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

历史地理2023-02-02 19:31:49百科

龙门石窟

中国北魏至唐代佛教石窟寺。在河南省洛阳市城南12.5公里龙门峡谷伊水东西两崖峭壁间及东山头道桥沟、二道桥沟及万佛沟等处。南北长约 1公里。石窟约开创于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诸朝。五代、北宋及明代亦有零星雕造。现存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躯,浮雕佛塔40多座,碑刻题记2780品,其中有纪年者 700余品,是中国石窟题记最多的一处,尤以“龙门二十品”驰名中外。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魏造像

北魏营造的洞窟有古阳洞、莲花洞、宾阳中洞、火烧洞、慈香洞、魏字洞、普泰洞、皇甫公洞(石窟寺洞)、路洞;北魏营造北齐时完工的有汴州洞;北魏开窟中缀、唐代继而造像的有宾阳南洞、宾阳北洞、药方洞、赵客师洞和唐字洞。龙门魏窟是在承袭云冈早期魏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窟门外立面的雕饰上,虽已出现仿木构屋顶结构,但使用并不普遍。在窟室构造上,龙门魏窟取消了明窗和中心塔柱,扩大了窟门,增加了室内采光;另一方面,将一铺主像安置于后壁,使前庭宽广,空间扩大,窟顶形成了完整的穹窿顶,布局合理,便于礼瞻。在穹窿顶上,刻大莲花为中心,绕以细腰长裙、飘逸自如的飞天(如莲花洞)。在宾阳中洞和皇甫公洞等的地面上,刻出以莲花为母题的装饰图案。

在佛、弟子、菩萨、飞天、力士等的造型上,受南朝“秀骨清像”艺术风格的影响,雕造出了面容清秀、两肩削下、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的新风格,更加符合中原汉民族的审美情趣。雕刻大量供养人形象,也是龙门魏窟的一个特点。帝王、官吏还刻出他们虔诚礼佛的仪仗行列(如宾阳中洞、皇甫公洞),留下了难得的历史画卷。魏窟造像的主尊,以释迦牟尼佛和交脚弥勒菩萨为主,也有三世佛、释迦与多宝佛并坐、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定光佛和五十三佛等题材。其配置是由“三身式”(一佛二胁侍菩萨或一交脚弥勒菩萨二胁侍菩萨)发展到“五身式”(主尊两侧各增加一弟子) 和“七身式”(在胁侍菩萨外侧加二力士)。

位于西山南部的古阳洞(北魏时正名为石窟寺)开凿于 5世纪末,是龙门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大窟。主尊释迦牟尼佛有磨光的高肉髻,面相长圆,清秀适度,着双领下垂式袈裟,结跏趺坐于长方形台座上。二胁侍菩萨头戴三面式花蔓冠,冠侧的宝缯向左右斜上再折下,面相清秀而作微笑状,颈系桃形项圈,肩头垂下帔帛和缨珞。这 3身像的完成,确立了龙门魏窟的新风格。洞内左右壁各有上下两排大龛,每排四龛。窟顶和四壁布满1350多个小龛(含千佛)。

宾阳三洞(北魏时正名是灵岩寺)即《魏书·释老志》记载的为高祖孝文帝、文昭皇太后所开的二窟 (宾阳中洞和南洞 )和为世宗宣武帝所开的一窟(北洞),自景明初至正光四年(500~523),先后营造24年之久。已完工的宾阳中洞窟门的正上方饰以二龙尖拱火焰纹,窟门两侧有立柱,柱头是希腊的爱奥尼克式,龙首立于柱头之上,立柱外侧各有一屋形龛楣,其下刻金刚力士。门甬道南侧浮雕大梵天,北侧浮雕帝释天。中洞三壁刻三世佛,窟门内壁自上而下依次刻出文殊菩萨与维摩诘居士对坐说法图、萨埵那太子及须大拏太子本生故事、皇帝及皇后礼佛图、十神王图。

皇甫公洞完工于孝昌三年(527)九月,是龙门魏窟中唯一有纪年的大窟,功德主皇甫度是胡太后的舅父。正壁下起高坛,坛上一铺造像,有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萨、二思唯菩萨。两侧壁上各凿一大龛,龛下皆有精美的礼佛图。窟顶中心是高浮雕的一朵大莲花,外缘环绕忍冬纹。回旋于莲花周围的八身伎乐天,手持笙、筝、排箫、阮、横笛、鼓等乐器。地面上刻出六朵莲花,构成美丽的图案。

北魏各大窟壁面上还有大量的小龛,基本形制有方形龛、圆拱龛、尖拱龛、屋形龛和盝顶龛。龛内往往刻出七佛、佛本行故事、文殊与维摩说法图以及伎乐天、供养天和供养比丘等。此外,由龙、凤、鹿、饕餮、童子、华绳、忍冬纹、火焰纹、葡萄纹、联珠纹、三角纹、垂帐纹、香花、流云等组合成变幻无穷的龛楣、宝盖和背光图案,结构巧妙,繁缛华丽,在孝明帝时代臻于完善,此后则趋向简化。约造于北齐时代的汴州洞的正壁造像,身材粗短,服饰宽松,衣纹疏朗,已摆脱了“秀骨清像”之风,孕育了新的艺术风格。

唐代造像

龙门石窟中,隋代只有若干小龛。而唐代贞观六年(632)至天宝十四年(755)是龙门石窟雕刻的黄金时代。肃宗以后,只有零星雕造。唐窟的绝大部分是造像窟,也有禅窟和窟。大型造像窟有药方洞、唐字洞、宾阳南洞、宾阳北洞、潜溪寺、敬善寺、双窑、老龙洞、破窑、惠简洞、奉先寺、万佛洞、奉南洞、净土堂、摩崖三佛、龙华寺、极南洞、火下洞、八作司洞以及东山的大万伍千佛龛、擂鼓台南洞、北洞、高平郡王洞、大弥勒洞、四雁洞、二莲花洞、看经寺等。另外,还有数以百计的小窟和数以千计的小龛。

唐窟的造像题材,除北朝已有的释迦牟尼佛、弥勒佛、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以外,又出现了卢舍那佛、药师佛、大日如来、宝胜如来、维卫佛、优填王、地藏、业道、千手千眼观音、多臂菩萨、西方净土变和历代祖师像等,同时,还有刊刻经文及造道教天尊像者。文殊骑狮子、普贤骑象、“九品往生图”等也出现了。这无疑是与新经典的译出、各宗派的兴起相关联的。

唐窟在外立面的处理上,注重简洁、明快。往往把造像碑或题额置于窟门的正上方,如“北市采帛行净土堂”、“大万伍千佛龛”、“新罗像龛”、“北市丝行像龛”、“明孺州家功德”的题额皆属此类。窟室作马蹄形、长方形或方形;窟顶作穹窿顶、券顶、方顶或四坡式顶。自高宗末年起,流行正壁下或正、左、右三壁下起高坛,坛上置一铺造像的做法。窟门加高、加宽乃至取消前壁。奉先寺和摩崖三佛更是突破了窟室的局限,就崖壁露天雕造。唐代的造像布局,大多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的形制,窟顶的飞天不再持乐器,伎乐人刻于两侧壁下层或三面环坛的立面上,有的窟还把供养人组合到正壁的一铺造像之中。

唐代雕像崇尚“丰腴为度”之美,匠师们大胆模写现实,技艺也近乎纯熟。各种形象,精采洒落,气韵生动。菩萨、天女,体态丰满,容貌端丽,具有感人的风姿。

宾阳南洞正壁 5身大像是魏王李泰为亡母长孙氏做功德所造,完工于贞观十五年(641)。主尊阿弥陀佛面相方圆,眉高,眼大,唇厚,颈上有三环纹,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偏衫,胸下束带,衣纹用圆线条表示,结跏趺坐于叠涩束腰方形台座上,袈裟衣纹披覆于台座前,中间部分呈同心圆状。这是典型的初唐佛像。二菩萨头戴高宝冠,额际露出发纹,面相方圆,颈部亦有三环纹,身体直立,胸腹部较平,颈系项圈,身挂粗大的缨珞和帔帛,下穿长裙,裙角垂于圆莲座上。这也是典型的初唐菩萨形象。

奉先寺(唐代正名是大卢舍那佛龛)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皇后所造,完工于上元二年十二月卅日(676年1月20日)。工程的主持人是司农寺卿韦机,奉命“检校”此项功德的是净土宗大师善导和西京法海寺寺主惠暕。该龛是把山坡劈成冂形平面,露天造像,气势宏伟。主尊卢舍那佛通高 17.14米,是龙门最大的一尊佛像,面相丰满圆润,神态宁静安详;二弟子虚怀谦恭,唯诺至虔;二菩萨华贵端庄,表情矜持;二天王足踏夜叉,威风凛凛;二力士刚强暴烈,雄健有力。造像间既有主从、文武的对比,又有和谐与呼应,是龙门唐代雕刻的精品。穿插于壁面间的48身立佛是开元十八年(730)内侍省高力士等人为唐玄宗所造的阿弥陀像。

万佛洞是一座充满欢乐气氛的阿弥陀净土,完工于永隆元年(680)。而东山的大万伍千佛龛(又名擂鼓台中洞 )表达的则是一座弥陀净土,约完工于天授年间。壁面下部刻出的25身罗汉群像应是依据北魏昙曜译《付法藏因缘传》所作,是中国最早的一组大型罗汉群雕。极南洞的雕刻,技艺精湛,是著名宰相姚元之等为亡母刘氏所造,完工于中宗之末。它的力士雕刻,筋骨与肌肉刻画生动有力,令人赞叹。

玄宗时代完成的洞窟可以八作司洞和看经寺为代表。八作司洞主尊是结跏趺坐佛,高肉髻,螺发,胸部隆起,着通肩式袈裟。佛座为方形束腰莲座,转角处左右各有神王承托。覆莲纹以下,又有一层台基,有四神王承托。背光阳线纹,作舟形。内层刻伎乐人,外层为葫芦状火焰纹;圆形头光内侧为莲瓣纹,外侧刻“七佛”。胁侍之二弟子、二菩萨皆立于八角束腰叠涩莲座上,束腰处有桃形壶门。环坛上还有二天王、二狮子。环坛立面上有壶门12个,内刻舞者 2身,奏乐者10身。伎乐人隆胸鼓腹,演奏入神。位于东山南部的看经寺,是龙门最大的一个洞窟,平面作方形,窟顶为四面起坡式平顶。现洞内既无高坛,也无主尊,仅存环壁面下部浮雕29身罗汉像 (高约1.8米),形态各异,作风豪放,可能是禅宗的北宗(神秀系)弟子们所作的禅堂。

龙门唐代的小窟和小龛也有许多杰作。薄衣透体的优填王像、庄重的地藏菩萨像、慈和的药师佛像以及数目极多的、最富变化的观世音像,形形色色的供养人像、狮子像等都是上乘之作。刘天洞和擂鼓台南洞的大日如来像及菩萨像,完工于武则天前期,是依据早期密教典籍的造像。万佛沟的千手千眼观音像则是“开元三大士”建立中国密宗以后的造像。

碑刻题记

龙门的碑刻题记中,绝大部分是造像记,也有少量修路、修佛和游人题记。众多的碑刻题记保存了研究龙门石窟的大量历史资料。北魏王室在古阳洞造像的有安定王元燮、广川王元略(即贺兰汗)、齐郡王元祐和北海王元详。官吏中有长乐王丘穆陵亮、辅国将军杨大眼、云阳伯郑长猷、荥阳太守孙道务、汾州刺史赫连儒等。在火烧洞造像的有王妃胡智及其子元善见 (东魏孝静帝 )。比丘、比丘尼及邑社的造像铭也占很大的比例。在龙门有造像活动的唐朝宗室有魏王李泰、道王李元庆母、纪王李慎母、中山郡王李隆业、太宗女豫章公主、南平公主等,武则天家族有高平郡王武重规、梁王武三思女灵觉等,官吏中有岑文本、阿史那忠、豆卢仁业、宇文节、唐临、王玄策、姚元之、赵仁本、丘悦、赵冬曦、卢征、高力士、杨思勗等。唐代造像记中还保存了一批有关中外交通的珍贵史料。此外,对于行会、州县、邑社和佛教宗派亦多所涉及。

龙门的书法艺术,以古拙的魏体《龙门二十品》最享盛誉。唐代褚遂良书《伊阙佛龛之碑》,宋代陈尧叟书宋真宗《龙门铭》,亦是典范之作。

图 石窟保护

龙门石窟的保护范围,东南角起自二道桥沟,向北过香山主峰,至北端白居易墓北坡;西南角起自魏湾村北谷(叉子沟),向北沿洛伊公路至煤窑沟,南北长约2公里,东西宽约2.5公里。危及龙门石窟安全的自然界破坏力主要有裂隙及崩塌、渗水溶洞及凝浆、风化剥落、生物根系的破坏。

1951年龙门成立了专门的文物保护和研究机构,展开了一系列保护工程。70年代以来,对奉先寺等大型石窟采用了锚杆加固与化学灌浆相结合的方法,达到了保持原状的要求。

参考书目
  1. 《中国石窟·龙门石窟》第一卷,日本平凡社,1987年12月东京版。
  2. 《中国石窟·龙门石窟》第二卷,日本平凡社,1988年8月东京版。
  3. 《龙门石窟雕刻》(中国美术全集60卷本之一),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6月版。

参考文章

  • 龙门石窟建筑与名胜
  • 中国三大石窟之一的龙门石窟位于__知识题库
  • 我国佛教艺术驰名中外,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莫高窟三大石窟举世皆知。以下关于三大石窟地理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知识题库
  • 龙门石窟(LongmenGrottoes)中国地理
  • 龙门石窟的简单介绍建筑与名胜
  • 龙门石窟的概况建筑与名胜
  • 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宗教
本文标签: 龙门石窟  LongmenShiku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