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u Houxuan
中国现代甲骨学家、商史学家。幼名福林,河北省望都县人。生于1911年12月20日。193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1934~1940年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1940~1946年在成都齐鲁大学任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中文系、历史系主任、教授;1947~1956年在上海复旦大学任教授兼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1956年迄今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兼室主任。又任中国先秦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会顾问,殷商文化研究会筹备主任。
胡厚宣于1934~1935年参加安阳殷墟第10、第11次的侯家庄商王陵区和秋口同乐寨的考古发掘。随即参加整理殷墟第1~9次发掘的甲骨,并为《殷虚文字甲编》作过全部释文。他研究甲骨,力图材料齐全并结合商史与商代遗迹、遗物进行研究,对商代卜龟来源、记事刻辞、四方风名、农业生产、宗法制度等有关甲骨学和商史上的一些问题作过专题研究。他前期的论文基本收入《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1944;二、三集194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胡厚宣在致力于甲骨、商史研究的同时,还积极从事甲骨文的搜集著录工作,为甲骨文的流传作出了贡献。他先后出版了《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1951)、《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1951)、《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1954)、《甲骨续存》(1955),这四部书共录甲骨 13814片。他开创的分期、分类的甲骨著录编纂体例,为科学的著录甲骨开辟了新途径。自50年代始,胡厚宣一直参加以郭沫若为主编的《甲骨文合集》的编纂工作,由他任总编辑,从材料的汇集到整理组织编排等都作出了贡献。
胡厚宣的主要学术论著还有:《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1950)、《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1951)、《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1952年出版,1983年再版)、《殷墟发掘》(1955)。此外,又有由他任主编的《甲骨文与殷商史》(1983)、《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5)、同他人合著的《甲骨探史录》(198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