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生产的限制因素及对策(下)

农业百科2023-02-10 06:48:04百科知识库

棉花生产的限制因素及对策(下)

七、早衰现象主要表现:一是棉花结铃盛期过后,叶片脉间失绿黄化,黄化叶片由距主茎最远处开始由上向下、由外向里发展,叶片逐渐干枯脱落。
  二是棉花生长后期,叶片变红,失去制造养分的功能。棉花早衰现象出现得越早,减产越重。
  产生原因:一是土壤瘠薄,地力不足。土壤养分不能满足棉花生长发育的要求;二是施肥不足。特别是钾肥和氮肥不足,部分棉农怕施氮量大时,会造成棉花旺长;三是棉田干旱或积涝造成生长不良所致;四是徒长棉田,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失调造成;五是地膜棉发育早,根系衰老也早,以及地膜在生育期间不揭除,根系发育不良造成;六是高产田结铃多,养分不能满足棉花生长发育的要求造成。
  对策:一是合理施肥。增施钾肥和氮肥,钾肥以基施或早期追施为宜,氮肥追施应掌握稳施蕾肥、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
  二是遇旱浇水。浇水时应掌握隔沟小水轻浇,以防浇水后遇雨造成徒长。
  三是地膜棉在进入雨季后,及时将地膜揭除,以防膜下干旱,影响棉花根系发育。
  四是遇涝及时排水。
  八、化控偏晚主要表现:在降水过多或肥水过量时,棉株高大、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中下部蕾铃脱落严重,造成产量下降,品质降低。
  产生原因:棉农对肥水管理和化控的技术掌握不好,多在棉花旺长、甚至徒长以后再进行化控。
  对策:一是对于有旺长趋势的棉田及早化控,不要等到旺长以后再化控。
  二是追肥浇水和降雨以后,根据肥水情况及时化控。
  三是化控应从苗期开始,保持棉株稳健生长,助壮素用量一般苗期亩用1~2毫升,盛蕾至初花期6~12毫升,盛花结铃期12~15毫升。
  四是化控浓度宁低勿高,化控后仍旺长的可在7~8天后再化控一次,全程化控3~4次。
  五是化控后遇旱及时浇水。
  九、枯萎病、黄萎病主要表现:棉株矮化,叶片黄化,产生斑块、网纹、青枯、落叶等多种症状,纵剖棉茎维管变褐,结铃少,严重时整株死亡。枯萎病、黄萎病发病时间长,枯萎病从苗期开始发病,黄萎病从蕾期开始发病,病期三个多月,这两种病害对棉花的产量影响较大。
  对策:枯萎病、黄萎病菌在土壤存活时间长,目前尚无特效防治方法,控制病害发展的措施棉农掌握不好。
  一是选用抗病良种。
  二是培育壮苗,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
  三是枯萎病、黄萎病两个发病高峰期,即6月中下旬现蕾期和8月份花铃期,每隔7~10天用药1次,连续用药3~4次。
  四是降雨或浇水后形成一次发病高峰,降雨或浇水后及时用药。
  五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加腐殖酸类叶面肥混合喷施,控制病害的发展。
  十、盲椿象危害主要表现:子叶期幼芽被害,表现枯顶形成“公棉花”;叶片被害,形成“破叶疯”;幼蕾被害则由黄变黑,2~3天后脱落;中型蕾被害则形成张口蕾;幼铃被害产生水渍状斑点,重则僵化脱落;顶心或旁心受害形成“扫帚棉”。
  产生原因:一是随着抗虫棉的推广应用,农药用量大大减少,盲椿象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且虫体小,多傍晚以后活动危害,不易被人们发现。
  二是因盲椿象有迁飞习性,一家一户单独防治效果很差。
  对策:一是根据棉花被害症状及时采取统一防治为好。
  二是用药时间以傍晚前后,周围棉田以村为单位统一防治为好,以县、乡统一防治更好。
  三是药剂可选用乙酰甲胺磷加菊酯类农药,或乐斯本加菊酯类农药防治。
  四是喷药时注意要喷匀打透,以叶片正反面都均匀着药效果更好。

本文标签: 经济作物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