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玉米产量,降低收割成本,对解决一直困扰中国的三农问题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往年,每到玉米收获时节,农民的劳动强度极大。玉米棒子剥皮、脱粒,籽粒晾晒等工作量庞大繁复,人工成本很高。因此,农民一直呼唤玉米籽粒直收技术和配套设施,可以像收小麦一样收玉米。
近年来, 在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宣传和引导下,各地农村纷纷引进了玉米籽粒收获机,还引进了粮食烘干机,通过玉米籽粒收获机和粮食烘干机械的联合作业,可以实现像收获小麦一样收获玉米,同时实现粮食不落地直接进入粮食烘干设备进行烘干,一举解决了传统秋收作业需机械收获玉米棒子、人工扒皮、机械脱粒、人工晾晒的复杂程序,实现了作业过程的轻简化。
一位业内人士介绍称:与人工收获相比,机械化籽粒收获的效益十分明显。人工收获1亩地的玉米,至少需要2个劳动力,以现在的劳动力平均成本计算,每亩地成本在260-300元,加上收获后的晾晒和脱粒,收获1亩玉米总成本大概在350元以上。采用机械直接进行籽粒收获,亩成本在80元左右,加上一部分籽粒烘干,每亩玉米收获成本在200元左右,比人工收获方式的费用减少150元以上,相当于1亩玉米增收10%-12%,且能节约大量劳动力,此举对农民增收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玉米机械粒直收的出现,耐密植的玉米育种也再被提起。
据了解,玉米单穗一般重130-150克,玉米要想高产,农民要想获得更高的收益,必须保证每亩收货足够的穗数。在这方面,我国与国外有着较大的差距。
在上世纪30-40年代,中美两国玉米种植密度差距并不大。当时,美国每亩种植2000-2200株,而中国为1700-2000株,二者相差约15%;而到了上世界90年代,美国每亩种植玉米达4000-6000株,而中国仅为2800到3300株,差距扩大达30-45%。到本世纪,美国每亩种植为5000-8000株,中国为2800-4000株,仍大幅落户于美国。
造成这样大的差距,除玉米品种外,生产工具亦是重要限制因素。由于以往中国玉米收割机械化程度较低,玉米种植密度加大,被农民认为会大大增加人工收获的劳动时间、强度和成本,被归为“不划算”的类别。所以,即便密植有较强的经济效益,也不太容易被农民所接受。
因此,增加玉米种植密度、采取玉米籽粒直收,从而提高玉米产量,降低收割成本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