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ilaige'er
[外文]:Friedrich von Schlegel (1772~1829)
德国文学理论家、作家、语言学家。 1772年3月10日生于汉诺威。1790年在格廷根学习法律。1791至1794年在莱比锡学习艺术史、古典语文和哲学,受柏拉图和温克尔曼的影响。随后在德累斯顿开始文学创作。1796年到耶拿,深受费希特哲学的影响。1794至1802年在柏林和耶拿任哲学讲师。在柏林参加文学沙龙,结识施莱尔马赫和蒂克。1798至1800年和他的哥哥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出版早期浪漫派刊物《雅典娜神殿》。参加这一工作的还有诺瓦利斯、施莱尔马赫和蒂克。1802年在巴黎任讲师,并学习罗曼语言和东方语言。1808年在科隆皈依天主教,同年在维也纳供职。1815年被封为贵族。1815至1818年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任奥地利公使馆参赞。1810至 1812年在维也纳发表 《论现代史》(1811)和《古代与现代文学史》( 2卷,1815)的讲演,内容大多涉及历史、哲学和文艺学。他把历史理解为一个民族对自己的过去的自我意识,而文学则是一个民族精神生活的体现。1800年《雅典娜神殿》停刊,又创办《欧罗巴》(1803~1805)、《和睦》(1820~1823)等杂志,宣传宗教和复旧思想。1829年1月11日死于德累斯顿。
弗·施莱格尔是德国早期浪漫派的重要理论家,他的早期论文,如《希腊文学研究》(1798)和《希腊人及罗马人的诗歌史》(1798),探讨了古希腊艺术,认为它是典范。但是他又认为,古希腊人创造的客观的、有效的东西是必将消失的作品,而现代的主观精神则可能继续发展。他的《片断》(1797,1798,1800)使他成为浪漫主义美学的奠基人。他主张“普遍艺术”,强调文艺的主观性,反对文艺与现实发生任何联系。他的论文《论威廉·迈斯特的特征》(1798),对歌德这部作品作了独到的分析。
弗·施莱格尔的长篇小说《路清德》(片断,1799)对当时的婚姻制度进行了批评,主张妇女解放和恋爱自由,把闲散无为的艺术视为特权阶级的理想和特权。他还著有悲剧《阿拉尔柯斯》(1802)。
在1808年皈依天主教后,他向往中世纪的封建宗法社会,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十分反感。他试图逃往理想的王国,以免接触鄙陋的政治现实。他认为诗人不必受法则的束缚,“天才”可以越过现实的限制。他的观点在当时有相当的影响。
弗·施莱格尔在语言学和文学史方面也作出了重大贡献。1808年出版的《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使他成为德国梵文研究的奠基人。这本书作为比较语言学的巨著是印度日耳曼语言科学的第一部经典著作。此外,他还开创了对中世纪文学的研究。