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minzu
[外文]:nation
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民族”一词还指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蒙昧民族、野蛮民族和文明民族,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和现代民族等;也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如中华民族、印度民族、伊朗民族、阿拉伯民族等。这种广义的民族概念,相当于英文的Peoples、德文的Vlker、俄文的Народы。
民族概念汉文“民族”一词出现的年代较晚。中国古代史籍中,表达民族概念的词汇,既有民、族、种、人、部、类等单音词,又有民人、民群、民种、族种、族部、族类等双音词;但尚未发现“民”和“族”两字连用的情况。最先将这两个汉字连成“民族”,用以译述西方nation一词的,乃是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人。19世纪末叶,“民族”一词连同西方民族主义思潮一起传入中国;随着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20世纪初叶得到广泛运用,成为当时革命派唤醒全国人民以振奋民族精神、抵抗列强侵略、挽救国家危亡的一面旗帜。
最早传入中国的是西欧的民族概念,“民族”一词常与种族、国家概念相混淆。如1903年梁启超介绍了瑞士-德国学者J.K.布伦奇利的民族概念。布伦奇利认为民族有 8种特质:
(1)其始也同居一地:②其始也同一血统;
(3)同其肢体形状;
(4)同其语言;
(5)同其文字;
(6)同其宗教;
(7)同其风俗;
(8)同其生计(经济)。孙中山也提出血统、生活、语言、宗教、风俗习惯形成民族的 5个力。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学术界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随着民族工作的开展和民族研究的深入,民族概念与种族、国家概念的区分才逐步明确起来。
民族不同于种族,种族以人的体质形态上所具有的某些共同遗传特征(肤色、眼色、发色、血型等)为标志,属于人类学和生物学范畴。而民族则以语言、地域、经济生活、传统文化和心理素质为特征,属于社会学和历史学范畴。同一种族的人,通常形成为许多不同的民族;同一民族的人,往往包含有不同的种族成分。民族也不同于国家,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疆界和民族聚居区域,有时是一致的,形成单一成分的民族国家;但多数情况是不一致的,在一个国家的地域上居住着众多民族的情况相当普遍,而同一民族的人们散布于几个、十几个、乃至几十个国家的现象亦非罕见。当今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是多民族国家,单一民族的国家只占少数。
民族概况民族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演变、消亡的过程和规律。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和组合形式。中国学术界对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和社会组织最早形成于哪个时代存有争议。有些学者根据K.马克思、和F.恩格斯的论述,认为民族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至阶级社会初期,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人们逐渐克服地方局限性而发展为民族;有些学者则根据В.И.列宁和И.В.斯大林的论述,认为民族形成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封建制度消灭和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就是民族形成的过程。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以上两种意见并不矛盾,前者可以看作是古代民族形成过程的上限;后者应该看作是现代民族形成过程的起点。古代民族发展为现代民族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能割裂二者的连续性,更不应将二者完全对立起来。中国学术界对民族消亡的看法则是基本一致的,认为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民族也将逐渐消亡。当全世界进入共产主义时代以后,随着各民族的高度发展和共同繁荣,以及各族人民之间愈益广泛的接触和日趋频繁的交往,民族差别和隔膜将逐渐消失,全人类将融合为一个没有民族区分的整体。
当今世界上是一个拥有众多民族的世界。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共有大小民族两三千个。其中,既有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又有近代形成的新兴民族,也有人口几万甚至几百的小民族。至 80年代,1亿以上人口的民族有 7个,千万以上人口的民族有70多个,百万以上人口的民族有 300多个。所有这些民族,其人口总和约占全球50多亿人口的96%以上,基本上都是各个国家的主体民族或主要的少数民族,在国内或国际上均具有一定影响。综观世界民族分布的格局,可以看出:凡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民族整合和民族统一的程度就高,如欧洲,除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国家以外,共有60多个民族;而其他各洲,凡是偏僻落后的地区,民族成分就很不规整,小族寡民,孤立隔绝,民族单位为数众多,显得十分零散驳杂。
民族问题当今世界上不仅民族众多,而且民族关系十分复杂。人们的民族区分,在现实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广泛的影响。无论在社会主义国家或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第三世界,无论在多民族国家内部,还是在国际政治生活中,民族问题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政治问题。
民族问题实际上是不同民族之间的利害关系问题,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宗教、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基本上是在对抗状态中发生和发展的;突出表现为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民族冲突和民族斗争。民族斗争的实质是阶级斗争,但并不完全等同于阶级斗争,两者有时交织在一起,有时交替发生。
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和社会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演变和革命的发展,民族问题的性质和内容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铲除了剥削压迫制度的根源,民族关系基本上已成为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民族矛盾在多数情况下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是,由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存在以及历史造成的民族隔阂和成见,民族问题还会长期存在;如果处理不当,矛盾亦会激化。故而,消除以往剥削阶级在民族关系上遗留下来的不良影响,解决历史上造成的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增强民族团结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
不同的民族观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阶级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理解和对待民族问题。到了近现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基本阶级,并在各个方面形成对立;从而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民族观和民族政策──即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出于他们的阶级本性,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看法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他们坚持民族主义立场,以本阶级的利益充当全民族的利益,以民族矛盾掩盖阶级矛盾。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民族主义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具有反对封建主义和反对民族压迫的进步性。到了帝国主义时期,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已蜕变为民族利己主义、大国沙文主义、领土扩张主义和殖民帝国主义,甚至借助种族主义理论,以“优等民族”自居,统治、压迫、剥削其他民族,这是一种极端反动的民族主义;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则具有反帝、反殖、反霸、反对种族主义的性质和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一股革命洪流,摧垮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推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近百个原殖民地国家获得民族独立,这是一种革命的战斗的民族主义。此外,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民族主义还有各种不同形式的表现。在某些多民族国家,由于听任狭隘的民族利己主义自由泛滥,对国内民族问题不能正确处理,严重地影响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在当今世界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和令人困扰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认为:民族不论大小,应该一律平等;民族只有发展上的先进和后进之别,而无优劣、高低、贵贱之分;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有多方面的聪明才智,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都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世界文化宝库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更需要所有各民族共同努力。现存社会的民族不平等现象,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剥削阶级造成的,它?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76460.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仁亲枘痈髅褡骞餐⒄购头比俚恼习质且⒚褡宸渍投业母础K裕薏准都岢止手饕逶颍髡湃澜缥薏吆捅谎蛊让褡辶掀鹄矗品髦贫龋⒚挥薪准丁⒚挥邪鞯男率澜纭?/p>
参考文章
-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特别严重的,处()生活安全
-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党建知识
-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党建知识
-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建知识
- 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党建知识
-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培养(),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党建知识
-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党建知识
-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邓小平的这一席话主要强调了()党建知识
-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党建知识
- 我国少数民族先后进入社会主义是在()党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