧,不易掰下,子粒干瘪,无光泽,千粒重下降。发病愈早,对产量影响愈大。
二、发病特点
玉米青枯病可分为急性型和普通型。急性型发病速度非常快,从开始发病到全株感病只需1~3天,没有明显的从下而上的蔓延过程,而是骤然全株呈现出青枯症状。普通型发病较慢,一般在5~10天内全株才表现症状。高温高湿是青枯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玉米灌浆期田间湿度大,气温急剧上升,特别是雨后天气骤然转晴,往往造成该病的爆发。阴雨天气时间愈长、降雨量愈大、温度愈低、天气骤晴后温度愈高,发病也愈重。同时,种植密度大、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的田块也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三、造成病害逐年加重的原因
近年来玉米青枯病逐年加重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如果气候条件适宜,今年的青枯病仍有可能会大发生。
1.土传病害,难防难治。病原菌在土壤中越冬,从根部侵入,药剂防治效果差,人为控制难度大。
2.秸秆还田,病菌积累。近年来随着秸秆还田面积的增加,青枯病菌在土壤中大量积累,造成了该病逐年加重。特别是去年玉米成熟前的阴雨骤晴天气,造成了部分田块青枯病爆发流行,大量的病菌残留在土壤中。
3.气候因素,人为难控。发病盛期正逢雨季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只要条件适宜,就会造成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4.发病迅速,回旋空间小。普通型从开始发病到全株感病一般5~10天,急性型1~3天,没有明显的从下而上的蔓延过程,而是骤然全株呈现出青枯症状,往往是人们发现病害的发生,就已错过防治适期。
5.田间操作不便,防治困难。玉米灌浆期,植株高大,田间防治不易操作,再加上天气炎热,温度高湿度大,农民群众不愿意田间施药,往往是弃之不治,不仅影响当季的产量,而且大量的病残体为下季玉米生长带来威胁。
四、综合防治措施
1.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对于有青枯病的地块,禁止秸秆还田,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发病植株,集中烧毁或深埋。
2.轮作。实行玉米与其他非寄主作物轮作,防止土壤病原菌积累。发病重的地块可与水稻、马铃薯、蔬菜作物实行2~3年轮作。
3.种子处理。播种前晒种2~3天,采用种子包衣技术,未包衣种子须用拌种灭菌。用种子重量0.3%的15%粉锈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
4.合理施肥。玉米拔节期或孕穗期增施钾肥或氮磷钾肥配合使用。缺钾地块,每667平方米(1亩)施氯化钾7.5~10千克,或三元复合肥每667平方米25~30千克。在栽培过程中,氮、磷、钾要配合施用,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性,尤其是增加钾肥用量。
5.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产量水平,合理确定种植密度,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和良好的土壤透气性,可减轻或延缓发病。
6.加强栽培管理。合理灌溉,注意雨季排除积水,分期培土,及时中耕松土,避免各种损伤。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7.及时除虫。防治好蚜虫、灰飞虱、玉米螟及地下害虫,避免病菌从虫害伤口进入而感染病害。
8.茎基部处理。茎基发病可及时将茎基部四周的培土扒开,降低湿度,减少侵染,待发病盛期过后再将土培好。发病初期及时摘除茎基部2~3片叶子,清除病株、老叶,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避免传播。
9.药剂防治。在玉米灌浆期,对于往年发病的地块,如遇到连阴雨天气,土壤湿度大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8%瑞毒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预防。
7.10天预防1次,连续预防2~3次。发病初期用40%甲霜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98%恶霉灵2000倍喷淋根茎基部,严重的灌根防治,每株50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