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表明:玉米苞叶是玉米植株有效的光合作用器官,虽然它仅占总光合面积的7.7%,却构成果穗干物质的 l5% ,苞叶还有贮存来自植株其它部位糖分的功能,最重要的是苞叶还能保持玉米籽粒的生长环境,以保证籽粒的正常发育和产量形成,因为苞叶包裹着果穗,能维持籽粒生长所需的合适温、湿条件。
2012年萧县夏玉米开花授粉后玉米雌穗上钻蛀性害虫发生严重,钻蛀性害虫多为棉铃虫,少部分为玉米螟,其成虫于玉米吐丝期产卵于花丝上,幼虫孵化后先在花丝上危害,3—4龄后钻蛀到玉米果穗危害,最多1穗有虫7头,大多每穗有虫2—3头,全县农民普遍开展了药剂防治和人工捕捉,由于此时玉米植株已封行,利用手动喷雾器和电动喷雾器进行药剂防治操作上难度较大,部分农民采用人工捕捉的方法,人工捕捉时期偏晚的,害虫已钻蛀,只有剥开玉米苞叶捉虫,一旦剥开苞叶后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苞叶紧裹果穗的状态,因此,凡是剥苞捉虫的对玉米产量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剥苞程度越大、剥苞生育期越早,影响产量越严重。据调查,杜楼镇郝新庄村村民张永峰2亩郑单958玉米在授粉后约10天剥苞捉虫,玉米单产为345公斤,而同品种药剂防治治虫的玉米产量达552公斤,另一农户4亩玉米(郑单958)在玉米授粉后约5天剥苞捉虫,玉米单产为287公斤,另一农户3.7亩玉米(郑单958)没有施药防治和人工捉虫,玉米单产为519公斤,与药剂防治相比,分别减产37.5%、48%和6.0%,可见玉米剥苞捉虫后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因此,玉米穗期钻蛀性害虫的防治不提倡人工剥苞捉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