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J.W.von

历史地理2023-02-02 19:51:58百科

歌德,J.W.von

图

德国诗人。1749年8月28日生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1832年3月22日在魏玛逝世。歌德一生从事文学创作,研究自然科学,并参与政治活动。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德语文学,而且在世界文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生平

歌德生活在欧洲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发生变化的时代。歌德的思想和创作也随着他个人生活和时代的变化而转变,他的一生可分为下列几个时期:

1.童年和莱比锡求学时期(1749~1769)

歌德的出生地法兰克福是当时名存实亡的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直辖市,不隶属于任何封建小邦,商业发达,居民中市民阶级意识较强。歌德的父亲约翰·卡斯帕尔·歌德,生活严肃,知识丰富,爱好艺术,曾漫游意大利,任皇家参议。母亲卡塔莉娜·伊丽莎白·歌德,精明活泼,富于幻想,善讲故事。歌德很早就学习英语、法语以及希腊、拉丁等古代语言。

1756年,爆发普奥七年战争。1759年初至1763年2月,法国军队占领法兰克福,歌德常观看法国戏剧演出,接触到法国文化。

歌德于1765年10月至莱比锡大学学法律,但他更多的兴趣在于文学与绘画。当时文艺界肤浅轻佻的罗珂珂风盛行,歌德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写他早期的抒情诗和戏剧。

1768年8月,歌德因病回法兰克福。他在养病期间钻研炼金术和神秘主义哲学,这段“学习”后来在《浮士德》第一部浮士德的独白中有所反映。

2.在斯特拉斯堡学习和狂飚突进时期(1770~1775)

1770年4月,歌德在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学法律,次年8月获法学博士学位,并结识赫尔德。赫尔德被称为狂飚突进运动纲领的制订者,他介绍歌德读荷马的史诗、品达罗斯的颂歌、莎士比亚的戏剧和“莪相”的诗,促使歌德注意民歌。此后,歌德开始在民间采集民歌。由于与一个牧师的女儿弗里德里克·布里翁的爱情,歌德写出他最早闻名的抒情诗。

歌德在法兰克福

1771年8月至1772年4月,他在法兰克福任律师,开始为《法兰克福学者通报》撰稿。

1772年5月至9月,在韦茨拉尔帝国高等法院实习,在一次舞会上与友人克斯特纳的未婚妻夏洛蒂·布甫相遇,对她产生无望的爱情。这种关系为《少年维特之烦恼》提供了主要素材。

1772年9月至1775年11月,歌德在法兰克福,写出大量代表狂飚突进运动的作品:剧本《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1773),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自由体诗歌、《浮士德》初稿等。其中《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后使歌德名声大噪,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

1775年,卡尔·奥古斯特继承魏玛公国公爵职位,歌德应公爵的邀请,11月到了魏玛。

3.魏玛最初的10年(1775~1786)

魏玛公国是当时德国许多封建小邦中的一个,人口不过10万,魏玛城居民仅 6,000人,但它也具有一套应有的行政机构和宫廷的排场。狂飚突进运动中神采焕发、倜傥不羁的歌德走进这个环境,要想呆下去并有所作为,生活和思想都需要有一个转变。他到魏玛不久,便写信给朋友说:“裹入所有的宫廷和政治的活动中,几乎不能脱身了。”1776年4月歌德取得魏玛的公民权后,被聘为国务参议,整顿矿山,管理交通,参加军事委员会,掌握财政。他还要陪伴年轻的公爵打猎、游泳、滑冰,到瑞士、哈尔茨山区等地旅行;宫廷内每逢节日庆祝,歌德都要写出一些东西上演。他积极为魏玛公国服务,于1782年被提升为贵族。

由于实际工作,对自然科学发生兴趣。歌德视察矿山,进而研究地质学和矿物学;他解剖人体,发现过去不被人注意的颚间骨;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种子潜在的萌芽。他从狂飚突进时期的歌颂自然转为研究自然。

歌德的才能向着多方面发展,但是文艺创作却受到阻碍,甚至陷入危机。在这10年内,除一些诗歌和为宫廷庆祝活动写的不关重要的剧本外,在狂飚突进时期写的《浮士德》初稿和未完成的《埃格蒙特》都没有继续写下去;他开始写剧本《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托夸多·塔索》和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戏剧使命》,有的完成初稿,有的只是片断。

歌德为了适应魏玛公国的生活,不断克制思想感情,内心充满矛盾。繁忙的政治工作,浮嚣的宫廷生活,使歌德感到苦闷。为了摆脱这种境地,他在1786年9月3日改换姓名,从疗养区卡尔浴场出发,往意大利旅行。

4.从意大利旅行至与席勒的合作时期(1786~1805)

歌德在意大利旅行,从1786年9月初至1788年5月底,延续了1年零9个月。他游遍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那不勒斯,直到意大利南端的西西里岛。歌德在罗马居住的时间最长,结识了一些在那里侨居的德国艺术家、考古学者和作家。歌德研究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欣赏意大利人民快乐爽朗的生活和地中海明媚的风光,他在西西里岛巴勒莫的植物园中观察植物,形成“原始植物”的概念,认为各种植物都是从“原型”演化蜕变出来的。

歌德在意大利把《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的散文原稿改写为诗剧,完成《埃格蒙特》,《浮士德》和《托夸多·塔索》都有所进展。歌德以高度的热情作画,描绘意大利的风物,不下 1,000多幅。歌德在意大利得到了新生。

1788年6月18日,歌德回到魏玛。公爵允许他辞去一切职务,只担任剧院监督,并兼管矿业。同年7月,与23岁的制花女子克里斯蒂安娜·武尔皮乌斯同居,直至1806年才正式结婚。

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震动全欧,歌德对这次革命的积极意义缺乏理解,否定革命的暴力手段。他在90年代初期写的《威尼斯铭语》中的一部分和一些戏剧,都是蔑视群众、嘲讽革命的。

1792年,奥地利、普鲁士与法国王朝流亡者联合,进攻法国,企图推翻法国革命政权,遭到失败。1793年,美因茨城响应法国革命,成立德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共和国,联军围攻美因茨,取得胜利。歌德陪伴卡尔·奥古斯特公爵参加了这两次战役。

这时期歌德对自然科学发生更大的兴趣,范围更为广泛,他研究植物学、昆虫学、解剖学、光学和颜色学。文艺创作方面完成了诗剧《托夸多·塔索》、《浮士德》的第 2稿《浮士德,一个片断》、《罗马哀歌》,动物诗《列那狐》等。

从1794年起,歌德与席勒交往,密切合作。歌德和席勒的思想观点本来是有分歧的:歌德研究自然科学,着重经验,强调客观实际;席勒完成早期反封建、反暴虐者的戏剧之后,便研究历史和哲学,对待事物往往从思考中形成的概念出发。但是两人都同样经历过狂飚突进运动,如今同样走向另一个目标:用完美的形式、纯洁的语言,表达人道主义的思想内容,以希腊的古典艺术作为榜样。在共同目标的引导下,两人观点虽然不同,却起着相反相成的作用。他们合写的锋利的《赠辞》,对社会上的市侩习气和文艺界鄙陋庸俗的现象进行批评。这些《赠辞》收在席勒编的1797年的《文艺年鉴》里,这部年鉴被称为“赠辞年鉴”。随后两人竞赛似地创作叙事谣曲,这些谣曲都收入1798年的《文艺年鉴》。他们一方面对社会进行批评,一方面互相勉励创作。歌德写信给席勒说:“在《赠辞》无所顾虑的冒险之后,我们必须致力于伟大的、有价值的创作,把我们千变万化的现实转化为高尚的、善良的形象,使所有的敌人感到羞愧。”席勒后期的戏剧名著都是在这时期产生的。歌德把《威廉·迈斯特的戏剧使命》加以发展和提高,完成《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 在 《浮士德》初稿和《浮士德,一个片断》的基础上写完《浮士德》第一部;长篇叙事诗《赫尔曼与窦绿苔》也在这时产生。席勒对于这些作品,有的给以积极的建议,有的给以热情的评论。

《浮士德》插图

他们还促进各种文化活动:导演戏剧,组织艺术展览和学术报告;1795至1797年席勒编辑《季节女神》文艺杂志,1798至1800年歌德主持《普罗庇累恩》杂志,进行古典文学艺术教育。歌德晚年编纂的《席勒与歌德通信集》,是关于这个时期德国文学情况和两个诗人文艺思想的重要文献。

狂飚突进运动时期是歌德创作最旺盛、成果最显著的第一个时期,与席勒合作的10年是第二个丰收的时期。这两个时期的作品无论内容或形式都有很大的不同。

5.从席勒逝世至1814年

这10年,由于拿破仑战争,德国发生巨大的变化。拿破仑在1805年和1806年先后战胜奥地利和普鲁士,在德国组织受拿破仑保护的莱茵联盟,消灭了许多封建小邦,所谓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最后宣告消亡。拿破仑给德国带来一些法国革命后开明的思想和制度,对落后的德国起一定的促进作用。德国一部分政治家、思想家、诗人等从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立场出发,反抗拿破仑,进行斗争,最后于1813年10月继俄国的胜利之后在莱比锡击溃法军。歌德对于当时的反拿破仑战争不但没有支持,反而在1808年10月一再被拿破仑接见,引起一些爱国人士的不满。

席勒于1805年逝世,歌德失掉一个朋友,他说,他失掉了自己的“生命的一半”。此后的10年内,《浮士德》第二部、计划中的《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都没有能够继续下去。歌德的主要著作又陷于停顿。

这时,歌德阅读了德国中世纪的史诗,欣赏中世纪的绘画,甚至后来对阿拉伯、波斯的诗歌发生兴趣。歌德在这时写十四行诗,创作长篇小说《亲和力》,这也与浪漫主义的影响有关。此外,歌德完成了研究许多年的《颜色学》。他还把自己当作历史人物来看,开始搜集资料写自传。从1811至1814年写出《诗与真》的前 3卷,既有文学价值,也有历史价值。

6.晚年时期(1814~1832)

拿破仑失败后,欧洲各国君主在维也纳举行会议,组成俄国、奥地利、普鲁士三国的神圣同盟,镇压进步思想和行动,封建势力在全欧复辟。德国爱国人士在反拿破仑战争时所向往的统一和自由都成为泡影,直到歌德逝世,德国都处在一种窒息的、反动的气氛里。歌德从1813年起研究阿拉伯、波斯的诗歌,以及中国、印度的文学和哲学。他读波斯诗人哈菲兹、菲尔多西的著作,钻研波斯的诗艺,发现欧洲传统以外的诗的国土。他在1814年和1815年夏秋最好的季节,两次到莱茵区和美因区旅行。他神游于东方的世界,目睹青年时经历过的山河城市,好象恢复了青春。他诗情洋溢,常常在旅途中一天写出几首,创作这样旺盛是多年来不曾有过的。这些诗共 240多首,歌德把它们分为12卷,编成一部诗集,命名为《西东合集》,于1819年出版,这是歌德晚年诗歌中最丰富的收获。同时,他也继续写自传体的著作,如《意大利游记》、《出征法国记》等,并整理又称为“纪年”的《年日记要》,起于1749年,止于1822年,作为自传的补充。《诗与真》最后一卷第4卷则在1831年4月才完成。

1816年,歌德的夫人逝世。1817年,他解除剧院的职务。1824年以后则住在魏玛,很少外出。从1824年至1832年3月22日他停止呼吸,8年内他以惊人的毅力和坚韧的勤奋完成了他从青年时期已开始的两部巨著:从1825年2月起,他写《浮士德》第二部,把这工作称为“首要事务”,1831年7月脱稿。《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时断时续,最后于1828年完成。

歌德在写作的同时,阅读大量古代的和当代的名著。他读莎士比亚、马洛、卡尔德隆、德·维加、拜伦、司各特、巴尔扎克、斯丹达尔、雨果、维尼、圣伯夫、贝朗瑞、圣西门的回忆录,塞尔维亚诗歌,以及中国小说。

国内外有不少科学家访问歌德,跟他讨论自然科学。也有画家、雕刻家来给歌德画像、塑像。在作家中除德国境内的以外,拜伦和卡莱尔都与歌德通信,英国的萨克雷、波兰的密茨凯维奇、美国的爱默生、法国《环球》杂志的编者,都来与歌德会晤。歌德也细心阅读《环球》、《法兰西评论》、《时代》、《爱丁堡评论》等杂志,在他逝世前两个月得到法国《两个世界的评论》即将出版的通知。歌德由于广泛地与外国文学接触,并且看到一些新型的杂志,他深信一种世界文学将要形成。他说,这些杂志的读者逐渐扩大,它们将最有效地“促成一种我们所希望的普遍的世界文学”。

歌德的晚年,尤其是1824年以后的 8年,是与狂飚突进时期和与席勒合作时期相辉映的一个时期。这三个时期,歌德产生和完成了他最重要的著作,可以说是他一生中的三个顶点。

创作

歌德从儿童时期直到逝世的前夕,没有停止过写作,他运用各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写出大量的文学著作。但是在他创作不朽的名著的同时,也写了些临时即兴的、应景的、供宫廷取乐的作品。

1.诗歌

歌德说,他的作品是“一部巨大的自白的许多片断”,歌德的抒情诗更是这样。他的诗歌的发展跟他个人生活与思想的转变是密切相连的。

歌德在莱比锡写的罗珂珂风格的诗歌还不能显示出个人的特点,但是到了斯特拉斯堡以后,诗才迸发,他在青春的爱情中写出《欢迎与离别》,面对灿烂的春光唱出响亮的《五月歌》,他改造民歌,使《野地小玫瑰》更为妩媚。紧接着歌德以充沛的热情用自由诗体歌颂大自然中的暴风雨、神话与历史中的英雄人物,他投身自然,好象与神灵交往,与宇宙合一,无论在形象上、语言节奏上都是德国诗歌里前所未有的。其中《漫游者的暴风雨之歌》、《普罗米修斯》、《戛尼梅特》、《给驭者克罗诺斯》、《穆罕默德之歌》等都是这类诗中的代表作,是狂飚突进运动的最强音。

歌德到了魏玛以后,随着生活与思想的变化,诗歌也趋于平静,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入的观察代替了热情的歌颂。有些无题的短诗概括生活的智慧,两首著名的《漫游者的夜歌》表达疲于奔忙、渴望安憩的心情。这时期仍然有一部分自由体的无韵诗,如《冬日游哈尔茨山》、《人类的界限》、《神性》等,有的是探索生活的意义,有的是歌咏人与神、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在民歌的基础上写出《魔王》、《渔夫》等诗,显示自然界不可抗拒的魔力与魅力。一部分后来收入《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这时已见于《威廉·迈斯特的戏剧使命》里的诗,从一对被不幸的命运所播弄的父女(竖琴老人和迷娘)的口中唱出,哀惋动人,堪称绝唱。

歌德从意大利回到魏玛后,完成《罗马哀歌》组诗20首,回顾在罗马度过的幸福生活,间接反映着歌德与克里斯蒂安娜的爱情关系。歌德在1790年又一度因公务去威尼斯,他写《威尼斯铭语》组诗 103首,表达他对于时事、对于世界、对于威尼斯生活的观察与意见,以及对于克里斯蒂安娜的怀念。

歌德与席勒互相鼓励,写出不少叙事谣曲,如《掘宝者》、《魔术学徒》、《科林特的未婚妻》、《神与妓女》等,都是普遍传诵的名篇。另外也有少数哲理诗,如《变换中的持恒》,用生动的形象阐述在瞬息万变的万物中只有艺术能保持恒久;《植物的蜕变》说明所有植物都从“原型”演化的概念。1800年,歌德开始写十四行诗,有一首题名《自然与艺术》,诗的最后两行是:“在限制中才显出名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这概括了歌德这时期创作的体会。

歌德在65岁以后几年内写的收在《西东合集》里的抒情诗和哲理诗,是晚年在诗歌领域内丰硕的收获。诗里出现了不少波斯的、阿拉伯的人名和地名,而表达的是诗人对于时代、历史的观察,对于爱情的体验,对于生命演化的探索。一切都在变化,在消逝,在新生。这部诗集里许多诗都蕴藏着深刻的智慧,例如《幸福的渴望》、《重逢》以及一些无题的短诗经常被后人引用。此外,歌德还写了大量的格言诗,被称为“温和的赠辞”。

1823年,歌德以激动的心情写成《爱欲三部曲》:第1首是《给维特》,第2首是《玛丽亚温泉哀歌》,第3首是《调和》,表达作为一个老年的诗人对于爱情和情欲的割舍和断念。歌德还由于阅读中国小说,体验中国人的生活和情感,于1827年写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14首,其中第 8首《暮色徐徐下沉》是最著名的晚景诗之一。歌德晚年的诗作正如夕照清明,一方面是纯净的抒情,一方面是明澈的智慧。

歌德还写过长篇叙事诗,其中最重要的两篇,一是1794年根据中世纪传说写的反封建的动物史诗《列那狐》,一是1797年写的《赫尔曼与窦绿苔》。前者通过各种拟人的动物对于封建社会中官僚、骑士、僧侣进行了讽刺和揭露,对于受压迫的农民、手工业者、小市民等寄予同情。后者叙述法国革命的军队占领德国莱茵河以西地区后,德国人大批向莱茵河东岸逃亡,在半天内发生的一段爱情故事。歌德在这里歌颂了德国小市民安分守己的保守思想,但也反映了莱茵河西岸在法国革命影响下发生的变化。这两部长篇叙事诗都是用古希腊六音步诗体写成。

歌德一生从未停止诗歌创作。他的诗歌中有一部分是应景的篇章、临时的戏作,以及并不给人以真挚之感的爱情诗,而且思想有一定的保守性和妥协性。但是有更多的名篇,从青年时期热情的迸发到晚年对于事物深刻的观察与体验,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大大超过了他同时代的诗人。此外,他的诗歌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内容的不同,他运用和发展了从古希腊以来的各种诗体,发挥了德语的最大功能。

2.戏剧

歌德一生写的各种剧本完成的与未完成的约有70多部,其中有《浮士德》那样的世界名著,也有供宫廷取乐的化装游行剧一类的戏作。

歌德的戏剧是以写罗珂珂风格的牧童剧开端的。跟他的诗歌一样,他很快就改变了这种风格,在莎士比亚的影响下于1773年发表《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历史上的葛兹是德国16世纪一个没落的骑士,他一度参加农民起义,但最后背叛了农民。歌德把他写成一个争自由的革命英雄。这是一部用民族题材、体现狂飚突进精神的戏剧。它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但作者不注意舞台技巧,场面变化达50多次,地点变动有20处。它出版后,青年们热烈欢迎,莱辛却给以批评。继《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之后,歌德在两三年内写的剧本中以悲剧《克拉维果》及《施泰拉》较为重要,它们都间接地反映了作者爱情生活中的纠纷和痛苦,同时也注意到戏剧的结构。1775年开始,直到在意大利才完成的《埃格蒙特》,写尼德兰反西班牙统治的解放斗争中一度被人民爱戴的埃格蒙特,由于对敌人态度游移,不够坚强,最后遭到杀戮,死前在梦中预见尼德兰的自由将会到来。这部剧完成的时间虽晚,实际上它仍应该属于狂飚突进文学的范畴。

与上述的剧作完全不同的,是与《埃格蒙特》几乎同时脱稿的《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剧中的主人公是古希腊传说中的伊菲格涅亚,她以人道主义的思想、言论和行为克服了人间的错误和罪恶,达到自我与世界、个人与规律的统一。全剧形式完整,语言净洁,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理想。

《托夸多·塔索》写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塔索虽被费拉拉公爵赏识,而在现实的宫廷生活中却感到非常苦闷,实际是反映歌德在魏玛宫廷中所感到的矛盾。歌德在魏玛的政府工作,需要冷静的理智,而他诗人的素质又蕴蓄着充沛的感情,这两者在歌德内心里经常发生冲突,最后是克制感情,向现实妥协。歌德在剧中却把他个人矛盾的两方面用两个人物代表,一个是精明强干的大臣安东尼奥,一个是多情善感的诗人塔索。所以歌德说:“这剧本是我骨中的骨,我肉中的肉。”又说,塔索是“提高了的维特”。这部剧本和《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都是用五音步抑扬格的无韵诗体写成。

关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歌德写过几部剧本,这些剧本大多产生在18世纪的90年代和19世纪初期。有的直接针对革命,有的间接涉及,有的完成,有的未完成,大多是反对革命暴力,嘲笑群众,主张改良主义,认为当权者的腐化堕落是革命爆发的原因。这些剧本是喜剧《大科夫塔》和《市民将军》、政治剧《激动的人们》、悲剧《私生女》等,它们在歌德的剧作中不占重要地位。

《浮士德》悲剧是歌德最主要的代表作。歌德写作《浮士德》,从狂飚突进时期起到他逝世前一年完成,延续了将近60年,但从《浮士德》第一部在1806年脱稿到晚年集中力量写第二部,中间停顿了20年。《浮士德》取材于德国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传说中的浮士德与魔鬼结盟,演出许多罪恶的奇迹,死后灵魂被魔鬼攫去。歌德把这粗糙的民间传说加工改造,把浮士德提高为一个在人间不断追求最丰富的知识、最美好的事物、最崇高的理想的人物。浮士德经过书斋、爱情、宫廷、美的梦幻等阶段的历程,每阶段都以悲剧结束,最后在改造自然的事业中得到智慧的结论,但他却在这瞬间死去。作者对与浮士德结盟的魔鬼也赋予深刻的意义,魔鬼代表虚无主义,自以为看破世情,处处帮助浮士德加深罪恶,阻碍浮士德向上,但是以失败告终。因为无论是帮助作恶,或是阻碍向上,都刺激着浮士德不断努力的追求。浮士德与魔鬼这两个截然不同而又结成伙伴的形象体现出美与恶、积极与消极的辩证关系。此外,剧中现实的瓦格纳、格蕾欣等都是与浮士德相对称的典型人物,幻想的荷蒙库卢斯、海伦娜、奥伊佛里昂等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浮士德》既是歌德“巨大的自白”里最重要的一章,也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 300年文化发展的生动的缩影,也可以说是一部有首有尾的“诗集”。跟他的抒情诗一样,歌德在这部悲剧里运用了欧洲所有的诗体,表达他错综复杂的思想感情。它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名著。

3.小说

歌德是德国最著名的诗人,他的主要的著作是《浮士德》悲剧,但是最早而且长期使歌德享有国际声誉的却是一部不满 150页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少年维特颂扬自然,爱纯朴的农民与儿童,反对封建习俗,憎恶官僚贵族。他对于人世的热情希望与鄙陋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中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他处处遭受打击和失败。在这样的处境中又遇到不幸的爱情,最后自杀。这部小说主要是描写作者个人的感受,实际上是迸发出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声,所以它在1774年出版后,立即在青年中引起共鸣。他们读这些信,觉得象是写给他们自己的一般。但同时也招致了卫道者们的谴责。它不仅风行一时,而且被译成欧洲许多国家的文字。歌德在1786年曾修改过这部小说,使本来就富有诗意、可是比较粗糙的文句更为净洁,人物描绘也略为平和,并有所补充,现在一般读到的是这个修改本。

《少年维持之烦恼》插图 《浮士德》中译本封面

以一个化学名词命名的长篇小说《亲和力》于1809年出版,它“象征地描述社会关系与社会关系中的矛盾”。小说里虽然说“婚姻是一切文化的开端和顶点”,但是当一家夫妇邀请一个男人和一个女子到他们家里作客后,这个家庭渐渐起了分化,男主人和女客人、女主人和男客人发生了爱情,他们痛苦地陷入道德与情感的冲突中。最后前者的一对由于难以控制感情,都憔悴而死;后者的一对比较理智,克制自己,也只是不幸地生活下去。这部小说反映了资产阶级婚姻的危机,也意味着作者当时受到浪漫主义思潮的一些影响。

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是与《浮士德》相提并论的一部散文巨著,它和《浮士德》有许多共同点:歌德写《浮士德》用了60年,写《威廉·迈斯特》用了50年,二者在写作中都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停顿;《浮士德》分为两部,《威廉·迈斯特》也分为《学习时代》与《漫游时代》两部分;歌德把他一生的经验、认识和理想都倾注在这两部巨著里;小说和悲剧的主人公同样是要摆脱狭隘的环境、向往广阔天地和更高理想的追求者,在追求的过程中都经历过错误,陷入迷途,最后达到理想的境界;《浮士德》第一部和《学习时代》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浮士德》第二部和《漫游时代》则更多地运用象征和寓意来表达作者的理想,结构也比较松散。但是《威廉·迈斯特》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比《浮士德》都为逊色。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扩充并提高《威廉·迈斯特的戏剧使命》的内容和思想,把一部主要描述戏剧生活的小说发展成“教育小说”,作者在其中树立了人生理想,不断地克制自己,培养自己的个性,成为一个所谓完整的人投入现实生活。

《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的完成,距离《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有30年之久。在这30年内,欧洲先进国家如英国、法国的社会起着急剧的变化,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贫富悬殊更为加剧,一些好心肠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各自设计改革社会的方案。歌德在晚年也注意到这些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考虑新时代提出的新问题。歌德在《漫游时代》里探索的问题是如何教育青年,未来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从书名上看,《漫游时代》是《学习时代》的继续,但是在结构形式和思想内容上它是一部与《学习时代》连续性不大的、具有一定独立性的作品。《漫游时代》里包含着一些与全书内容有联系或者联系不大的短篇小说、格言语录,还穿插了日记、信札和诗歌,这是浪漫主义小说家惯用的形式。小说仍然是一部“教育小说”,作者在小说中叙述了一个乌托邦式的“教育区”,教育的目标是如何培养未来社会和国家的有用的成员。

歌德还写过一些短篇小说。他于1795年在席勒编辑的《季节女神》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总称《德国流亡者的闲谈》,这是按照薄伽丘《十日谈》的方式写的一部“框形小说”。歌德还有时在长篇小说里插进短篇小说,如《亲和力》里的《奇异的邻童们》,《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里的《褐色女孩》、《五十岁的男人》等。《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里竖琴老人和迷娘的故事,如果从全书里摘选出来,也可以独立成为一部中篇小说。

4.自传及其他

歌德的自传著作很丰富,以《诗与真》最为著名,它叙述歌德从童年到应邀至魏玛公国为止的这段时期。但是自传并不局限于他个人的生活,歌德在《诗与真》的《序言》里说:“一般政治事件中非常的动向对于我和对于同时代的广大群众都发生巨大影响,必须特别注意。因为这好象是传记的首要任务,在时代关系中描述这个人,并且指出整个社会对他有多少地方是抵触的,有多少地方是有帮助的,他怎样从中形成了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如果他是艺术家、诗人、作家,他又怎样把它反映出来。”这是歌德写自传的主旨。书中的第 7篇全面而深入地论述了德国18世纪中叶的文学,一般认为是德国文学史著作中最早的一篇。被看成自传第二部的《意大利游记》,记载了歌德在意大利旅行、尤其在罗马居住时的感受,可以从中了解诗人转变的过程。

此后歌德写的《出征法国记》(附《围攻美因茨》)、《1797年赴瑞士旅行》、《1814年与1815年在莱茵河、美因河、内卡河畔》,都是自传作品,其中有的是由日记组成,有的记载旅行途中看到的个别事物,但是都没有《诗与真》和《意大利游记》那样重要。

歌德中年以后写了大量简短的语录。这些语录有一部分收在长篇小说《亲和力》和《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里,很大一部分发表在歌德编的《形态学》、《艺术与希腊罗马古代》等不定期刊物里,有一部分没有发表过。歌德死后,他的著作的编辑者把已收入两部长篇小说以外的语录搜辑成书,题名《散文语录》,又名《格言与感想》,共约1,000多条,分为三大类:关于伦理的、艺术的和自然的。这些语录是歌德思想与智慧的结晶,它们具体而微地反映歌德中年后对于自然、人生、文学、艺术的见解和看法,其中许多条有助于读者对歌德著作的理解。

5.

在歌德大部分的文艺创作中都贯穿着一种有扩张、有收缩、有突破、有限制、不断变化、永不停滞的辩证思想。这种思想是从歌德的个人经历与自然科学研究中形成的。从个人的生活来看,歌德在狂飚突进时期要求个性解放,蔑视现实的庸俗社会,在有限中寻求无限。但到了魏玛以后,从事实际工作,无时不感到约束奔放的感情、限制远大理想的必要,所以断念、限制、放弃、割舍等等字样经常在他的作品和书信中出现。可是他诗人的素质有时又感到断念和放弃的痛苦,要冲破限制。他到意大利旅行,神游波斯、阿拉伯的世界而产生《西东合集》。晚年称赞拜伦,预言世界文学将要到来,都是企图摆脱魏玛狭窄环境的表现。扩张而又收缩,限制而又冲破,歌德的一生就是这样交替地发展着。在自然科学研究中,他看到生物的呼吸机能有呼出有吸入,心肌有舒张有收缩,各种植物动物都是从“原型”演化蜕变而来──这是宇宙万物的规律。歌德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辩证的规律。他的诗歌往往从个人的感受引伸到广大的宇宙,有时又从外界的自然回到自己的内心。歌德自己也认为《少年维特之烦恼》、《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埃格蒙特》是扩张性的著作,而《克拉维果》、《施泰拉》则是收缩。最显著的是歌德的两部巨著:《浮士德》的主人公的无限的追求是扩张,《威廉·迈斯特》则强调收缩,《漫游时代》的副标题则是《断念者》。

歌德一再表示,他著书立说,都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在特殊中反映一般,因而人们说歌德是现实主义者。从主要方面看,这种说法是对的。但也不能忽视,歌德作品中也有从概念出发的,也有浪漫主义的。《浮士德》第二部就可以说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6.关于歌德作品的评价与影响

歌德很早就享有盛名,但是他生前的荣誉主要建立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与《浮士德》第一部上,他后期的作品却往往不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他的抒情诗集《西东合集》在他逝世后几十年内第一版还没有售完。《浮士德》第二部脱稿后,歌德把它封存,认为不会得到人们的理解,不肯付印。歌德逝世,海涅说是标志着“艺术时代的结束”。19世纪30、40年代,“青年德意志派”的诗人们批评歌德保守倾向的政治态度,甚至说他是“公侯的奴仆”;教会和民族主义者攻击歌德离经叛道的异教思想和世界主义。恩格斯在批判格律恩的文章中对歌德给以公平的评价。1860年丹采尔的歌德研究和1874至1875年海尔曼·格林论歌德的讲演,建立了研究歌德的基础。1885年歌德的遗稿全部公开,提供大量资料,有助于对于歌德的全面研究。此后歌德晚年著作中深刻的思想与智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在20世纪,随着时代的变化,对歌德也有种种不同的看法。

歌德的诗歌影响了整个 19世纪和 20世纪初期的德语诗歌。德国的长篇小说很大部分是描述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教育小说,《威廉·迈斯特》成为这类小说的榜样。至于《浮士德》在德国和世界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是举世公认的。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由郭沫若译成中文,在中国青年中也引起强烈的反应。此后郭沫若继续把《浮士德》、《赫尔曼与窦绿苔》译成中文。

7.

歌德著作的版本众多,以下是歌德最后编定的、最全的和便于使用的几种:

(1) 歌德最后编定的《歌德全集最后手定本》40册(1828~1830)。歌德逝世后又出版补充本《歌德遗著》20册(1832~1842,斯图加特)。

(2) 最全的魏玛版《歌德全集》143册(1887~1919),分文学著作、自然科学著作、日记、书信 4部分,有校勘,没有注释,各部分附有索引。

(3) 科塔出版社纪念版《歌德全集》40册,附索引一册,封·德尔·赫伦主编(1902~1912,斯图加特)。每册前有引言,后有注释,便于使用,但较旧。

(4) 汉堡版《歌德文集》14册,特伦茨主编,1976年第5版(慕尼黑)。另有《歌德书信》4册,《给歌德的信》 2册,曼德尔克编。集中有详实的注释,丰富的资料,并附有索引,最便于使用。

(5) 纪念版《歌德全集》,袖珍本45册,拜特勒编(1961~1967,慕尼黑)。包括著作、书信、谈话。

参考书目
  1. G. Brandes, Goethe, Berlin,1930.
  2. G.Lukács, Goethe und seine Zeit, Berlin,1950.
  3. E.Staiger, Goethe, Zürich,1952~1959.
  4. Herman Grimm, Das Leben Goethes, tuttgart,1959.
  5. H.A.Korff, Geist der Goethe-Zeit, Leipzig,1966.
  6. G.Friedenthal, Goethe, sein Leben und seine Zeir, München,1974.
  7. Hans Mayer, Goethe, Frankfurt,1977.
本文标签: 歌德  J.W.von  Gede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